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表半裏 始於《傷寒論》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6-01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對於半表半裏是誰先提出、最早見於何處?曆來爭議不斷,多數人認為是成無己先提出,理由是《傷寒論》記載是“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而成無己才明確提出“半表半裏”。即“半在裏半在外”,和“半表半裏”不是同一詞義。但也有的人提出成無己所稱半表半裏是錯誤的:“張仲景本無半表半裏證之說,《傷寒論》第148條有‘此為半在裏半在外也’一句,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提出了半表半裏一語,實為誤解。”

 

鬆岡的考證結論明確指出:“東洋醫學將外和表,經常作為具有同樣意義的詞語被使用,而且‘內’、‘中’、‘裏’亦同樣被看作同義詞。文獻表明,主持校正的林億等,幾乎不加區別地將此類詞語皆作為同義詞處理。”因此,鬆岡的考證說明了《傷寒論》第148條所記載的“半在裏半在外也”即是半表半裏之意,即半表半裏最初出現於《傷寒論》。當然,半表半裏是否出現於《傷寒論》更要看《傷寒論》的主要內容。

 

 

首先要明確,《傷寒論》的主要理論、基礎理論是八綱,即寒、熱、虛、實、陰、陽、表、裏八者,前寒、熱、虛、實、陰、陽六者,標明了疾病的病情病性;後表、裏二者,標明了疾病的病位。一些考證資料說明,如《漢書·藝文誌·方技略》記載:“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量疾病之淺深。”淺深亦是表裏、外內的同義詞,即漢以前用八綱辨證,病位概念隻有表和裏,尚沒有六經辨證理論。經方應用方證對應理論的發展,至漢代產生了六經辨證理論體係,因此,胡希恕先生明確提出:“《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

 

反複讀《傷寒論》可知,半表半裏是產生六經的關鍵。考證《本經》、《漢書·藝文誌》、《傷寒論》可見確切軌跡。半表半裏概念仍是八綱病位概念,是表和裏的衍生概念,產生於《傷寒論》,如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是說病不在表,往裏傳,但不是裏;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胸脅滿,(陽)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