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 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簡介

相關問答

  翼狀胬肉是一種像角膜表麵生長的與結膜相連的纖維血管樣組織,常發生在鼻側的瞼裂區。翼狀胬肉的確切病因與發病機製雖然尚未完全弄清,但流行病學顯示,有兩個因素與它的發生有密切關係,一是所居住的地區的地理位置,二是暴露於日關及風沙下的時間。

  熱帶地區的居民以及長時間從事戶外工作的人翼狀胬肉的發病率均較正常為高,這顯示日光中的紫外線可能是引起翼狀胬肉的主要原因。

  另外,遺傳也是其發病中不可忽視的一個因素,家族成員中有翼狀胬肉病史的人較正常人更易發生翼狀胬肉。其他尚有許多因素包括局部淚液異常、I型變態反應、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等都被認為與胬肉的發生有重要聯係。

【詳情】

01翼狀胬肉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目前翼狀胬肉發病因素仍有許多爭議,一般認為可能是內因(遺傳因素)和外因(環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外因中,日光中的紫外線是最主要的環境因素。此外風沙、粉塵、幹燥等也是影響發病的重要環境因素。

  1、環境因素

  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表明,生活在炎熱、日照量大及多塵地區的人群發病率明顯升高,從事戶外工作者也易患此病。有人通過大鼠實驗發現,大劑量紫外線照射可引起上皮增生、前彈力層變性及角膜基質中血管形成,表明翼狀胬肉的形成與紫外線作用有明顯關係,可能是最主要的環境因素。

  2、遺傳因素

  遺傳對翼狀胬肉的發生有一定的影響,但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這種遺傳是一種低外顯率的顯性遺傳。但看來真正的病變是不遺傳的,遺傳的隻是眼對環境刺激的影響有發生翼狀胬肉的傾向性。

  3、免疫因素

  因為在翼狀胬肉內發現有漿細胞、淋巴細胞和免疫球蛋白,而被認為與免疫學有關。單克隆抗體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淋巴細胞都是T細胞,這些細胞引起細胞介導免疫反應和Ⅳ型超敏反應。免疫熒光研究顯示免疫球蛋白是IgG和IgE,IgG主要在角膜基質內,這與漿細胞和淋巴細胞浸潤的區域相一致。IgE主要分布於上皮、基質區域。IgE的出現表明Ⅰ型或速發型超敏反應。正常結膜的免疫熒光研究未發現IgG和IgE。若IgE持續存在將導致慢性炎症。這種抗原的刺激可來自像花粉、灰塵顆粒或甚至病毒那樣的外源性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有時偶然發現IgE,但這一免疫學理論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在翼狀胬肉中發現T淋巴細胞、IgG和IgE,可以表明體液和細胞介導的超敏反應與翼狀胬肉的發生有密切關係。

  4、慢性炎症及增生性疾病

  來自於任何原因的慢性炎症(如發生於角鞏膜緣部的局灶性結膜炎等),都可導致炎症性水腫、修複和新生血管生成,形成翼狀胬肉所特有的纖維血管反應。

  5、其他

  Biedner等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生與基礎淚液分泌情況有關。Monselise等指出血管新生亦可促成胬肉的形成。有人認為胬肉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多有結膜、角膜慢性潰瘍基礎,認為主要是結膜潰瘍。近年來也有人認為,翼狀胬肉的發生與角膜緣幹細胞功能障礙有關。

02翼狀胬肉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隨著胬肉逐步向角膜中心方向推進還可以引起角膜散光,一旦伸展至瞳孔區,則可嚴重妨礙視力,大的翼狀胬肉可影響眼球的運動,侵犯角膜可以引起不同程度的角膜混濁,但極少出現角膜感染性炎症,更多的並發症在手術中發生,如感染,結膜上皮植入性囊腫,直肌損傷導致粘連,眼球穿破以及角膜變薄導致散光等,需要加以注意。

03翼狀胬肉有哪些典型症狀

  臨床上將其大致分為初發胬肉(又分為結膜期和角膜前期)、進展胬肉(角膜後期)和術後胬肉(又分為治愈胬肉和複發胬肉)3類,下麵給大家介紹前兩類:

  1、初發胬肉

  (1)結膜期胬肉:裂隙燈下瞼裂部結膜肥厚,充血水腫,血管擴張,其尾部與半月皺襞粘連,移動球結膜則造成一橫向條索。二碘曙紅或熒光素染色衝洗後用鈷藍光觀察,可見結膜上皮點狀脫落,而其臨近受上、下眼瞼覆蓋的結膜則不著色(圖1)。

  (2)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結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皺襞,頭部跨越角膜緣,底部扇狀,越過半月皺襞向淚阜兩側伸展,在角膜緣前區,為胬肉的頸部。胬肉的頭部在角膜緣上隆起,越過角膜緣向角膜伸展約2mm,表麵有微細血管。在頭的盡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狀由微粒堆積成的小島侵入角膜淺層,為Fuchs小島。小島與頭部周圍角膜呈現肉眼難於辨認的混濁。靠體部亦有微粒組成的灰白色條紋,沿角膜緣擴張的血管分布。頭和頸部在浸潤充血區與角鞏膜粘連。熒光素著色,呈現出上皮點狀脫落(圖2)。

  2、進展胬肉

  頭部成灰白色膠樣隆起,其盡端形成豎向鋸齒狀邊緣,頸部血管充盈,組織肥厚。胬肉頭部表麵微隆起,鄰近有散在鈣化點,進展緣可越過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彈力層,其上皮隆起,混濁明顯。

  由於胬肉對角膜的牽拉作用,可使角膜的彎曲度發生改變而引起散光。Habsen等檢查39眼發現胬肉眼呈現規則散光,散光度可達5D,但多數視力不下降。Lin等測定胬肉眼對比敏感度,發現各個空間頻率明顯降低。同時發現眩光現象也較正常眼明顯增多。

04翼狀胬肉應該如何預防

  翼狀胬肉多發生於室外工作者可能與風沙、煙塵、陽光、紫外線等長期刺激有關

  翼狀胬肉中醫稱“胬肉攀睛”,俗稱“魚肉”它是一種很常見的結膜變性疾患為瞼裂部球結膜與角膜上一種贅生組織,侵犯角膜後日漸增大,甚至可覆蓋至瞳孔區而嚴重影響視力翼狀胬肉的發生與紫外線的損害密切相關,長期暴露於紫外線及強烈光線的眩光和反射的戶外工作者或喜愛戶外活動的人,戴上防紫外線的眼鏡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預防翼狀胬肉主要是盡可能避免煙塵、風沙及陽光刺激,注意眼部衛生,患沙眼或其它類型結膜炎應及時治療,同時應注意睡眠充足,生活規律,避免大便幹燥等全身情況的調整

05翼狀胬肉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翼狀胬肉診斷容易,須予假性胬肉相鑒別。後者可發生在角膜緣任何部位,為球結膜與角膜因炎症或損傷而導致的粘連,故胬肉下可通過探針,而真性胬肉則不能。

  1、Western blot方法

  可以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檢測翼狀胬肉上皮細胞p53蛋白的表達狀況。有作者發現翼狀胬肉上皮細胞異常表達p53蛋白,部分患者p53蛋白功能失活,提示翼狀胬肉可能為一種增生性疾病。

  2、組織病理學檢查

  在光學顯微鏡下,翼狀胬肉在球結膜和角鞏膜緣上皮下呈現出一不同厚度的區域,其間有不定形的、嗜酸性、透明的或顆粒狀物質積蓄,類似變性的膠原,夾雜有圈狀或破碎的纖維,像一種異常的彈性組織。基質的纖維細胞數量往往增多,似乎是損傷引起的反應。另外,特別在陳舊性病變中可見到有蛋白質樣物質、酸性黏多糖和鈣化的結石的少量聚集。最初認為,蓄積的基質物質是彈性組織,因為它能被彈性組織的染色劑染色。但是由於組織對非蛋白分解酶,即彈性蛋白酶有抵抗力,所以仍有爭論。其上麵的上皮可以正常、萎縮或增生。

06翼狀胬肉病人的飲食宜忌

  目前其發病因素仍有許多爭議,一般認為可能是內因(遺傳因素)和外因(環境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外因中,日光中的紫外線是最主要的環境因素,此外風沙,粉塵,幹燥等也是影響發病的重要環境因素。所以預防翼狀胬肉就比較關鍵,調節飲食也很重要。

  1、含維生素a的食物對眼睛有益,維生素a還可以預防和治療幹眼病。長期缺乏維生素a的時候消除眼睛的疲勞,每天應該攝入足夠的維生素a。如果缺乏維生素a,會導致眼睛對黑暗環境的適應能力減退,嚴重時還容易患夜遊症。維生素a的最好來源是各種動物的肝髒、魚肝油、奶類和蛋類,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胡蘿卜、莧菜、菠菜、韭菜、青椒、紅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桔子、杏子、柿子等棟身胡蘿卜素。

  2、維生素c是組成眼球水晶體的成份之一。如果缺乏維生素c就容易患水晶體渾濁的白內障病。因此,應該在每天的飲食中,注意攝取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比如,各種新鮮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黃瓜、菜花、小白菜、鮮棗、生梨桔子等含量最高。

  3、豐富的鈣粉對眼睛也是有好處的,鈣具有消除眼睛緊張的作用。如豆類、綠葉蔬菜、蝦皮含鈣量都比較豐富。燒排骨湯、鬆魚糖醋排骨等烹調方法可以增加鈣的含量。希望年輕的父母們多給孩子吃一些有益眼睛的食物,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4、瘦肉、禽肉動物的內髒、魚蝦、奶類、蛋類、豆類等食物富含蛋白質,蛋白質是組成細胞的主要成份,組織的修補更新需要不斷地補充蛋白質。

07西醫治療翼狀胬肉的常規方法

  患者出現翼狀胬肉後應盡量避免外來刺激,積極治療眼部慢性炎症。

  1、一般治療

  用抗生素眼藥水以控製結膜炎症,減輕充血。在充血較重時可加用皮質類固醇眼藥水。為減少外界刺激可戴適當的變色鏡。

  2、小而靜止的翼狀胬肉無需治療

  如胬肉為進行性或已接近瞳孔區影響視力或眼球轉動受限時則可行手術切除。對不願意接受手術的病人,可用2000~3000U/ml的博來黴素液0.3ml在表麵麻醉下注射於翼狀胬肉的頸部及體部,每周1次,3~6次為1療程。為減輕局部反應,可在對側球結膜下注射0.3ml潑尼鬆龍、四環素可的鬆眼膏包紮。

  3、冷凍治療

  用-40℃的冷凍頭接觸胬肉頭部及頸部,破壞其新生血管並使之萎縮。用於較小和較薄的翼狀胬肉。

  4、手術治療

  (1)適應證:翼狀胬肉為進行性、肥厚且充血,胬肉已侵入近瞳孔區影響視力。

  (2)手術方法:翼狀胬肉的手術治療要求達到3個主要目的:安全地將胬肉切除幹淨;達到良好的光學效果;避免複發。因此,在選擇手術方法時要特別慎重。手術方法主要包括:翼狀胬肉頭部轉移法、暴露鞏膜法、結膜移植術,後來又發展出口腔黏膜移植術及羊膜移植術等。

  5、術後藥物治療

  雖然翼狀胬肉在手術方法上曾進行多次的改進,但仍不能避免複發。Castroviejo曾報告複發率為25%~45%,自從采用板層角膜移植後複發率有所降低。一般認為術後采用適當的輔助治療對減低其複發率是有一定效果的。概括有以下幾種方法:

  (1)噻替呱(thiotepa):這是一種抗癌藥物。方法是1∶2000(即15mg噻替呱溶在30ml Ringer’s溶液中)的噻替呱眼液在術後5天開始應用,每3小時1次,連續8周;亦有人提出可以持續使用3~6個月。其作用主要在於抑製術後新生血管新生上皮細胞及新生結締組織,阻止細胞核的絲狀分裂,對預防翼狀胬肉複發有較好的效果。

  (2)絲裂黴素C眼液:這是一種抗增殖性藥物,用以防治術後複發。術後滴用0.2mg/ml絲裂黴素滴眼液,3次/d,共7天,或2次/d,共5天,已足夠維持低複發率,且較安全。

  (3)局部皮質類固醇治療:翼狀胬肉術後複發可能與新生血管有關,皮質類固醇可抑製炎症反應與角膜水腫,從而防止血管新生。使用時間可在角膜上皮缺損修複後,開始點用0.5%可的鬆眼液或0.025%地塞米鬆眼液,4次/d,持續6周。

  6、物理療法

  (1)β射線照射:術後采用β射線照射對防止複發有顯著療效。手術後β射線照射,胬肉複發率可降至3.6%。最常用者90Srβ射線。采用的照射總量為2600R,分為術後第2天、拆線時及術後8~10天3次照射。若總劑量低於0.31C/kg(1200R)易複發。而劑量過高,超過1.29C/kg(5000R)則易發生輻射性白內障,故應予注意。

  (2)激光治療:用氬激光對準胬肉頸、體部血管進行光凝固,壓強200~400mw,時間0.2~1.0s,直徑200μm,每次凝固點100~200個,凝畢眼部用0.5%可的鬆液或0.1%地塞米鬆液點眼。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