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性猝死(SCD)者絕大多數有心髒結構異常。成年SCD患者中心髒結構異常主要包括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心髒瓣膜病、心肌炎、非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異常、浸潤性病變和心內異常通道,這些心髒結構改變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發生基礎。大多數SCD則是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所致。一些暫時的功能性因素,如心電不穩定、血小板聚集、冠狀動脈痙攣、心肌缺血及缺血後再灌注等使原有穩定的心髒結構異常發生不穩定情況。某些因素如自主神經係統不穩定、電解質紊亂、過度勞累、情緒壓抑及用致室性心律失常的藥物等,都可觸發SCD。
在世界範圍內,特別是西方國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是導致SCD最常見的心髒結構異常。在美國所有的SCD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其並發症所致SCD者高達80%以上,心肌病(肥厚型、擴張型)占10%~15%,其餘5%~10%的SCD可由各種病因釀成。
意識完全喪失為該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搶救,一般在數分鍾內進入死亡期。罕有自發逆轉者。心髒驟停是臨床死亡的標誌,心源性猝死無並發症。
心髒性猝死的臨床過程可分為4個時期,其具體臨床表現如下所述。
一、前驅期
許多病人在發生心髒驟停前有數天或數周,甚至數月的前驅症狀,諸如心絞痛、氣急或心悸的加重,易於疲勞,及其他非特異性的主訴。這些前驅症狀並非心原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見於任何心髒病發作之前。有資料顯示50%的心原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內曾求診過,但其主訴常不一定與心髒有關。在醫院外發生心髒驟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髒驟停前有心絞痛或氣急的加重。但前驅症狀僅提示有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而不能識別那些屬發生心原性猝死的亞群。
二、發病期
亦即導致心髒驟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變時期,通常不超過1小時。典型表現包括:長時間的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難,突然心悸,持續心動過速,或頭暈目眩等。若心髒驟停瞬間發生,事前無預兆警告,則95%為心原性,並有冠狀動脈病變。從心髒猝死者所獲得的連續心電圖記錄中可見在猝死前數小時或數分鍾內常有心電活動的改變,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惡化升級為最常見。猝死於心室顫動者,常先有一陣持續的或非持續的室性心動過速。這些以心律失常發病的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清醒並在日常活動中,發病期(自發病到心髒驟停)短。心電圖異常大多為心室顫動。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環衰竭發病,在心髒驟停前已處於不活動狀態,甚至已昏迷,其發病期長。在臨終心血管改變前常已有非心髒性疾病。心電圖異常以心室停搏較心室顫動多見。
三、心髒驟停期
意識完全喪失為該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搶救,一般在數分鍾內進入死亡期。罕有自發逆轉者。
心髒驟停是臨床死亡的標誌,其症狀和體征依次出現如下:
1、心音消失。
2、脈搏捫不到、血壓測不出。
3、意識突然喪失或伴有短陣抽搐。抽搐常為全身性,多發生於心髒停搏後10秒內,有時伴眼球偏斜。
4、呼吸斷續,呈歎息樣,以後即停止,多發生在心髒停搏後20~30秒內。
5、昏迷,多發生於心髒停搏30秒後。
6、瞳孔散大,多在心髒停搏後30~60秒出現。
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學死亡。如能及時恰當的搶救,有複蘇的可能。複蘇成功率取決於:
1、複蘇開始的遲早。
2、心髒驟停發生的場所。
3、心電活動失常的類型(室顫、室速、心電機械分離抑或心室停頓)。
4、在心髒驟停前患者的臨床情況。
如心髒驟停發生在可立即進行心肺複蘇的場所,則複蘇成功率較高。
在醫院或加強監護病房可立即進行搶救的條件下,複蘇的成功率主要取決於病人在心髒驟停前的臨床情況:若為急性心髒情況或暫時性代謝紊亂,則預後較佳;若為慢性心髒病晚期或嚴重的非心髒情況(如腎功能衰竭、肺炎、敗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則複蘇的成功率並不比院外發生的心髒驟停的複蘇成功率高。後者的成功率主要取決於心髒驟停時心電活動的類型,其中以室性心動過速的預後最好(成功率達67%),心室顫動其次(25%),心室停頓和電機械分離的預後很差。高齡也是影響複蘇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生物學死亡期
從心髒驟停向生物學死亡的演進,主要取決於心髒驟停心電活動的類型和心髒複蘇的及時性。心室顫動或心室停搏,如在頭4~6分鍾內未予心肺複蘇,則預後很差。如在頭8分鍾內未予心肺複蘇,除非在低溫等特殊情況下,否則幾無存活。從統計資料來看,目擊者的立即施行心肺複蘇術和盡早除顫,是避免生物學死亡的關鍵。心髒複蘇後住院期死亡的最常見原因是中樞神經係統的損傷。缺氧性腦損傷和繼發於長期使用呼吸器的感染占死因的60%。低心排血量占死因的30%。而由於心律失常的複發致死者僅占10%。急性心肌梗塞時並發的心髒驟停,其預後取決於為原發性抑或繼發性:前者心髒驟停發生時血液動力學並無不穩定;而後者係繼發於不穩定的血液動力學狀態。因而,原發性心髒驟停如能立即予以複蘇,成功率應可達100%;而繼發性心髒驟停的預後差,複蘇成功率僅約30%左右。
心源性猝死(SCD)的預防迄今仍是一個現代醫學中尚未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在預防心髒驟停中的主要進展是識別心髒驟停的高危對象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康複期及其後的慢性過程中,心髒驟停的危險性較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頭72小時內,心髒驟停的潛在危險可高達15%~20%在心肌梗死康複期(自第3天起至第8周內)有室速或室顫史者,其心髒驟停的危險性最大,如僅予一般性措施治療,在6~12個月內的死亡率高達50%~80%,其中50%為猝死隻有積極幹預才能改觀預後,在18個月內死亡率可降至15%~20%以下
1、定期體檢:老年本身是心髒病及各種疾病的高發人群,應定期到醫院進行體檢青、中年人工作緊張、生活節奏快、工作生活壓力大也容易患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定期體檢及早檢查便於及時發現疾病,及早進行治療,減少猝死風險
2、避免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過度疲勞和精神緊張會使機體處於應激狀態,使血壓升高、心髒負擔加重,使原有心髒病加重即使原來沒有器質性心髒病也會引發室顫的發生所以,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工作、生活有所安排,控製工作節奏和工作時間,不可過快過長
3、戒煙、限酒、平衡膳食、控製體重、適當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4、注意過度疲勞的危險信號及重視發病的前兆症狀:長期過度疲勞會引發身體出現一些改變,如焦慮易怒、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及睡眠質量差、頭痛、頭暈、耳鳴、性功能減退、脫發明顯等當機體出現這些情況,應調整工作節奏、適當休息,讓機體功能得以恢複如不能緩解應立即前往醫院救治
5、對已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堅持服藥治療
6、注意對室性心律失常進行危險評估:包括進行常規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動態心電圖、其他心電學技術(體表信號平均心電圖等)、超聲心動圖、心內電生理檢查等檢查,以明確心律失常類型,評估SCD風險,做出治療決策
7、注意加強心梗後SCD的預防:急性心肌梗死後的慢性室性期前收縮是心髒性死亡和猝死的危險因素,特別是頻發的(24小時動態心電圖顯示室性期前收縮在10~30次/小時以上)室性期前收縮和短陣性、非持續性室速者若伴有左室射血分數明顯降低(LVEF≤30%),則年死亡率達20%LVEF、左室容積、心率變異度或壓力反射敏感度對心肌梗死後SCD的危險度分層有幫助,其次是頻發室性期前收縮,短陣性、非持續性室速及靜息心率不推薦心肌梗死後常規作心室晚電位及心內電生理檢查對心肌梗死後心肌缺血的積極治療是預防猝死的主要有效措施,對心肌梗死後運動試驗陽性、冠狀動脈造影顯示嚴重狹窄的患者,積極予以介人治療或冠脈旁路移植術,可有效減少猝死發生心肌梗死後SCD高危患者應用(植入型心律轉複除顫器(ICD)預防性治療,與傳統的藥物治療相比,可顯著降低病死率而心髒驟停也可發生於被認為低危的人群中,根本的預防措施應致力於基礎心髒病和心髒驟停誘發因素的預防
心源性猝死的檢查包括實驗室檢查、心電圖和腦電圖等,其具體檢查方法如下所述。
一、實驗室檢查
可出現由於缺氧所致的代謝性酸中毒、血pH值下降;血糖、澱粉酶增高等表現。
二、心電圖檢查
有3種圖形:
1、心室顫動(或撲動)呈現心室顫動波或撲動波,約占80%,複蘇的成功率最高。
2、心室停搏心電圖呈一條直線或僅有心房波。
3、心電-機械分離心電圖雖有緩慢而寬大的QRS波,但不能產生有效的心髒機械收縮。一般認為,心室停頓和電機械分離複蘇成功率較低。
三、腦電圖
腦電波低平。
心源性猝死患者飲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宜食含鎂豐富的食物。不宜過食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飲食中應適當控製食鹽量。其具體飲食注意事項如下所述。
一、心源性猝死患者宜食飲食
1、飲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有足夠的蔬菜和水果。
2、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肥胖患者應控製攝食量,以減輕心髒負擔。
3、宜常食用植物油及維生素,如麥胚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及萵筍葉、奶類等。
4、宜食含鎂豐富的食物,如小米、燕麥、大麥、豆類及肉類等食物。
5、可少量飲啤酒、黃酒、葡萄酒等低度酒,促進血脈流通,氣血調和。
6、宜食含降膽固醇及甘油叁酯的蔬菜,如香菇、木耳等。
二、心源性猝死患者宜忌飲食
1、不宜過食含膽固醇較高的食物,如動物內髒(心、肝、腎)腦髓、肥肉、卵黃及水產品中的螺、貝類、魷魚、烏賊魚等。
2、不宜用興奮神經係統和促發血管痙攣的食物,如濃茶、咖啡、烈性酒、強烈調味品(芥末、洋蔥、大蒜、蘑菇等)。
3、飲食中應適當控製食鹽量。因為營養與冠心病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製定合理的膳食原則對防治冠心病至關重要。
心源性猝死可根據突發意識喪失,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消失,特別是心音消失,沒有呼吸運動或僅有瀕死的呼吸活動診斷。一旦診斷心髒驟停,即應立即進行心肺複蘇(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級基本生命支持和複蘇後處理。CPR的目的是在給予明確的治療前,維持中樞神經係統、心髒及其它重要髒器的生命力。
一、基本生命支持
1、開放氣道一旦確診心髒驟停,立即就地進行心肺複蘇,同時呼救。將患者仰臥於硬板床或地上,鬆解衣領、褲帶,使頭偏向一側,清除口腔內異物,如假牙、粘液和嘔吐物等。一手置於患者額部,另手抬舉下頜,使其頭部後仰,頸部伸直,避免舌下墜阻塞氣道。
2、人工呼吸迅速確定呼吸是否停止。如無自主呼吸,即行口對口人工呼吸。用手捏住患者鼻孔,深吸氣後貼緊患者口唇外緣用力吹氣。先吹氣2次,每次1000~1250ml。在人工呼吸過程中應注意觀察患者的胸廓運動,參照其胸廓起伏情況控製吹氣量。避免發生胃脹氣而導致胃內容物反流。如患者出現胃脹氣,應將其側轉並壓迫上腹部,排出胃氣後繼續進行心肺複蘇。
3、胸外按壓檢查頸動脈搏動,如動脈搏動消失,立即胸外按壓。操作者兩手掌重疊交叉置於患者胸骨中下段,雙肘關節伸直,利用身體重力有節奏地垂直向下按壓,將胸骨下段壓下4~5cm為宜,按壓後放鬆,使胸廓複原。按壓頻率約80次/分左右,同時觀察有無頸動脈搏動。按壓部位不宜過高或過低,切忌按壓胸骨下劍突處。按壓節律均勻,切忌用力猛擊造成胸骨或肋骨骨折和血、氣胸等並發症。胸外按壓連續進行,直至心跳恢複。如需描記心電圖、心內注射或更換操作者,間斷時間不宜超過15秒。
4、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壓同時進行如一人進行心肺複蘇時,胸外按壓與人工呼吸之比約為15:2,如三人進行心肺複蘇則約為5:1。
二、高級基本生命支持
1、盡早應用簡易人工呼吸器經麵罩加壓給氧並準備氣管插管、簡易呼吸器和呼吸機。氣管插管操作應迅速、熟練,爭取30秒內完成,以免延誤搶救。護士應迅速備齊吸引器等,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2、建立靜脈通路及時輸注各種搶救藥物。一般選前臂靜脈,切忌因靜脈穿刺導致心肺複蘇中斷。一些患者因周圍靜脈塌陷而穿刺難以成功,可選用頸外靜脈或股靜脈插管。有些藥物如利多卡因、阿托品和腎上腺素等可經氣管套管內滴入。
3、盡早心電監護和心電圖檢查明確心律失常的類型,並監護心率及心律變化。
4、抗心律失常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電擊複律及人工心髒起搏。
(1)常用藥物包括
①利多卡因治療室性心律失常首選藥物,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合並室性心律失常。
②普魯卡因胺用於利多卡因治療無效的室性心律失常。
③溴苄銨用於上述兩種藥物無效、電擊複律失敗的室性心動過速及心室顫動。
④阿托品用於伴血液動力學障礙的竇性心動過緩、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及心室停搏的治療。
⑤異丙腎上腺素用於阿托品無效的心動過緩或心室停搏。
⑥腎上腺素用於心室顫動、心髒停搏和電一機械分離。
⑦碳酸氫納對心髒驟停的治療作用尚不明確,宜在進行心肺複蘇、除顫、改善通氣及藥物治療後應用。
藥物治療應嚴格掌握劑量、輸注濃和速度;同時密切監護心率、心律及血壓變化,觀察藥物療效,如生命體征發生變化應及時通知醫生。
(2)電擊治療用於心室顫動和室性心動過速,前者以非同步電擊除顫、後者以同步電擊複律。操作時將兩電極板均勻塗滿導電糊,分置於胸骨右緣第二肋間及心尖部或分置於左胸前後。初始電能量約200J,一次電擊無效可增大能量再次電擊,但不宜超過360J。心室顫動能否轉為竇性心律,往往取決於心室顫動出現至電擊除顫的時間間隔,切忌延誤除顫時間。
(3)人工心髒起搏適用於高度房室傳導阻滯、嚴重心動過緩或心室停搏者。
(4)增加心排血量,維持血壓常用藥物包括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阿拉明和鈣製劑等。靜脈滴注時,須嚴格控製藥物劑量及滴注速度。去甲腎上腺素藥液切忌外漏,以免引起周圍組織壞死。
三、複蘇後處理
1、維持有效循環心肺複蘇後可出現低血壓、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一旦血壓下降,除對症治療外應分析原因,予以病因治療。有條件者宜行血液動力學監測,以指導用藥。對難治性休克,應注意有無心肺複蘇後的其他並發症,如氣胸、心包填塞或腹腔髒器損傷等。如發生左心功能不全,酌予強心、利尿和擴血管治療,詳見有關章節。另外,複蘇成功後宜延用二期複蘇中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防止室性心律失常複發。
2、維持有效的呼吸對昏迷者應予氣管插管,在自主呼吸未恢複前予呼吸機輔助給氧,其間應定期進行血氣分析,以調整呼吸機給氧濃度、潮氣量、呼吸頻率及呼吸比等。應用高濃度及純氧時,宜間斷給氧,如需長期吸氧,以鼻導管吸氧為宜,以防氧中毒。如氣管插管超過2~3日仍不能拔除,應行氣管切開,並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加強氣管切開護理。另外,可酌予呼吸中樞興奮劑如可拉明、洛貝林等,以促使患者盡早恢複自主呼吸。
3、防治腦缺氧和腦水腫低溫療法和脫水療法。
(1)低溫療法包括物理降溫及應用人工冬眠藥(如氯丙嗪、非那更等),旨在降低腦組織基礎代謝及耗氧量,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力。宜早在心髒驟停後5分鍾內用為佳,可頭罩冰帽,並於頸、腋下和腹股溝等大血管部位放置冰袋,盡快使體溫下降,至肛溫32℃左右。降溫過程中宜每半小時測量體溫一次,冰袋應用毛巾包裹,忌直接接觸皮膚。胸前區、會陰部及腹部禁放冰袋。降溫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寒戰和抽搐等,必要時給予鎮靜劑。
(2)脫水療法常予20%甘露醇250ml或25%山梨醇250ml靜脈快速滴注,必須在20~30分鍾內滴完,治療中應注意維持血壓在10.67/6.67kPa(80/50mmHg)以上,適當控製液體入量,觀察每小時尿量及注意有無低鉀血症表現,如腹脹和心律失常等。對腎功能不全及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4、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嚴格記錄出入液體量、監測血電解質濃度和血氣指標,並及時予以糾正。
5、防治急性腎功能衰竭心髒複蘇後宜留置導尿管,準確記錄每小時尿量並監測尿比重,如尿量
6、防治繼發感染複蘇過程中應注意無菌操作,同時加強支持治療,提高機體抵抗力。加強皮膚、口腔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幹燥,定時翻身,防止皮膚破潰感染及褥瘡發生。定時拍背、吸痰,痰液粘稠者予霧化吸入,防治肺部感染。對氣管切開者,應每天局部換藥,保持傷口清潔。注意觀察切口及周圍有無紅腫和滲出,定期做切口部位細菌培養。對留置尿管者,除尿路已感染外,一般不宜每日衝洗尿管,以減少尿道感染。每日應更換密閉尿袋,觀察尿液有無混濁並定期進行清潔中段尿培養,有感染者宜行細菌學檢查及藥敏試驗,指導用藥。此外,尚須注意患者體溫變化,每日測量4次體溫,並定期複查血象。
7、營養補充給予高蛋白和高維生素流質飲食,每日總熱量不低於2kcal。心肺複蘇後的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礙,故需靜脈或鼻飼給予營養。每次鼻飼前應檢查胃管位置,注意患者有無腸脹氣等。鼻飼飲食應溫度適宜,且每次注入量不宜過多過快,鼻飼後宜用鹽水衝洗胃管,以防堵塞心髒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