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時候,是人的精神最虛弱的時候,很容易胡思亂想。這時候大家注意下,千萬不要恐嚇別人,尤其這種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患者。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的的治療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兩大類。早年對其治療以手術為主,因當時對其病理認識不足恐延誤手術時機,加上當時膽道蛔蟲病發生時往往蛔蟲數目較多。目前治療原則為解痙止痛、利膽驅蟲、防治感染,非手術療法多可治愈,但對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有嚴重並發症的病人可考慮相應的手術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1、解痙止痛
解除痙攣可應用抗膽堿能藥物如阿托品肌內或皮下注射,成人每次0.5~1mg,兒童每次0.01~0.03mg/kg,也可用山莨菪堿(654-2)肌注或靜脈滴注。單用解痙藥物止痛效果欠佳時可加用鎮痛藥物,如鹽酸呱替啶50~75mg肌注,必要時4~6h重複應用。因為注射鎮痛藥物可能引起Oddi括約肌痙攣,加劇疼痛,所以鎮痛藥物必須聯合解痙藥物應用方可取得較好療效。另外加用維生素K類、黃體酮等肌注或穴位注射亦有作用。針刺穴位常取足三裏、陽陵泉,還可選加太衝、內關、膽囊穴等,用強刺激或瀉法,在急性絞痛時常可取得較好止痛效果。
2、利膽驅蟲
(1)33%硫酸鎂溶液,10ml,3次/d,口服。
(2)烏梅丸9g,2次/d。
(3)道驅蛔湯:烏梅12g,川椒9g,使君子肉15g,苦楝皮9g,木香9g,枳殼9g,延胡索12g,大黃9g(後下),每天1劑,分2次服。
(4)司匹林0.5g,食醋100~150m1,3次/d,加溫水服。以上藥物均有利膽消炎和排蟲作用。驅除腸道蛔蟲應在症狀緩解期進行,應選用使蟲體麻痹之藥物如呱嗪(枸櫞酸呱嗪)(驅蛔靈)、己二酸呱嗪、四咪唑(驅蟲淨)、噻嘧啶(驅蟲靈,噻吩嘧啶)、噻嘧啶(抗蟲靈)、阿苯達唑(腸蟲清)等。不宜應用使蟲體痙攣收縮的驅蛔藥如山道年(驅蛔素)、驅蟲丹(一粒丹)等。利膽驅蟲的原則是增加膽汁分泌量,使膽汁偏酸,麻痹和抑製蟲體,使Oddi括約肌鬆弛。症狀消退後,仍須堅持利膽排蟲1~2周,直至糞便蟲卵轉陰。
3、防治感染
用上述利膽中西藥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初期可暫時不用抗菌藥物,但有時待感染表現明顯時再用會貽誤病情。為防止嚴重的並發症,根據目前抗感染治療的原則,要早期針對革蘭陰性杆菌大劑量、短時間應用抗菌藥物,並且注意抗厭氧菌藥物治療。抗菌藥物可選用氨基苷類如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妥布黴素,或三代頭孢菌素類如先鋒必素、頭孢曲鬆(菌必治)等,聯用甲硝唑靜脈滴注。
4、營養支持、糾正水電解質代謝紊亂與酸堿平衡失調
對膽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狀嚴重,或腹痛、嘔吐頻繁,或出現其他並發症者,應予以禁食、輸液、補充維生素,維持酸堿平衡。必要時給予高熱量液體、新鮮冰凍血漿等。
二、手術治療
1、適應證
(1)膽道蛔蟲病頻繁發作的劇烈絞痛,經各種非手術治療難以控製,有繼發感染等並發症發生的危險。
(2)合並膽道結石,易發生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者。
(3)影像學檢查發現膽道多條蛔蟲者。
(4)並發肝膿腫、嚴重膽道感染、膽道出血或膽道穿孔者。
(5)並發急性胰腺炎非手術治療無效者。
(6)治療後急性期症狀緩解,但非手術治療後4~6周檢查仍有膽總管擴張或膽管內死蟲殘留者。
2、手術方法
膽道蛔蟲病無並發症時可采用膽總管切開取蟲及T管引流術,有條件時可行術中膽道造影以免多條蛔蟲存在時漏取。術後置T管引流便於局部用藥或衝洗,拔管前行造影檢查如有殘留蛔蟲再經T管竇道用膽道鏡取出。如膽囊內有蛔蟲時往往需行膽囊切33%
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雖然說,比較纏手確實不太容易痊愈,但是真的不屬於不治之症,就是一種需要長期來與膽道蛔蟲病與肝蛔蟲病抗爭,注意生活習慣和個人衛生。相信你,經過正確的治療和平時生活細節的預防,一定會早日康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