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病因主要有心髒原發病變、病原體和其他誘發因素三種。
1、心髒的原發病變92%的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均有原發心髒病變,其中以先天性心髒病最為多見,約占78%,室間隔缺損最易合並感染性心內膜炎,其他依次為法洛四聯症、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瓣二葉畸形、房間隔缺損等;後天性心髒病如風濕性瓣膜病、二尖瓣脫垂綜合征等也可並發感染性心內膜炎,隨著小兒心髒外科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小兒心髒病得以糾正、根治,但因此而留置在心腔內的裝置或材料(如心內補片、人造心髒瓣等)是近年來感染性心內膜炎常見的易患因素。
2、病原體幾乎所有種類的細菌均可導致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草綠色鏈球菌仍為最常見的致病菌,但所占比例已顯著下降,近年來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腸球菌、產氣杆菌等革蘭陰性杆菌引起的感染性心內膜炎顯著增多,真菌性心內膜炎極少見。立克次體及病毒感染所致的心內膜炎甚罕見,少數情況下,感染性心內膜炎由一種以上的病原體引起,常見於人工瓣膜手術者。其他致病因素如長期應用抗生素、皮質激素或免疫抑製藥等。
3、誘發因素約1/3的患兒在病史中可找到誘發因素,常見的誘發因素為矯治牙病和扁桃體摘除術。近年來心導管檢查和介入性治療、人工瓣膜置換、心內直視手術的廣泛開展,也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重要誘發因素之一,其他誘發因素如長期使用抗生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製藥等。
毒力較強的病原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發的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起病多急驟,有寒戰、高熱、盜汗及虛弱等全身症狀,並發症以膿毒敗血症為主。肝、腎、脾、腦深部軟組織可發生膿腫,或並發肺炎、心包炎、腦膜炎、腹膜炎及骨髓炎等。栓塞現象較多見,病情進展急劇,可在數天或數周危及生命。如早期搶救,可在數周內恢複健康。心瓣膜損傷嚴重者,恢複後可遺留慢性心髒瓣膜病。
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可由細菌、黴菌、立克次氏體及病毒致病。臨床主要可見三大類症狀,即全身感染症狀、心髒症狀、栓塞及血管症狀。
1、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不僅可以見到發熱,而且還以發熱為最多見、最重要的全身症狀。年幼兒,尤其是2歲以下的小兒往往以發熱等感染中毒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甚至於掩蓋了心內膜炎的症狀。除發熱外,患兒常伴有肺炎、腸炎、膿胸、皮膚感染、骨髓炎等。其心髒表現主要為心髒聽診雜音性質改變和產生新的雜音。其他症狀則因栓塞累及髒器不同而見胸痛、咯血、頭痛、偏癱等。
2、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另一顯著特點是,患本病的小兒絕大多數均有原發心髒病,其中以先天性心髒病最為多見,本病極少發生在正常心髒。所以臨床上若遇有患兒原來存在心髒病,又見1周以上不明原因的發熱,應高度警惕本病。此時應盡早、反複采取血培養標本,以明確診斷。
3、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發熱是由感染所引發,所以若要有效的控製體溫,必須首先控製感染。這也是本病的治療關鍵所在。通常治療本病主張及早大量給予抗生素,且應選擇殺菌力強者聯合用藥,此外應加強護理,注意休息,注意飲食營養,必要時予輸血等治療。
預防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極為重要有先天性或風濕性心髒病患兒平時應注意口腔衛生,防止齒齦炎、齲齒;預防感染;若施行口腔手術、扁桃體摘除術、心導管和心髒手術時,可於術前1~2h及術後48h內肌注青黴素80萬U/d,或長效青黴素120萬U一劑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頭孢菌素類或萬古黴素靜脈注射一次,然後改口服紅黴素30mg/(kg●d),分4次服用,連續2天
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累及全身多係統,臨床表現多樣化。早期診斷非常困難,尤其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和病原學的變化,臨床表現更趨不典型。目前臨床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檢查方法:
1、血液檢查常見的血象為進行性貧血,多為正細胞性貧血與白細胞增多,中性粒細胞升高,血沉增快,C反應蛋白陽性,當合並免疫複合物介導的腎小球腎炎,嚴重心衰或缺氧造成紅細胞增多症時,血清球蛋白常常增多,甚至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免疫球蛋白升高,γ-球蛋白升高,循環免疫複合物增高及類風濕因子陽性。
2、血培養血細菌培養陽性是確診感染性心內膜炎的重要依據,凡原因未明的發熱,體溫持續在1周以上,且原有心髒病者,均應積極反複多次進行血培養,以提高陽性率,若血培養陽性,尚應做藥物敏感試驗。
3、尿液檢查尿常規有紅細胞,發熱期可出現蛋白尿。
4、心電圖由於心肌可以同時存在多種病理改變,因此可能出現致命的室性心律失常,房顫提示房室瓣反流,完全房室傳導阻滯,右束枝阻滯,左前或左後分支阻滯均有報道,提示心肌化膿灶或炎性反應加重。
5、超聲心動圖超聲心動圖檢查能夠檢出直徑大於2mm以上的贅生物,因此對診斷感染性心內膜炎很有幫助,此外在治療過程中超聲心動圖還可動態觀察贅生物大小,形態,活動和瓣膜功能狀態,了解瓣膜損害程度,對決定是否做換瓣手術有參考價值,該檢查還可發現原有的心髒病。
6、CT檢查對懷疑有顱內病變者應及時做CT,了解病變的部位範圍。
由於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的特殊性,所以患兒在飲食上一定要非常注意,下麵是有關本病的飲食建議:
一、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宜食:
1、供給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食物,如牛奶、雞蛋、魚類、豆製品等。
2、防止感染發熱可用綠豆、油菜、香椿、芋艿、地耳、苦瓜、百合、鯉魚、馬蘭頭、泥鰍等。
3、多食用可增加免疫功能的食物,如香菇、蘑菇、木耳、銀耳等。
二、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患者忌食:
1、飲食上要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2、少吃油膩過重的食物。
3、少吃狗肉、羊肉等溫補食物。
4、少吃不帶殼的海鮮、筍、芋等容易過敏的“發物”。
5、少吃含化學物質、防腐劑、添加劑的飲料和零食。
6、忌食過酸、過辣、過鹹、煙酒等刺激物。
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治療總的原則是積極抗感染、加強支持療法,但在應用抗生素之前必須先做幾次血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以期對選用抗生素及劑量提供指導。
一、抗生素應用原則是早期、聯合應用、劑量足、選用敏感的殺菌藥,療程要長。在具體應用時對不同的病原菌感染選用不同的抗生素:
1、草綠色鏈球菌:首選青黴素G2000萬U/d,分4次,每6小時1次,靜脈滴注,療程4~6周;加慶大黴素4~6mg/(kg·d),每8小時1次,療程2周;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頭孢菌素類或萬古黴素。
2、金黃色葡萄球菌:對青黴素敏感者選用青黴素G2000萬U/d,加慶大黴素,用法同上;青黴素耐藥才選用苯唑西林(新青黴素Ⅱ)或萘夫西林(新青黴素Ⅲ)200~300mg/(kg·d),分4次,每6小時1次靜脈滴注。治療不滿意或對青黴素過敏者選用頭孢菌素類或萬古黴素:40~60mg/(kg·d),分2~3次靜脈滴注,療程6~8周。
3、革蘭陰性杆菌或大腸埃希杆菌:選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300mg/(kg·d),分4次,每6小時1次靜脈滴注,療程4~6周,或用頭孢呱酮(頭孢氧呱唑)或頭孢曲鬆(頭孢噻肟三嗪)200mg/(kg·d),分4次,每6小時1次靜脈滴注,療程4~6周,加用慶大黴素2周。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可加用羥苄西林(羥苄青黴素)200~400mg/(kg·d),分4次,每6小時1次靜脈滴注。
4、真菌:應停用抗生素,選用兩性黴素B0.1~0.25mg/(kg·d),以後每天逐漸增加至1mg/(kg·d),靜脈滴注1次,可合用氟胞嘧啶50~150mg/(kg·d),分3~4次服用。
5、病原菌不明或術後者:選用萘夫西林(新青黴素Ⅲ)加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及慶大黴素,或頭孢菌素類;或萬古黴素。上述抗感染藥物應連用4~8周,用至體溫正常,栓塞現象消失,血象、血沉恢複正常,血培養陰性後逐漸停藥。
二、一般治療包括細心護理,保證病人充足的熱量供應,可少量多次輸新鮮血或血漿,也可輸注人血丙種球蛋白。
三、手術治療近年來早期外科治療感染性心內膜炎取得了良好效果。對心髒贅生物和荇染的人造代用品清創、修複或置換損害的瓣膜,挽救了嚴重病人,提高了治愈率,手術指征:
1、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中、重度心力衰竭。
2、贅生物阻塞瓣膜口。
3、反複發生栓塞。
4、真菌感染。
5、經最佳抗生素治療無效。
6、新發生的心髒傳導阻滯。
預後:
在應用抗生素治療前本病的病死率幾乎為100%。經合理應用抗生素治療以來,近年病死率已下降為20%~25%。約有半數患兒可發生各種並發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腦栓塞、肺栓塞、心髒瓣膜破壞、腱索斷裂、動脈瘤形成等,殘留嚴重瓣膜損傷者,需進行瓣膜修複或置換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