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其具體發病原因及機製如下所述。
1、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的發病原因
在大多數患者家族中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HS)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研究顯示,HS患者可有第8號染色體短臂缺失。多數HS患者具有家族史,約1/4的HS患者則缺乏明顯的家族史,可能與基因突變有關,在這些新發病患者的後代中,約50%將患HS。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HS患者往往是合並新的突變才發病,臨床表現一般較明顯。
2、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的發病機製
HS的基本病理變化是紅細胞膜蛋白基因的異常,主要的分子病變涉及膜收縮蛋白(spectrin)、錨蛋白(ankyrin)、4.2蛋白(protein4.2)和區帶3蛋白(band3)。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可引起各種造血危象、膽囊結石、下肢複發性潰瘍等疾病,其具體並發症狀如下所述。
一、造血危象:大多數HS在其疾病過程中可發生各種造血危象,加重貧血。
1、溶血危象:最常見,症狀輕微,常無顯著臨床意義,病程呈自限性,一般繼發於各種感染所致的單核巨噬細胞係統功能一過性增強。
2、再障危象:少見,症狀重,可危及生命,常需要輸血。臨床特征為骨髓紅係增生低下,網織紅細胞計數降低。該危象一般由微小病毒B19感染所致。微小病毒B19可侵入紅係祖細胞而抑製其增生分化。微小病毒B19感染的征象為流感樣綜合征和臉頰潮紅綜合征(表現為臉部、軀幹和四肢出現紅色斑丘疹)。微小病毒B19具有傳染性,且對胎兒有危害,因此,發生再障危象者應隔離,尤其要避免接觸孕婦。微小病毒B19感染後可獲得持續免疫。
3、巨細胞貧血危象:當飲食中葉酸供給不足或機體對葉酸需求增加,如反複溶血、妊娠等而沒有及時補充時,可出現巨幼細胞貧血。
二、膽囊結石:超過一半的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HS)患有膽紅素性膽囊結石症,10~30歲發病率最高(55%~75%),30歲以後的發病率與普通人群相同,10歲以下的兒童發病率低於5%,最年輕的患者僅3歲。
三、其他:少見的並發症為下肢複發性潰瘍、慢性紅斑性皮炎和痛風,脾切除後可痊愈。下肢潰瘍的形成可能與紅細胞變形性降低、血流淤滯有關,而痛風的發生可能由於細胞轉換加快。少數老年輕型HS可發生髓外造血性腫塊,尤其喉部腫塊多見,脾切除後腫塊可發生脂肪變性(fatty metamorphosis),但很少消退。個別患者可合並脊髓脫髓鞘病、智力遲鈍和家族性心肌病。HS合並神經係統疾病者主要見於錨蛋白缺乏者。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HS)患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是貧血、黃疸和脾大,上述三者可同時存在,也可單一發生。HS在任何年齡均可發病,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從無症狀至危及生命的貧血。25%的HS症狀輕微,雖然有溶血,但由於骨髓紅係代償性增生,一般無貧血,無或輕度黃疸,無或輕度脾大,這類患者僅在進行家族調查或由於某種誘因加重紅細胞破壞時才被發現。最常見的誘因為感染,持久的重體力活動也可加重溶血,原因為運動增加脾髒血流量。大約2/3的HS具有輕或中度貧血、中度脾腫大和間歇性黃疸。極少數的HS患者可發生危及生命的溶血,需要定期輸血,生長發育和骨骼發育也可受影響。若貧血輕微,一般不引起症狀,但如其他慢性溶血性疾病,在疾病的任何階段均可發生各種造血危象如造血停止等。
黃疸在新生兒期是最常見的臨床表現,成人HS中30%~50%可追溯出在出生後第1周內曾有黃疸病史。新生兒期以後,黃疸大多很輕,且呈間歇性發作,勞累、情緒波動、妊娠等可加重或誘發黃疸的發生。
脾髒一般中度腫大,75%~92%的HS患者在體檢時可觸及脾髒,脾腫大的大小與疾病的嚴重性無關,肝髒一般無腫大。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飲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緒、營養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故無法針對病因直接預防本病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對間接預防本病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減少貧血等並發症的發生,對於已經出現貧血的患者,根據血紅蛋白的含量明確是否需要輸血治療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的檢查包括外周血、紅細胞滲透脆性、紅細胞膜蛋白定性分析等,其具體臨床方法如下所述。
1、外周血: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正常或僅輕度降低,白細胞和血小板正常。網織紅細胞計數增高,最高可達92%,最低為2%,一般為5%~20%。當發生再障危象時,外周血三係均減少,網織紅細胞計數降低。50%以上的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HS)患者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增高,原因為紅細胞處於輕度脫水狀態,切脾不能改變。紅細胞平均體積(MCV)可增高,正常或降低,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MCH)的變化與MCV一致。HS典型的細胞形態為紅細胞體積小,失去正常的雙凹呈球形,細胞中央濃密而缺乏蒼白區,細胞直徑變短(6.2~7.0μm)但厚度增加(2.2~3.4μm),球形細胞形態與大小比較均勻一致。球形細胞僅見於成熟紅細胞,有核紅細胞和網織紅細胞形態正常。整個血片中紅細胞形態大小不均。20%~25%的HS缺乏典型的球形細胞。在重型HS,除大量球形細胞外,血塗片還可見許多棘形紅細胞,蘑菇形紅細胞主要見於區帶3蛋白缺乏的HS。
2、滲透脆性試驗:滲透脆性增高,正常紅細胞開始溶血的生理鹽水濃度為0.42%~0.72%,完全溶血為0.28%~0.32%,HS的紅細胞開始溶血的濃度多為0.52%~0.72%,少數為0.87%。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是比較敏感的方法,但20%~25%患者缺乏典型的球形紅細胞,滲透脆性試驗正常或輕度增加,但孵育滲透脆性試驗幾乎都增高。另外,滲透脆性曲線形態正常但曲線左移或曲線出現拖尾現象。
3、紅細胞膜蛋白定性分析:采用SDS-PAGE分析膜蛋白,80%以上的HS可發現異常(膜蛋白缺失),結合免疫印跡法(Western blot),檢出率更高。
4、紅細胞膜蛋白定量測定:絕大多數HS有1種或多種膜蛋白缺乏,直接測定紅細胞膜蛋白是一種最可靠的方法。SDS-PAGE常用於測定膜蛋白,但結果不夠精確,尤其用於測定錨蛋白。目前多采用放射免疫法或ELISA直接測定每個紅細胞的膜蛋白含量,膜收縮蛋白分析也可采用胰蛋白酶水解法。
5、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應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可在分子水平檢出膜蛋白的異常,如采用限製性內切酶片段長度多態性(RFLP)或串聯重複數分析(RNTR)可以確定HS和某個基因的相關性,用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SSCP)、聚合酶鏈反應(PCR)結合核苷酸測序等可檢出膜蛋白基因的突變點。
6、其他:血清膽紅素增高以間接膽紅素增高為主,多數在(27.4±18.8)μmol/L;血清結合珠蛋白含量下降,乳酸脫氫酶增高,抗人球蛋白試驗(Coombs試驗)陰性;骨髓象紅係細胞增生,有核紅細胞高達25%~60%;血清葉酸水平一般降低。
7、根據病情、臨床表現、症狀、體征選擇做B超、心電圖、X線等檢查。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患者可以使用仙人掌和黑木耳是食療方,當患有血壓高、糖尿病等疾病時應注意飲食控製,其具體飲食注意事項如下所述。
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的食療方
1、食用仙人掌仙人掌藥性苦寒,能行氣活血,清熱解毒,對熱毒血淤,脈絡不通,有明顯療效。食用方法:取仙人掌一枚,將刺剝去,洗淨後剁碎,取雞蛋1枚,去殼與仙人掌攪拌均勻,炒熟食用。用後大便次數可能增多,但每日不超過3次為度。
2、食用黑木耳黑木耳藥性甘平,富含碳水化合物、無機鹽、硫、鎂以及維生素B,有滋陰生津,活血抗癌的功效,能稀釋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
二、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的飲食沒有什麼特殊的要求,但有血壓高、糖尿病,應遵循糖尿病飲食控製的原則。
1、控製每日攝入食物的總熱量,以達到或維持理想體重為好。
2、食物的成分應該是低脂肪、適量蛋白質、高碳水化合物。其中高碳水化合物是指主食。
3、高纖維飲食。多選擇如粗糧、蔬菜等食物,利於血糖和血脂的下降及大便的通暢。
4、清淡飲食,每日吃鹽6~8g。
5、堅持少量多餐,定時定量定餐。
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脾切除,其次應注意葉酸的補充,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所述。
一、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的治療
1、脾切除: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HS)主要的治療方法是脾切除,它能減輕絕大多數HS的貧血,使網織紅細胞接近正常(降至1%~3%)。對於多數重型HS,雖然不能完全緩解,但能顯著改善症狀。一般切脾後數天黃疸消退,血紅蛋白增高;紅細胞壽命延長,但不能完全恢複正常;外周血小球形紅細胞形態和數量無變化,MCV可降低,MCHC仍然增高;白細胞和血小板增多。
HS患者脾切除後雖能取得顯著療效,但脾切除也可產生許多並發症,部分患者則死於脾切除後感染、腸係膜或門靜脈閉塞。最重要的並發症是感染,尤其嬰幼兒患者。脾切除後的另一並發症是缺血性心髒病發生率顯著增高(比普通人群高1.86倍),其原因不清,可能與手術後血小板增高有關。
注意應嚴格掌握脾切指征,尤其是對嬰幼兒患者。國外所提倡的HS脾切指征為:
(1)血紅蛋白(Hb)≤80g/L,網織紅細胞≥10%的重型HS。
(2)Hb如為80~110g/L,網織紅細胞為8%~10%,具有以下一種情況者應考慮切脾:①貧血影響生活質量或體能活動;②貧血影響重要髒器的功能;③發生髓外造血性腫塊。
(3)年齡限製:主張10歲以後手術。對於重型HS,手術時機也盡可能延遲至5歲以上,盡量避免在2~3歲以下手術;對於反複發生再障危象或依賴輸血維持而必須進行切脾者,應給予肺炎球菌疫苗和預防性抗生素治療。
脾切除失敗的原因為:
(1)存在副脾。
(2)因手術中脾破裂而致脾組織植入腹腔形成再生脾髒。一般是切脾後取得療效,數年(甚至10餘年)後再出現溶血。
(3)特殊的重型HS。
(4)診斷錯誤或同時合並其他溶血性疾病如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乏症。
對於所有脾切除患者,都應給予肺炎球菌三聯疫苗,最好應在手術前數周給予。尤其是青少年患者。但是對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疫苗預防感染的作用不肯定。一般推薦對於脾切除患者進行預防性抗生素治療,重點預防肺炎球菌性敗血症,可應用口服青黴素(7歲以下兒童,劑量為125mg,2次/d,口服;7歲以上兒童和成人,劑量為250mg,2次/d,口服),術後持續使用2~5年。然而,鑒於抗生素的毒副作用、細菌耐藥及經濟問題等,故對預防性抗生素治療仍有爭議,應視具體情況而選定最佳方案。
2、補充葉酸:1mg/d,口服。溶血嚴重者應給予輸血。
二、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症的預後
HS預後一般良好,少數可死於再障危象或脾切除後並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