斑禿是一種驟然發生的局限性斑片狀的脫發性毛發病。其病變處頭皮正常,無炎症及自覺症狀。本病病程經過緩慢,可自行緩解和複發。若整個頭皮毛發全部脫落,稱全禿;若全身所有毛發均脫落者,稱普禿。斑禿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一般認為可能與自身免疫、遺傳等因素有關,而精神因素則是誘發及促使加重的原因,亦有部分找不到明顯原因而發病的,因而給臨床治病帶來一定的難度。
中醫學無斑禿之病名,依據其臨床主證,多歸屬“油風”範疇。本病的文獻記載,可追溯到《黃帝內經》和《難經》時代,如在《內經》中有“毛拔”、“發脫”、“發墜”等病名,《難經》稱之為“毛落”。曆代醫家在病因證候及臨床治療方麵又進行了補充和發展。如隋朝巢元方稱之為“鬼舐頭”,曰:“人有風邪在頭,有偏虛處,則發禿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
實驗室研究方麵,做得較多的是針刺治療斑禿的機理研究。實驗表明,電梅花針和普通梅花針能使毛囊、尤其是毛乳頭周圍的血管動脈充血,血流量增多,從而增強毛囊的活性,使毛囊的生長力旺盛,血液供應充足。同時,梅花針能使斑禿患者的腦血流圖波幅上升,增加腦循環血流量,改善腦部的血液供應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