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原位肝移植所治療的疾病病種不斷擴大,迄今為止,據不完全統計肝移植已被成功用於60多種肝髒疾病的治療,依據疾病的性質,可概括分為:終末期肝硬化疾病、肝髒惡性疾病、先天性代謝疾病和急性或亞急性肝功能衰竭。隨著肝移植經驗的增加,移植的禁忌證也在不斷地減少。許多原先認為的絕對禁忌證現在變成了相對禁忌證,而許多相對禁忌證,現在反而成了適應證。
肝功能衰竭:肝細胞受到廣泛、嚴重損害,機體代謝功能發生嚴重紊亂而出現的臨床綜合征,簡稱肝衰竭。肝衰竭發生於許多嚴重的肝髒疾病過程中,症候險惡,預後多不良。根據病理組織學特征和病情發展速度,肝衰竭可被分為四類:急性肝衰竭、亞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急性肝衰竭的特征是起病急,發病2周內出現以Ⅱ度以上肝性腦病為特征的肝衰竭症候群;亞急性肝衰竭起病較急,發病15d~26周內出現肝衰竭症候群;慢加急性(亞急性)肝衰竭是在慢性肝病基礎上出現的急性肝功能失代償;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礎上,肝功能進行性減退導致的以腹水或門靜脈高壓、凝血功能障礙和肝性腦病等為主要表現的慢性肝功能失代償。
原則上,當各種急性或慢性肝病用其他內外科方法無法治愈,預計在短期內(6-12個月)無法避免死亡者均是肝移植的適應症。起初肝移植僅是一個挽救生命的過程,而現在,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新型免疫抑製劑的應用和臨床經驗的不斷積累,肝移植圍手術期並發症和死亡率顯著下降,術後存活率和存活時間不斷提高。因此,肝髒病變所產生的症狀導致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下降時,也成為肝移植的主要適應症之一。
患者康複出院後,需要依靠自我護理,應嚴格按照醫囑服藥,絕不可輕信他人的勸告更改或停藥;掌握服藥的劑量、時間、次數、方法另外患者應該保持生活規律,避免勞累,但這並不意味著隻讓患者整天臥床休息,適當的活動是有益的,隨著身體的日漸康複,患者完全可以恢複正常的學習和工作
一、肝移植術前全身性係統檢查:主要是對心、肺、腎等重要髒器功能的評估,心理精神狀態的評估,營養狀況評估以及感染性疾病評估。具體來說可以分為常規檢查、特殊檢查和個體化檢查這三類。
1、常規檢查:主要有血液、尿液、糞便、痰液檢查,以及胸部X線平片、心電圖、腹部B超檢查。
2、特殊檢查:主要有肝髒彩色超聲和腹部磁共振或CT血管成像(了解門靜脈、肝動脈、肝靜脈和下腔靜脈的解剖和血流情況),以及膽道係統的磁共振成像(了解肝內外膽道的解剖結構)。
3、個體化檢查:主要是根據初步檢查的結果決定是否進行更深入的檢查,如乙肝患者加作HBV-DNA和病毒耐藥變異株的檢查;原有心肺疾患者選擇性加作肺功能測定、超聲心動圖、冠脈造影、24小時動態心電圖等。
二、肝癌患者肝移植需要的檢查
此外對於肝癌患者,肝移植是最佳的治療手段,因為肝移植能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及硬化的肝髒,從根本上消除肝癌產生的土壤;同時可避免出現肝切除術後肝功能衰竭等嚴重的並發症。但其麵臨的最大問題仍是移植術後的腫瘤複發。一般認為移植後腫瘤複發的原因是手術時肝外已存在常規方法檢查不出的轉移灶或手術操作造成的腫瘤細胞進入血循環。因此,肝腫瘤患者在肝移植前必須進行係統全麵的檢查,排除肝外轉移灶的存在以及多原發腫瘤的可能。
首先是全麵的體格檢查和包括AFP、CA19-9等的血清腫瘤標誌物檢查;其次是全麵的影像學檢查,如胸部平片及CT掃描排除肺轉移及肺部原發腫瘤,頭顱CT或MRI掃描排除腦轉移及腦原發腫瘤,同位素骨掃描排除腫瘤骨轉移,腹部CT、MRI掃描觀察有無腹腔淋巴結轉移及血管受侵犯;最後根據病史及檢查結果選擇進一步檢查。此外,PET-CT可以一次性完成全身掃描,使患者在一次檢查過程中對全身各個組織器官進行詳細的篩查,有助於發現除了原發腫瘤之外全身其他部位的轉移,較CT及MRI有更高的敏感性和準確性,也克服了全身核素骨掃描圖像對除了骨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無法提供病變信息的不足,在肝移植術前評估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部分患者因此改變了診斷分期及相應的治療計劃。
肝移植術後由於免疫抑製劑的長期使用,不同程度的影響著機體的代謝,其中包括糖、蛋白質、脂類(如膽固醇)、尿酸等。合理的飲食不僅可以預防和減少免疫抑製劑帶來的副反應,而且還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延長移植肝的存活時間。
飲食原則:
—般情況下,肝移植術後胃腸道功能恢複後即可逐漸恢複正常飲食,起始以易消化的雞蛋羹等為宜,逐漸過渡到普通飲食。飲食應以低糖、低脂肪、高維生素和適量的優質蛋白(動物蛋白)為原則。
1、鈉鹽:手術後早期和康複期均需低鹽飲食,每天食鹽約3~4g,如無高血壓、水腫、尿少等,可以適量增加食鹽,每天不超過6~8g(計算方法:普通的牙膏蓋每蓋約容納6g食鹽)。
2、蛋白質的供給:免疫抑製劑能加速蛋白質的分解,抑製合成,從而使蛋白質消耗增加,宜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供給,對於肝移植後蛋白質的供給應以優質蛋白為主。優質蛋白質主要是動物性蛋白,如魚、禽、蛋、瘦肉等動物性食物:植物性蛋白如大豆、花生,代謝後會產生大量胺,加重肝髒的負擔,宜少食用。在動物性蛋白裏,最好以魚、禽、蛋為主,魚、禽肉又稱為“白肉”,豬、牛肉等又稱為“紅肉”,“紅肉”較“白肉”含有更多的膽固醇和脂肪,因此“白肉”更利於身體健康。肝移植術後即使肝功能正常,蛋白質的攝入仍需注意不宜過高,過量攝入蛋白質,會增加肝髒的負擔。一般成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攝入l~1.2g蛋白質即可,兒童為每天每公斤體重2~3g。慢性移植肝功能損害者,每天蛋白質攝入量宜控製在0.5~0.6克/公斤左右。計算方法:300毫升牛奶或2個雞蛋或瘦肉50克可以供給9克優質蛋白。
3、嚴格控製糖的攝取:多食糖容易誘發糖尿病,而且免疫抑製藥本身就可能誘發糖尿病。糖尿病不僅對心血管係統有影響,而且會影響移植肝的功能,增加排斥的機率。因此,應該加以重視,少吃甜食,一些中藥如:板藍根、茵陳、複方聯苯雙酯等亦應慎用。水果150~200克/天,一般以不超過250克/天為宜。
4、限製膽固醇:免疫抑製劑本身可能會引起高脂血症,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因此移植後的病人更應限製膽固醇的攝入,飲食宜清淡,防止油膩,不食用油煎、油炸食品,減少食用動物內髒、蛋黃、蟹黃、魚子、豬蹄膀、軟體魚、烏賊魚等,同時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必須說明一下,少用並不是禁用,脂類還是人體所必需的,還得食用,但要限製用量,要以植物油為主,動物性油脂盡量少用,蛋黃宜每天不超過—個。
5、宜食食品:具有逐水利尿功能的食品,如:冬瓜、米仁、鯽魚、黑魚等可長期食用。
一、手術治療
肝移植其手術時間遠遠超過常規外科手術。隨著外科技術的突飛猛進,在許多肝移植中心,一台經典的原位肝移植手術現在一般隻需4~6個小時就能順利完成。當然,手術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很多因素,包括病人是否有過上腹部手術史、醫師的熟練程度、手術的方式、是否進行體外靜脈-靜脈轉流等,手術的複雜程度越高,時間也相對越長。手術時間越短,對患者的術後恢複也越有利。術後的住院時間往往因人而異。大多數病人在術後的3周到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內身體狀況就能得到恢複,可以順利出院。但也有少部分病人由於術後早期的並發症或需要調整免疫抑製藥物,會適當延長住院時間,一旦情況穩定,就能安排出院了。
二、術後複查
肝移植術後圍手術期中,完善的檢查必不可少,能使醫生對患者術後各階段恢複情況作出全麵深入的了解並正確指導治療。通常術後的化驗和檢查包括如下一些內容:
1、生命體征:包括體溫、血壓、脈搏、呼吸的定時測定,必要時還會測定中心靜脈壓、肺動脈壓等,隨著患者病情恢複逐漸簡化。
2、尿、糞常規和培養:每周測定1~2次。
3、血常規、電解質和肝、腎功能:至少每日檢查1次,恢複正常後每周檢查2次。
4、凝血功能檢查:治療早期每天檢查1次,恢複正常後可每周檢查1~2次。
5、免疫抑製劑血藥濃度監測:每日早晨測定1次。待血藥濃度基本穩定且達到理想水平後,可每周檢查1次。
6、肝炎病毒檢測:常規測定乙肝二對半,丙肝病毒抗體,以及乙肝、丙肝病毒DNA複製情況。術後1周內進行首次檢查,以後根據情況定期複查。
7、巨細胞病毒、EB病毒檢測:免疫抑製治療期間每2~4周測定1次。
8、血氨檢查:患者出現神誌和精神改變時及時測定並連續觀察,平時每周1次。血培養:當懷疑全身感染時檢查並進行抗生素藥物敏感試驗,指導抗生素應用。引流物、分泌物細菌
9、培養和真菌檢測:每周1次,當懷疑感染應隨時複查。
10、胸部X線片:早期每周1~2次床旁胸片,呼吸功能穩定後每2周1次,當懷疑肺部病變時隨時檢查。
11、超聲檢查:術後一周內每日1次床旁彩超,連續多次結果正常後可改為每2~4周複查1次。超聲檢查可以在病人完全沒有痛苦的情況下幫助移植醫生了解患者有無胸水、腹水。
12、新肝大小和質地、血管和膽道吻合口是否通暢。手術後一周內往往是出血、血栓和排異反應等並發症高發的時段,利用彩超往往可以在病人出現不適症狀之前及時發現異常,並及時處理。
13、肝穿刺活檢:若懷疑肝髒發生排斥反應可能,應做肝穿刺病理學活組織檢查。它是診斷移植肝髒是否發生排斥的金標準,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正常情況下,患者肝功能的各項生化指標平行下降,術後3~4周左右可以恢複到正常,這是移植成功的表現。一旦發生感染、排異、血管和膽道並發症時,肝功能的恢複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