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本病的發生主要由外源性抗原所引起。這些外源性抗原大致包括3類:
1、藥物包括青黴素及其衍生物、磺胺、阿司匹林等。
2、化學物質如殺蟲劑、除草劑、石油製劑。
3、體外蛋白蛇毒血清及各種脫敏劑。
這三類過敏原中,以藥物最常見。
二、發病機製
外源性抗原進入機體後,刺激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並形成免疫複合物在血管壁沉著,通過激活補體的經典途徑或旁路途徑,引起補體活化,活化的補體除可直接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外,還對嗜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產生較強的趨化作用,使其聚集在免疫複合物沉積部位,造成炎性損傷。此外,在炎症反應過程中,嗜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血小板、以及肥大細胞也通過釋放多種炎症介質協助或加強炎症損傷,其中血小板則通過釋放ADP及前列腺素,引起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因此,微循環血行障礙及局部纖維溶解異常也可是發病背景。
本病常見並發症有:
1、消化道出血與腸道黏膜受損有關。
2、紫癜性腎炎與腎毛細血管變態反應性炎症有關。
3、過敏性紫癜輕者出現關節腫痛、腹痛,重者可有便血、嘔血現象,甚至發展為腸套疊、腸穿孔。如果不及時治療,則會造成肝腎功能損害,出現血尿、蛋白尿。有的患兒還會頭痛、抽搐、昏迷,甚至導致多種並發症,如腦血管炎、消化道出血和腎病綜合征等。
本病發病可急可緩,全身較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熱,乏力,疲倦等,局部表現以皮膚症狀為主,少數患者有皮膚外受累的表現,如關節,腎,肺,消化係統等。
一、皮膚表現
皮損多對稱,常分布於下肢和臀部,也可發生在上肢和胸背部,皮膚表現則有多樣改變,主要有紫癜,蕁麻疹,丘疹,瘀斑,結節和壞死性潰瘍,慢性患者偶可有網狀青斑,皮疹初起往往為粟粒至綠豆大紅色斑丘疹和紫癜,很快發展為可觸性紫癜,稍突出皮麵,用手可觸知,指壓不褪色,與非炎症性紫癜容易區別,皮疹可自針尖至蠶豆大小不等,小皮疹一般沒有症狀,大皮疹或相互融合的皮疹則會有疼痛感,皮疹發作無規律,持續1~4周消退,可殘留色素斑,約30%患者皮膚病變較嚴重,表皮壞死,形成潰瘍,愈合後結痂。
二、皮膚外表現
關節受累時可有關節疼痛,但一般無紅腫發熱,侵犯肺髒時,患者有氣促,咯血等,腹痛,惡心,上消化道出血則提示消化道受累,中樞神經係統病變則有頭痛,複視等,心髒受累極少見,表現為心律不齊,嚴重者可致心力衰竭,腎髒受損時,可見水腫,血尿等。
該病常見的幾種特殊類型為:
1、急性病毒性肝炎前驅症類血清病型:本病在發病過程中有10%~20%發展為(乙型或非乙型)急性肝炎,患者多有HBsAg滴度增高,多在肝炎潛伏期發生皮疹,蕁麻疹,多關節炎,當發病輕或為一過性發病時常被忽視。
2、低補體血症性血管炎:以青年女性多見,反複發作性蕁麻疹伴血清補體降低,可有發熱,關節炎,腹痛,腎髒受累,腎活檢提示輕度至中度的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伴IgG及補體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皮膚活檢常示壞死性血管炎。
3、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以中年女性多見,臨床表現為皮膚血管炎,雷諾現象,反複發作性紫癜,關節肌肉疼痛,腎功能衰竭,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及貧血,腎髒病理可示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或彌漫增生性腎小球腎炎,血管壁及腎小球基底膜有免疫複合物及補體沉積。
三、過敏性紫癜(Henoeh-Schonleinpurpura)
本病多見於兒童,絕大多數有典型的三聯征(紫癜,關節痛和腹痛),半數以上有血尿,蛋白尿,腎病綜合征,甚至出現腎功能衰竭,腎病理提示局灶節段硬化性腎小球腎炎或彌漫係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少數嚴重病例表現為新月體性腎炎,免疫熒光示IgA,補體腎小球係膜區沉積,其病理改變與原發性IgA腎病相似。
該病的治療是否有效,十分重要的是對病因的識別和去除,尤其是可疑抗原性致敏藥物的停用對決定預後有關鍵作用,其他治療原則基本與結節性多動脈炎相似。
1、首先找到致敏原到正規醫院做一下過敏源檢測,找到過敏原,再做針對性的避免對可疑致敏源也應盡量避免
2、飲食宜清淡,避免刺激及易致敏食物,保持大便通暢,室內禁止放花卉及噴灑殺蟲劑,防止花粉及化學物質再次致敏注意保持室內外的清潔衛生,家中要少養貓、狗之類的寵物避免吸入花粉、粉塵等
一、實驗室檢查
1、血液檢查:血常規嗜酸性粒細胞常增多,白細胞可增高,血沉多增快,可有高球蛋白血症及ADP和前列素增高,一般無貧血,血小板計數正常,出,凝血時間正常,有IgG-IgM的冷球蛋白血症,實驗室檢查可見高γ血症和低補體血症,RF和HBsAg可呈陽性。
2、尿液檢查:可有蛋白,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重者可出現腎病綜合征範圍蛋白尿,腎功能減退時可有尿素氮和肌酐增高。
3、糞常規檢查:部分病人可見寄生蟲卵及紅細胞,潛血試驗可陽性。
4、骨髓象:正常骨髓象,嗜酸性粒細胞可偏高。
5、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
二、輔助檢查
1、組織病理學檢查:病理學檢查可見彌漫性小血管周圍炎,中性粒細胞在血管周圍聚集,免疫熒光檢查顯示有IgA和C-3--在真皮層血管壁沉著。
(1)皮膚改變: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急性纖維素樣壞死,始於血管內膜或內皮下基質,然後波及整個血管壁,伴顯著多形細胞反應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血管病損處病變進展處於同一時期,不像結節性多動脈炎時各期均有。
檢查可見皮膚組織真皮乳頭下到網狀層有細動脈炎,靜脈炎和毛細血管炎,血管擴張,內皮細胞水腫,滲出,管腔狹窄,有血栓形成,血管壁有纖維蛋白樣變性或壞死,發病早期血管周圍有嗜中性白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可見白細胞破碎及核塵和紅細胞外滲等,而發病晚期,則以單核細胞浸潤為主。
(2)腎髒改變:除皮膚外,腎髒係該病最易受累的部位,肉眼所見腎髒大小正常或增大,表麵有出血點,光鏡可見較小的葉間動脈,小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有纖維素樣壞死,以腎小球病損最顯著,小球周圍偶有肉芽腫病變,毛細血管內細胞增生,並可見節段或環形上皮樣新月體和彌漫壞死性腎小球腎炎,該病腎髒病理類型較多,為無或少免疫複合物性新月體腎炎,腎間質圓形細胞浸潤和出血,部分小管萎縮,免疫熒光示係膜區和毛細血管壁有少許IgG,IgM以及補體沉積或無任何免疫球蛋白成分,但在腎小囊,腎小球壞死血管區有較多的纖維蛋白原沉澱,電鏡未見明顯特征性改變,亦無較多的電子致密物。
本病腎髒受累的特征性病變是壞死性腎小球炎或局灶壞死性腎小球炎,惡化病例可見彌漫壞死性腎小球腎炎。
2、X線檢查:肺受累時,胸片上可顯示局灶性或彌漫性肺浸潤,或呈小結節狀,偶有胸腔積液。
一、過敏性血管炎食療(以下資料僅供參考,詳細需谘詢醫生)
1、丹參酒:白酒500克,紫丹參90克,浸泡一周後,每次飲30毫升,1日1-2次。
2、赤豆煮米仁:赤豆100克,生熟米仁各30克,紅棗7枚,紅糖適量,著熟後服食。
3、黃豆冬瓜皮湯:冬瓜皮60克,黃豆60克,清水3碗,煎至1碗,去渣飲用。
4、赤豆桃仁蓮藕湯:桃仁15克,赤豆60克,蓮藕100克,洗淨切成小塊,加清水適量煮湯,以食鹽少許調味,飲湯食赤豆及蓮藕。
5、桑椹湯:桑椹子60克,加清水3碗,煎至1碗半。用白砂糖或紅糖適量調味,去渣飲用。
二、過敏性血管炎患者吃什麼對身體好
1、多吃綠色蔬菜。
2、海帶、紫菜、木耳宜多食。
3、宜多吃豆製品、粗糧等食物。
三、過敏性血管炎患者吃什麼對身體不好
1、戒煙酒。
2、忌食過鹹的食物,如鹹菜、泡菜等。
一、治療
1、病因治療:迅速找出致敏藥物或化學物質,告誡患者停止並保證今後不再接觸該類物質。
2、藥物治療:
(1)糖皮質激素:對大多數患者有效,此類藥物劑量應根據疾病嚴重程度而定,病情較輕者每天僅需潑尼鬆(強的鬆)20mg,嚴重者潑尼鬆(強的鬆)每天用量可達60mg。症狀改善後,劑量即應緩慢減少至最小維持量,總療程2~4個月。
(2)抗組胺藥:如果患者病情較輕,隻有少部分皮膚受累而無內髒器官損害,並不需要特別治療,使用該類藥處理即可。
(3)碸類藥物:其作用機製未明,可能與穩定溶酶體膜等作用有關,某些患者僅用氨苯碸100~150mg/d,即可有效控製病情。
(4)免疫抑製劑:如患者對糖皮質激素反應不佳,或因糖皮質激素副作用太大,不能耐受時,可考慮用免疫抑製劑,如環磷酰胺(CTX)0.5~1。0/m2,每2~4周1次,3個月以內為限。
(5)白細胞功能抑製劑:代表藥是秋水仙堿,具有抗嗜中性粒細胞趨化作用,也有一定免疫調節作用,該藥對慢性、複發性患者可作為首選藥物。
(6)抗生素:對合並感染的患者,抗生素的使用極為必要。
(7)非甾體抗炎藥:主要是對症治療,對發熱、關節疼痛患者療效顯著。
(8)中藥:中醫治則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可選用四妙勇安湯等辨證施治。有文獻報道雷公藤總甙對本病療效有幫助。
二、預後
該病的治療是否有效,十分重要的是對病因的識別和去除,尤其是可疑抗原性致敏藥物的停用對決定預後有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