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治療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1-06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1. 幹擾素:幹擾素是最早被批準的抗HBV治療的主要藥物之一,我國近年來用重組幹擾素3MU,隔日1次,3~6個月。至今已治療數千例,HBeAg及HBV DNA陰轉率平均為30%~40%。Wong等綜合分析15篇文獻資料,共計498例,對照組339例,隨訪12個月,HBeAg轉陰率為33%,血清HBV DNA不能檢出率為37% (<106拷貝/ml)。有人對101例HBeAg陰性患者,用幹擾素6MU隔日1次,長程治療24月,約30%患者HBV DNA消失,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恢複正常。

幹擾素有效病例主要見於患者治前血清ALT水平較高、血清病毒水平較低及成年期感染者。對於ALT水平正常、高病毒水平及HBeAg陰性及免疫受抑製者效果較差,肝失代償者忌用。

2. 核苷酸類似物:(1)拉米夫定:是第一個被我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準的口服抗HBV治療藥物,其主要作用位點為HBV DNA多聚酶,可迅速降低患者的血清病毒水平,但不易徹底清除肝內病毒的共價閉合環狀DNA (cccDNA)。根據Ⅲ期臨床試驗結果,治療後2~4周血清HBV DNA迅速下降,血清ALT逐漸下降,至治療後20周大部分患者降至正常水平。肝活檢表明,治療後1年49%顯示了肝組織學改善。但隻有出現血清HBeAg轉換,可能才有持久療效 (80%以上)。其血清轉換率和治療前ALT的基礎值相關,也與治療時間有關,隨治療時間延長,血清轉換率升高。但總的來說,HBeAg轉換率較低,且拉米夫定長期治療後病毒可出現YMDD變異,治療1年後亞洲患者的YMDD變異率為14%~32%,2年後為42%。出現YMDD變異株後,14%患者可能出現HBV DNA水平及血清ALT水平上升,個別出現肝功能失代償。最近Lok等報告,對998例慢性乙肝患者用拉米夫定治療6年後安全性評估表明,拉米夫定對HBeAg陽性的代償性肝病是安全的,但患者長期用藥易發生耐藥突變,而一旦發生突變,部分患者肝病惡化 (特別是失代償肝病患者)。(2)阿德福韋(Adefovir): 目前己被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批準應用於抗HBV治療,在我國即將完成臨床試驗,有望不久可被批準上市。本藥對拉米夫定耐藥的YMDD變異毒株有效,但大劑量對腎髒有一定毒性,每日劑量減至10mg,則對腎髒影響較小。其HBeAg轉換率仍較低,治療48周後僅為12%左右,少數患者長期用藥後可出現病毒變異,但大多數仍對阿德福韋敏感, 2年和3年的耐藥株發生率僅為2.5%和5%左右。(3)其他核苷類似物如恩替卡韋(entecavir) 和特比夫定(telbivudine, LdT):正在我國進行臨床研究。它們對HBV複製有明顯抑製作用,對肝功能失代償者也有效,且較安全。但治療1年時HBeAg轉換率多在10%~20%之間,不易達到徹底清除HBV的目的。

3. 免疫調節劑-胸腺肽α1:胸腺肽α1是胸腺素組分5的主要成分,胸腺肽α1已能化學合成為一個重要免疫調節藥物。有研究表明,本品可增加鼠淋巴細胞對分裂素原的反應,具有誘導輔助性T細胞的功能。胸腺肽α1的抗HBV機製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可能和增強T細胞及NK細胞應答功能,增強IL-2和IFNγ產生,以及增加IL-2受體表達。此外, 胸腺肽α1 能增加組織相容性複合物1類抗原在淋巴和非淋巴係細胞的表達。初步觀察結果提示,不能排除胸腺肽α1直接作用肝細胞,從而激發肝細胞抗HBV能力。病毒性肝炎患者經胸腺肽α1治療後,產生IFNγ的Th1型CD4+ T細胞增多, 肝內NK T細胞增多,CD4+/CD8+ T細胞比例減低,因而認為胸腺肽α1可加強NK T細胞及CD8+ T細胞毒性細胞功能, 因而清除肝炎病毒。

國內13個單位曾聯合進行胸腺肽α1 (日達仙) 治療乙肝的臨床研究,單獨采用胸腺肽α1治療組96例,HBV DNA和HBeAg均轉陰者45例 (47%),胸腺肽α1加IFN治療組54例,HBV DNA和HBeAg均轉陰者33例 (61%)。單獨采用IFN治療組該兩項標誌物均轉陰率為39%。我國已批準胸腺肽α1為治療乙肝藥物。國外采用胸腺肽α1治療乙肝患者已有多篇報道,由於例數較少,差異未能達到統計學顯著性。 Chan等收集5篇設計較為合理、設有對照組,並有治療後6月及12月的隨訪資料者共計353例進行薈萃分析,結果發現,患者的HBeAg和HBV DNA轉陰率在治療結束時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但停藥6月及12月後則有顯著差異。因此認為胸腺肽α1抗HBV的遲發療效可能與其持續提高輔助性T細胞功能有關。

近年來,有不少報告采用胸腺肽α1和IFNα或拉米夫定聯合治療慢性乙肝,取得了較好的效果。Saurc等用胸腺肽α1合並IFNα或拉米夫定治療HBeAg陰性、但HBV DNA陽性的慢性肝炎,第1組為27例,用胸腺肽α1 1.6mg,每周2次, 26周時加IFNα10MU,每周3次, 共治療52周;第2組10例,單用IFNα治療52周;第3組15例,IFNα加拉米夫定100mg/d 治療52周,再繼續用拉米夫定治療。至78周停藥時,3組HBV DNA轉陰及肝功能恢複正常者分別為74%(20/27)、40%(4/10)和53%(8/15); 12月後分別為70%(19/27)、20% (2/10) 和27%(4/15); 18月後各為70%(19/27)、10%(1/10)和 20%(3/15),表明采用胸腺肽α1和IFNα聯合治療具有顯著效果,較單用IFN或IFN聯合拉米夫定治療為優。

我國常見亞急性和慢性重型乙肝,病情凶險,常伴有不同程度肝硬化,病死率較高。我國多家醫院的經驗顯示,在綜合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胸腺素可降低重型乙型肝炎的病死率。通常用藥方法為胸腺肽α1 1.6mg,每日1次, 12~14d後改為每周2次, 療程為2~3月。對伴有病毒複製指標陽性,包括HBeAg和HBV DNA陽性,可同時采用拉米夫定100mg/d治療,可顯著改善預後,但療程應適當延長至1年。胸腺素α1療程應在半年以上。

4、中藥治療。抗炎保肝藥物以中藥占絕對多數,使患者在一定時間內減輕炎性反應,延緩了病情。既使是抗病毒治療最有效的人群,其獲得療效的最初階段部分病人轉氨酶升高,也需要抗炎保肝等輔助治療。既往數據表明,我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病程長、轉歸優於國外同類病人,固然受多方麵調控,其中有中醫藥的幹預和保護是重要因素。正因如此,在治肝病藥物裏中醫藥產品得到最為廣泛的使用。代表藥物是含五味子成分的成藥,還有甘草甜素類、齊墩果酸類等以抗炎降酶為主;以茵陳、赤芍等為代表的藥物,是抗炎、促進黃疸消退的主藥;另有相當數量的藥物是針對改善病人症狀設計的中成藥,頗受歡迎。抗炎保肝治療過去是主導,現在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有的治療模式代表了中國臨床醫學的特色。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