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化膿性中耳炎總是在人們不經意的時刻出現,早期發現還算比較容易痊愈;如果是晚期,不加緊治療,要想治好就很難了。
1、外邪侵襲證
主證:有中耳炎病史,新近外感或汙水入耳後,出現耳微痛,耳內分泌物增加,或清稀水樣物流出。檢查見鼓膜穿孔,苔薄,脈浮。
病機分析:外感六淫,肺失宣降,邪壅清竅,閉阻脈絡,故耳內疼痛,耳內溢水。外感表邪,故苔薄脈浮。
治則:疏風散邪,宣肺利水。
方劑:蔓荊子散(《蘭室秘藏》)加減。
藥物組成:蔓荊子10g,生地黃10g,木通6g,赤芍10g,赤茯苓10g,桑白皮10g,菊花10g,麥冬10g,炙甘草10g,升麻10g,前胡10g。
加減:方中酌去生地黃、麥冬之滋膩,加柴胡、薄荷以助疏風祛邪;耳內溢水樣物量多者,加葶藶子、車前子以助肅肺利水;耳內分泌物黃濁,酌加黃芩、梔子、金銀花清熱解毒。
若慢性中耳炎,耳道流膿黃白,時流時止或時多時少,或有時頭暈頭重,口苦,尿黃,膿多時或有寒熱不適,舌邊尖紅,苔黃,脈弦,多屬少陽樞機不利,濕熱鬱蒸。治以和解少陽,清膽利濕,可用小柴胡湯(《傷寒論》)加減:柴胡15g,黃芩12g,黨參20g,半夏10g,甘草6g,生薑6g,大棗5枚。可酌加當歸、白芍滋養肝血,野菊花、金銀花、夏枯草、茯苓、木通、車前子之類清熱解毒,利濕化濁。
2、氣虛邪滯證
主證:耳內流膿日久,量或多或少,質或清或稠,或微有臭氣,聽力下降,有耳鳴。或伴頭暈,麵色少華,納差,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膩,脈緩弱。
病機分析:肺脾氣虛,正氣不足,驅邪不力,邪毒久滯,故見耳內溢膿日久;脾虛濕濁內生,上幹清陽之位,故耳內溢膿,濕濁盛則分泌物量多;濕濁久鬱化熱,則分泌物有臭氣;因鼓膜受損,複因氣虛清陽不升,故耳鳴耳聾;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肺脾氣虛之證。
治則:益氣健脾,排膿化濁。
方劑:參苓白術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藥物組成:茯苓10g,蓮子肉20g,薏苡仁30g,黨參15g,白扁豆15g,桔梗10g,砂仁6g,白術10g,山藥15g,甘草10g,大棗5枚。
加減:耳膿稠濁,酌加皂角刺、穿山甲之類活血排膿;膿液清稀,酌加法夏、陳皮、白芷以助健脾燥濕;膿液黃濁或有臭氣,酌加野菊花、蒲公英之類解毒排膿;耳悶、聽力下降者加柴胡、枳殼、石菖蒲之類行氣通竅;若周身倦怠乏力,頭暈而沉重,為清陽之氣不得上達清竅,酌加黃芪、當歸補益氣血。
3、陽虛邪滯證
主證:耳內流膿日久不愈,量不多,膿液穢濁或呈豆腐渣樣,多有臭味,聽力減退明顯,或有耳鳴。檢查見鼓膜穿孔多在邊緣部或鬆弛部大穿孔。全身或伴形寒肢涼,頭暈神疲,腰膝痠軟,小便清長,夜尿多。舌質淡,苔白潤,脈沉遲無力。
病機分析:腎主耳,腎陽虧虛,陰寒內生,耳竅失養,骨質不堅,寒濕濁邪久凝,蘊積生毒,侵蝕骨質,氣滯血瘀,故見鼓膜大穿孔或邊緣性穿孔,聽骨鏈壞死,乳突膽脂瘤形成;邪蝕耳骨,骨腐故分泌物汙穢而臭,或黑褐腐臭如豆渣。全身及舌脈所見為腎陽虧虛之證。
治則:溫腎驅寒,祛腐排膿。
方劑:附桂八味湯(《金匱要略》)合陽和湯(《外科證治全生集》)加減。
藥物組成:熟地黃20g,山茱萸10g,山藥20g,茯苓15g,澤瀉10g,丹皮10g,肉桂3g,附子6g,麻黃6g,鹿角霜6g,炭白芥子10g,薑炭3g,生甘草6g。
加減:酌加皂角刺、穿山甲、乳香、沒藥之類活血排膿;有肉芽、息肉者,酌加夏枯草、浙貝母、僵蠶、山慈菇之類化痰散結;兼耳膿黃濁而臭,加金銀花、山慈菇、土貝母、夏枯草之類以助解毒化濁。若耳膿清稀,或舌質淡胖有齒痕,乃脾腎不足,水濕內鬱,酌加黃芪、白術、茯苓、蒼術、石菖蒲之類以助健脾化濁。
4、陰虛邪滯證
主證:耳內流膿日久不愈,量不多,耳膿黃綠量少,膿液穢濁或呈豆腐渣樣,多有臭味,聽力減退明顯。檢查見鼓膜穿孔多在邊緣部或鬆弛部,膿液為灰白色或豆腐渣樣,或有聽骨鏈壞死,乳突膽脂瘤形成,全身或伴見腰膝酸軟,口幹咽燥,頭痛,頭暈,眼花不清。舌質偏幹紅少苔,脈弦細數。
以上的五類的介紹,你們的化膿性中耳炎已經被嚴重的破壞了,如果不及時關注保養的話,那麼你很有可能失去它了,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一定要愛護自己,身體的健康才能讓你更加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