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養心之做本分事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6-04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我們時間萬物跟我們的生活中都是有禪理的。我們這些思想都是要靜心。我們說道法在經常都在生活中無處不有的存在,但平常人不一定知道他的存在。

聽樓師宇烈先生講禪,問及我等方外人物是否也可以修禪,老先生微微一笑說,“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安然”,禪的智慧無處不在,芸芸眾生日常生活萬事萬物都有禪理。再問從何處著手,老先生引用了三位著名禪師的三句話:“做本分事,持平常心,成自在人。”頓如醍醐灌頂,受用非凡。

1、做本分事

淨土宗和天台宗,都有自己明確的修行方法,念佛啊靜坐啊什麼的,禪宗雖名為“禪”,但恰恰是破除對“禪相”的執著,不拘泥於任何有形的具體的禪修方式。那麼禪宗追求的修行方法又是什麼呢?就是化有形為無形,把禪修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在時時處處事事上保持禪心。這聽起來很難很玄,但落實起來也不是全無下手之處,一言以蔽之:做本分事。

這句話是唐代著名禪師趙州和尚的話,趙州和尚的道場在河北的柏林禪寺,我曾經去過兩次,氣象非常好,現在正大力推行“生活禪”。趙州和尚有個著名的公案:吃茶去!相傳每個到禪寺的人都來問禪師,如何修禪,每次趙州和尚都是一句話:吃茶去!根器很高的人當時就頓悟了。這是什麼意思呢?茶是寺院裏最最普通尋常的食品,而喝茶是寺院裏邊最最平常最最本分的行為,趙州和尚用“吃茶去”來提醒人們要在本分的事情中去體會禪的道理,禪不離本分。最美妙的東西就是你身邊的事情,那些你現在就能做的,你自己能夠做的——小事情。

人生活在世上,禪在人心中,所以修禪絕對不能離開生活,人倫日用,吃飯穿衣,甚至拉屎撒尿,這些小事情其實都有修行內容在啊。“道在倫常日用中,百姓日用而不知。”#p#分頁標題#e#

很多人胸懷大誌,說我生下來就是要做大事情的,我要成為大人物,建立不世之功業。他們的口頭禪是我著眼於我的“遠大目標”。但是過於重視遠大的目標往往會忽視過程,而過程是由平常一件件的本分小事來組成的。有的時候不過分追求“有所得”,著眼於身邊本分事,著眼於過程,反倒最後能夠有所得。

《Seven Habits》裏邊有個“影響圈和關切圈”,講的其實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的所有事情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你關心的,一類是你不關心的。而在所有關心的事情裏邊,又有兩類,一類是你能夠影響的,即那些身邊的本分事,你此時此刻自己就能做的事情;還有一類就是你無法影響的,跟別人相關的事情。

好高騖遠的人隻把注意力放在關切圈裏,認為自己很能幹,不屑去做影響圈內的小事,久而久之,就變成沒有能力去做那些小事了,我們把這個叫做眼高手低。同樣兩個下屬,領導分配同樣的小事情給他們做。一個自視很高,不屑於做,做的時候就耍小聰明,馬馬虎虎,對付著完成任務。另外一個呢,認認真真地去做,做完之後還想老板有沒有別的需求,預料到老板的下一步需求,並同時完成。你說,下次再有機會的時候,老板是給第一個人還是第二個人呢?這就是本分事。人生的基礎就是本分,連本分事都做不好,誰敢讓你做大事?“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本分事還有個特征,就是跟自己有關;非本分事則是跟別人有關的。怨天尤人,哭爹罵娘,完不成任務找理由找借口,把責任推給別人都是典型的非本分事。有句名言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這句話對整體是對的,對個體則是容易有誤解的!匹夫有責就是人人都有責任,人人都有責任其實就是我沒有什麼責任啦,是別人的事情。真正的說法應該是:天下興亡,我的責任。遇到事情,挺身而出,迎接壓力,承擔挑戰,才是本分事。自己的責任自己抗,不要推給別人,把“責”推給了別人,其實就變成了“債”,所謂責無旁貸嘛!這樣的債利息可是大大的。一個人的發展,既需要才能,也需要機遇。機遇有兩種,一種是客觀條件給予你的偶然性,另外一種是自己主觀努力得到的機會。佛教講“緣分”,是認為每個人自己的“緣”是可以由自己創造的,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人們習慣於認為佛教是消極的,其實佛教的一個基本道理是“自作自受”,每個人自己的命運是由自己把握的,在這個角度,佛教是非常積極而有人文精神的。禪宗讓每個人“麵對當下”,就是讓人麵對現實,不要回避問題,做好本分事,從本分事做起。記住:佛隻保佑那些肯幫助自己的人,所謂:自助者,天助之!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