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為致病菌通過多種途徑侵入顱骨內引起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症反應。例如頭麵部癤腫、鼻旁竇炎、口腔咽喉炎及身體其他部位及頭部的傷口化膿性感染灶,細菌經蔓延及血行播散侵入顱骨,再經導靜脈進入板障形成血栓及化膿,阻斷內外板及板障的血供,炎症進一步發展使板障內壓力增加向周圍膨脹,導致骨板破壞以致崩離形成死骨,從而使炎症向骨膜下及顱內擴散,引起頭皮下炎症,進一步發展形成膿腫,破潰後形成慢性竇道及向顱內侵犯引起顱內並發症。但臨床上最多的原因是顱腦開放傷後的初期清創不徹底及開顱術中或術後傷口被汙染所引起。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最常見的並發症是化膿性腦膜炎、硬腦膜外或下膿腫及腦膿腫。上述並發症均有一定生命危險,即使經積極治療而搶救了生命,但術後仍常留有一些神經係統功能障礙,如智力降低、肢體癱瘓及癲癇發作、腦積水等後遺症。然而單純的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如及時治療,除術後遺有顱骨缺損外,很少發生其他的後遺症。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多在形成頭皮下膿腫或竇道後才就診,一般於起病後1個月以上甚至有數月和數年者,如炎症不能及時得到控製,則可穿破硬腦膜向顱內擴延,引起顱內並發症。
本病可發生於顱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顱蓋的額、頂骨最為多見。起病有急有緩,急性期多為毒力較強的致病菌所致,可呈暴發型,起病急驟,病人突然高熱寒戰,體溫可高達40℃左右,全身中毒症狀嚴重,如精神萎靡、周身酸痛、乏力、嗜睡。與此同時,局部顱骨發生炎症性浸潤,與其相應的頭皮可表現為紅腫熱痛,進而出現有波動感的頭皮下膿腫,其破潰後形成經常向外排出黃色、灰色、綠色等的黏稠或稀薄的膿液及小塊死骨,進入反複發作經久不愈的竇道,漸轉為慢性過程。
預防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對感染性疾病早期行病灶清除術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療患者生活、飲食起居規律,勞逸結合,適量體育鍛煉,不要參加劇烈運動,保持睡眠質量,飲食清淡營養豐富,禁煙酒、濃茶、咖啡必須定期複查,一旦有發病征象者,必須積極配合治療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的診斷並不困難。病人體溫升高,外周血象中白細胞增多,傷口紅腫熱痛或裂開流膿經久不愈,伴有頭部局限性紅腫熱痛,逐漸成為有波動性的頭皮下膿腫,進而破潰並向外排出膿液等表現,輔以顱骨X線平片、CT、MRI檢查。
1、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增高,一般都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細胞可占90%以上。
2、膿液檢查 染色檢查可找到化膿性細菌,培養可發現化膿性細菌生長。
3、X線平片 檢查顯示有單發或多發的大小不一的邊緣不整齊的低密度骨缺損或圓形,或橢圓形或地圖狀,或蟲蝕樣低密度區。
4、CT檢查 可早於X線平片發現陽性表現,顯示局部顱骨低密度,還可發現顱內並發症,如硬膜外或下半月形高密度灶及圓或橢圓形邊界高密度環,中央為低密度區,周邊伴有低密度水腫的腦膿腫,中線結構向對側移位,
5、MRI 檢查不能顯示顱骨,但可發現硬膜外、下及腦實質內占位病變。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的治療除了常規的西醫療法,飲食也需要以下方麵:飲食宜清淡,富有營養,注意膳食平衡。忌辛辣刺激食物,以免造成病情反複的情況。
化膿性顱骨骨髓炎及早應用強效廣譜抗生素治療,使炎症及時得到控製不再發展,效果較好。但在顱骨已遭到嚴重破壞及頭皮形成慢性竇道時,則很難僅用抗生素及換藥和簡單的竇道搔刮術等方法治愈。因此對於那些已發展有慢性竇道及顱骨缺損的病人,需盡早采取手術治療。
顱骨骨髓炎手術前需先行顱骨X光平片、CT、MRI檢查,了解顱骨破壞的位置及範圍,而後采取手術治療,並使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後經多次換藥,使新鮮肉芽組織自傷口底部向外生長,直至傷口愈合。
患者如並發腦膿腫應先行CT或MRI檢查,了解膿腫的位置及大小,盡早行穿刺抽膿,如經多次抽膿無效時,應行開顱膿腫切除術,如膿腫為多房者,宜一次開顱切除。在並發化膿性腦膜炎時,除全身應用大劑量抗生素外,還應每2~3天行腰椎穿刺,了解腦脊液壓力及細胞數,並行鞘內注射抗生素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