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 結核性鞏膜炎

結核性鞏膜炎簡介

相關問答

  結核病是一個古老的傳染病,新石器時期人的骨骼中已發現結核病變。公元前460年對此就有較詳盡的臨床描述。我國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巨著《黃帝內經》中就有了詳盡的記載。1882年Koch發現了結核杆菌(M.tuberculosis),為結核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詳情】

01結核性鞏膜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發病原因

  結核杆菌屬於分枝杆菌,為專一細胞內寄生菌,與其他分枝杆菌有共同的特征和染色特性。主要分為人、牛、鳥、鼠等型,在人類疾病中以人型最常見。

  2、發病機製

  結核杆菌最常侵及的部位是肺尖部,但肺下葉和其他任何區域都可受累。大部分病例是數月或1年前獲得的活動性結核,而不是結核杆菌的再感染或首次感染。結核感染的基本變化為變態反應、滲出反應和增生反應。由於機體抵抗力的強弱和過敏程度的不同,使病情向好轉和惡化兩方麵演變。好轉的表現是病灶的吸收,甚至完全消失以及硬結和鈣化。惡化的表現為病灶的浸潤進展和溶解與擴散。肺結核可向遠端器官擴散,如通過淋巴或血液傳播至眼部,產生鞏膜炎或鞏膜外層炎。結核性鞏膜炎可由結核杆菌直接侵犯鞏膜或對結核菌蛋白(tuberculoprotein)的免疫反應引起。

02結核性鞏膜炎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視網膜下腫塊:局限於鞏膜腫脹區,邊界清楚,可引起脈絡膜隆起。腫塊顏色與毗鄰的正常視網膜上皮一樣呈橘紅色。腫塊處脈絡膜血管正常,具有正常的棋盤格外觀。腫塊常被同心脈絡膜皺褶或視網膜條紋包繞,有些腫塊表麵可出現彌散的局部黃白色斑點。

 2、脈絡膜皺褶或視網膜條紋:表現為局限於後極部明暗相間的線樣改變,顳側多見,極少超出赤道部。常水平環繞在視網膜下腫塊的周圍,也可垂直排列、或斜、或不規則排列。產生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鞏膜脈絡膜增厚,使Bruch膜和視網膜色素上皮隆起所致。

 3、視盤水腫、黃斑囊樣水腫:鞏膜和脈絡膜炎症可引起視盤炎,尤其鄰近視神經部位的後鞏膜炎易導致視盤水腫、視盤炎。同樣,鞏膜和脈絡膜的炎症擴散到視網膜,可引起黃斑囊樣水腫,這種患者通常沒有滲出性視網膜脫離。

4、環形脈絡膜脫離和視網膜脫離:後鞏膜炎侵及脈絡膜引起液體滲出,可發生環形脈絡膜脫離和(或)多發性視網膜色素上皮脫離、和(或)滲出性視網膜脫離。發生環形脈絡膜脫離時,可使虹膜-晶狀體隔前移,阻塞房角,引起急性閉角性青光眼。脈絡膜炎可致多發性視網膜色素上皮脫離或破壞視網膜色素上皮的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導致滲出性視網膜脫離。位於後極部時發生黃斑部脫離或局限於外周呈球狀,形成泡狀視網膜脫離。

03結核性鞏膜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一、鞏膜炎

  鞏膜炎患者結核病發生率1.92%,由肺結核擴散至血液的結核杆菌直接侵犯鞏膜或由直接損傷引起的局部感染或鄰近組織如角膜,結膜或虹膜病變擴散引起鞏膜炎。

  二、結節性前鞏膜炎

  早期為結節性前鞏膜炎,症狀有:幾乎全部患者都有眼紅,流淚,畏光,結膜囊分泌物,60%的患者有劇烈的眼痛,疼痛沿三叉神經分支放射,患者常因疼痛不能入睡,並有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體征主要有深層鞏膜局限性炎性結節,紫紅色,不能推動,而且疼痛拒按,結節與其上表層組織分界清楚,結節頂起結膜及其血管,結節可為單發或多發,浸潤性結節也可圍繞角鞏膜緣蔓延相連,形成環狀鞏膜炎,鞏膜血管無移動性,表層血管扭曲,擴張並被結節頂起。

 三、壞死性前鞏膜炎

  若治療不及時,結節性前鞏膜炎可發展成壞死性前鞏膜炎,極具有破壞性,眼痛加劇,大多數患者都有明顯的視力下降,60%的患者發生並發症,病變開始鞏膜呈局限性炎性浸潤,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現是鞏膜表麵局限性片狀無血管區,病灶可局限亦可進一步發展成大麵積壞死,可損及全部前鞏膜,病灶周緣鞏膜水腫,表層鞏膜血管迂曲,擴張,移位,病變經治療消退後鞏膜菲薄,透明狀,葡萄膜暴露,除非較長時間高眼壓,一般不形成葡萄腫。

  四、後鞏膜炎

  1、結核性後鞏膜炎是眼科最易漏診的可治疾病之一,多見於女性,後鞏膜炎發病率占鞏膜炎的2%~12%,因在前鞏膜炎嚴重時後鞏膜炎受累易被忽略,患過原發性後鞏膜炎或前鞏膜炎向後擴展的眼球占43%~62%,其中前後鞏膜炎同時存在的占1/2。

  2、後鞏膜炎最常見的症狀有眼紅,疼痛,視力減退,但有許多人沒有症狀,或僅有這些症狀中的一種,病變早期,在視力受損以前,持續性眼痛是一個有價值的症狀,疼痛輕重不等,有的很輕,有的極度痛苦,常與鞏膜受累程度成正比,可能主訴眼球本身痛,但更獨特的是疼痛涉及眉部,顳部及顴骨部,視力下降有時是惟一的重要表現,最常見原因是滲出性視網膜脫離,鞏膜腫塊所致的黃斑變性,黃斑囊樣水腫及視神經炎等,有些患者因近視減輕或遠視增加而引起的視力疲勞是由於鞏膜彌漫性變厚導致眼軸縮短之故。

  3、後鞏膜炎的主要體征有:穹窿部表層鞏膜血管擴張充血是前鞏膜同時受累的表現,重症病例有眼球突出,上瞼下垂和眼瞼水腫,炎症常擴散到眼外肌和眼眶,可產生眼球轉動疼痛,眼球運動受限及複視,其原因是眼外肌炎症,這些合並症在一起稱鞏膜周圍炎(periscleritis),鞏膜筋膜囊炎(scleraltenonitis)和急性前部眼眶炎性假瘤。

  五、鞏膜外層炎

  結核杆菌可侵犯表層鞏膜,導致單純性鞏膜外層炎或結節性鞏膜外層炎,鞏膜外層炎起病突然,眼紅,有較輕的疼痛,偶有畏光,流淚,視力不受影響,單純性或結節性鞏膜外層炎體征的共同點是水腫或浸潤全部位於表層鞏膜組織內;而鞏膜本身並未累及,表層鞏膜組織淺層血管叢充血顯著,深層血管叢充血很輕,結膜的血管也有一定程度的充血,單純性鞏膜外層炎的表層鞏膜淺層組織充血明顯,表層鞏膜淺層血管雖迂曲擴張,仍保持為放射狀,充血顏色從淡紅色到火紅色,但不呈紫紅色,水腫的深度及血管叢的變化,用裂隙燈窄光極易辨認,病變局限於某一象限者占69%,範圍廣泛者占31%,1/3患者眼球壓痛,結節性鞏膜外層炎水腫與浸潤局限,結節位於表層鞏膜組織中,被充血包圍,在鞏膜上可以移動,該處鞏膜未受水腫累及,鞏膜血管叢在結節深部,清楚可見,保持正常狀態,結節多為單發,圓形或橢圓形,直徑2~3mm,有40%的患者眼球有壓痛。

六、免疫介導性鞏膜炎

  免疫介導性結核性鞏膜炎(immune-mediatedtuberculousscleritis),常伴有基質性或泡性角膜炎或泡性角結膜炎,由對結核杆菌細胞壁蛋白組成成分的一係列免疫反應引起,偶爾可發生鞏膜外層炎,發病機製與對這些抗原高度敏感的Ⅳ型免疫反應有關,免疫介導性結核性鞏膜炎常和全身活動性結核病變相關聯,鞏膜切片組織形態學顯示無抗酸杆菌的活動性肉芽腫,結核性基質性角膜炎(tuberculousinterstitialkeratitis)單側,向邊緣呈扇形發展,僅影響表層和中層基質組織,表現為有表層新生血管的結節浸潤,臨床經過時間久,遺留有角膜的瘢痕,與侵犯深層基質的梅毒性基質性角膜炎(lueticinterstitialkeratitis)不同,泡性角結膜炎(phluctenularkeratoconjunctivitis)可發展成角膜緣球結膜和角膜的小泡,演變為結節,產生變性而愈合,角膜小泡向中心擴展,生成瘢痕和新生血管,不受其特征性網狀結構的限製,從中央至邊緣逐步愈合,結膜小泡愈合後不產生瘢痕。

04結核性鞏膜炎應該如何預防

  1、結核病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慢性消耗性傳染病,治療要從整體出發,使用抗結核病藥物同時必須增加機體抵抗力,加強營養,可補給患者充足熱和營養素,滿足結核病灶修複需要,增強機體抵抗力

  2、另外還需補充充足的維生素,維生素A增強機體免疫力,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維生素C有利於病灶愈合和血紅蛋白合成,B族維生素有改善食欲的作用新鮮蔬菜水果也是維生素的主要來源此外乳、蛋、內髒等食品含維生素A豐富,花生、豆類、瘦肉等富含維生素B

05結核性鞏膜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病原學檢查

  1、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以抗體敏感性顆粒檢測特異性抗原。

  2、采用探針及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chainreation,PCR)。

  3、采用色譜計及色譜法證實結核硬脂酸的存在,此法對液體如腦脊液(CSF)檢測尤其有用。

  二、病理學檢查

  鞏膜切片表現為多核巨細胞和特征性含有抗酸杆菌的幹酪樣肉芽腫。

  三、超聲掃描檢查

  B超可見眼球後部鞏膜變厚,隆起,突向玻璃體腔以及球後水腫;可見因後鞏膜炎所致脈絡膜視網膜脫離,球後水腫圍繞視神經則可見“T”形體征,A超顯示眼球壁後部增厚,表現高大的“穗”狀回聲。

  四、CT,MRI檢查

  1、CT掃描顯示後部的眼環增厚,也可見視神經與眼球連接處增粗,眼球突出,球後水腫同時可見,注射增強劑可使影像更清晰,MRI掃描也顯示後部眼球壁增厚,呈長T1,T2信號,增強掃描可以強化,通過加權像信號強弱可以區分脈絡膜,視網膜,對診斷後鞏膜炎很有價值。

  2、FFA可顯示視網膜色素上皮脫離,滲出性視網膜脫離,視盤水腫,黃斑囊樣水腫,在滲出性視網膜脫離早期表現為斑駁狀脈絡膜背景熒光,中期出現彌散的多個針尖大小的強光區,晚期視網膜液體顯色,脈絡膜皺褶表現為熒光和弱熒光區的條紋狀,視網膜條紋不能顯示熒光,後鞏膜炎的FFA是非特異性的。

06結核性鞏膜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結核性鞏膜炎除了常規的治療外,還應根據不同的症狀,有不同情況的飲食要求,具體詢問醫生,針對具體的病症製定不同的飲食標準。

07西醫治療結核性鞏膜炎的常規方法

  1、一經確診為結核性鞏膜炎,必須及時治療。隨著抗結核藥物的臨床和藥理進展,對結核治療的觀點不斷更新與發展。目前最初治療的常規藥物治療方案采用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推薦的6個月短程治療。短程治療最初1~3個月除用異煙肼和利福平外,可加用第3種藥乙胺丁醇、鏈黴素或吡嗪酰胺(pyrazinamide),以防止可能發生的耐異煙肼和利福平的結核杆菌感染。在治療的2個月加用的第3種藥物常選用吡嗪酰胺,之後用異煙肼加利福平繼續治療剩下的4個月。當患者為耐異煙肼或耐利福平的高危組時,在最初治療的2個月建議使用4種藥物治療方案(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鏈黴素)。鏈黴素用藥前宜作皮膚過敏試驗。隨後根據藥物敏感性,服用2種或3種藥物4個月。短程療法有明顯的優點,藥物用量少,治療監護所需時間短;另一優點是病菌轉陰更快。

  2、糖皮質激素對所選擇的患者可能是有益的輔助治療藥物。這類藥物對重症患者可獲得引人注目的轉機。對於盡管經適當的藥物治療,但仍發熱、厭食和衰弱的患者可迅速退熱,並可以減少滲出,以保護視功能。後鞏膜炎經球後注射糖皮質激素能使鞏膜炎症得以緩解,對於減輕疼痛甚為有效。前部結膜下注射糖皮質激素,可致鞏膜穿孔,應禁忌。但全身或局部應用糖皮質激素有時可使感染加重。糖皮質激素應盡可能局部應用或口服潑尼鬆5~20mg,1次/d,上午8∶00頓服。待炎症控製後緩慢減量漸停,短程、最好不超過3~4周。免疫介導性結核性鞏膜炎的治療包括局部、逐漸減量的糖皮質激素和如果有結核性活動性病變的全身抗結核藥物應用。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