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絲菌病是由申克孢子絲菌引起的皮膚、皮下組織、黏膜和局部淋巴係統的慢性結節和潰瘍性病變。常於皮膚輕微外傷後接觸帶菌的植物或土壤而發病,故皮損好發於暴露部位。根據皮損特點臨床上分為固定型、皮膚淋巴管型和皮膚播散型和皮膚外型四型。
孢子絲菌病的並發症還是較多的。
(一)皮膚淋巴管型孢子絲菌病
亦稱樹膠腫型孢子絲菌病。約占各型病例的75%。由外傷處植入,約經5~180d,平均21d左右局部出現一小而硬可推動的無痛性皮下結節,呈紅、紫或黑色,穿破皮膚後成為孢子絲菌下疳。有時初起即為潰瘍,曆數周至數月可愈合並在它處出現新的損害。當病程曆久,尚可沿其引流的淋巴管出現許多類似皮下結節。典型病例常侵犯指或腕部,損害連成一串結節,直至臂部,有如“電話線”樣。一般後起損害較少潰破,可持續數月、數年。
(二)固定型皮膚孢子絲菌病
在本病流行區,人們由於獲得抵抗力,患本病後可不波及淋巴管而局限於一處,故名。常好發於麵、頸、軀幹,損害呈潰瘍、腫脹狀、疣狀、痤瘡樣、浸潤性、肉芽腫性或紅斑樣斑塊,或呈鱗屑性斑片、丘疹、小結節,也常見衛星狀損害。有些地區這型可占患者總數的40%~60%,一般約占20%~25%。在我國江蘇北部,此型約占30%或更多。其臨床表現多樣,可呈結痂滲出性斑塊、疣狀皮膚結核樣,或如丘疹壞死性結核疹、結痂性梅毒疹、著色真菌病及皮膚黑熱病樣。有時可自愈,也可持久不愈或愈後又在局部呈其它形態複發,此型一般不引起全身播散。
(三)皮膚粘膜孢子絲菌病
此型少見,偶可繼發於全身播散。在口腔、咽喉部或鼻部損害初呈紅斑、潰瘍或化膿性損害,後來變成肉芽腫性、贅生性或乳頭瘤樣損害。常有疼痛,局部紅腫,附近淋巴結腫且硬。粘膜孢子絲菌病有時可如阿夫他潰瘍、口腔扁平苔蘚或繼發性皮膚黑熱病,可愈合結疤,但局部仍有菌存在。
(四)皮外及播散性孢子絲菌病
1.骨、骨膜及滑膜孢子絲菌病 據報告,30例皮外型中80%是骨孢子絲菌病,且多有皮膚及皮下組織病變,也可波及骨膜及滑膜致殘毀性關節炎。骨常波及指骨、趾骨、蹠骨、尺骨、橈骨及股骨、肋骨等。關節孢子絲菌病可致腫痛及運動受限並常有關節腔積液,穿刺液可培養出孢子絲菌。一般來說在皮外型孢子絲菌病中的病菌較皮膚型為多。
2.眼孢子絲菌病 已報告50餘例,波及眼瞼、淚囊、結膜者占2/3。70%無其它部位孢子絲菌病,故屬原發感染,且很少有附近淋巴結病變。如48例中僅5例有淋巴結腫大。其損害呈潰瘍或樹膠腫性,病程與原發皮膚型相同。
3.係統性孢子絲菌病 較少見,主要發生在糖尿病、結節病及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患者中。此型較皮膚型含菌量更多,病理切片更易找到菌。可由血源播散而波及皮膚、骨骼或肌肉,也可致腎炎、睾丸副睾炎、乳腺炎,偶可波及肝、脾、胰腺、甲狀腺及心肌等,播散時常發生高熱(39℃以上)、厭食、體重減輕及關節僵直等。
4.孢子絲菌腦膜炎 極少見。可致眩暈、頭痛、精神錯亂、體重減輕等。腦脊液中蛋白可超過400mg/100mL,細胞數達200~400/mL,主要為淋巴細胞,培養可找到申克孢子絲菌。屍檢可見大腦皮質散布許多肉芽腫性小膿瘍。
(五)肺孢子絲菌病
由播散波及肺者極少見,迄今僅報告30例。主要由吸入孢子而發病。多見於酗酒者。分兩型:
1.慢性空洞型 病程如其它肺真菌病,起病為急性肺炎或支氣管炎伴發熱、咳嗽、乏力等,好發於肺炎,常誤診為結核,當變成慢性肺炎有結節性損害、薄壁空洞、纖維化及胸水時才被重視,發展嚴重時空洞增多致幹酪樣壞死而致死。
2.淋巴結病變型 肺門淋巴結、氣管支氣管淋巴結可先被波及,有時可致支氣管堵塞或自愈,常誤診為原發肺結核,1∶100 OT試驗陰性。有時病程可迅速發展。 在X線檢查時,第一型見急或慢性肺炎,其廣布的粟粒性浸潤可如肺結核,其局限病灶可如腫瘤,兩者均可發展成空洞;第二型主要是縱隔變寬,可曆時甚久,有時也可見散在陰影和肺不張,提示有淋巴結及肺實質的感染。
1.我國南方多見,多累及農民、礦工和造紙工人,病前常有外傷史。
2.固定型 損害常局限在初發部位,可呈丘疹、膿皰、結節、潰瘍或浸潤紅斑等多形性,無疼痛。
3.皮膚淋巴管型 較常見。損害為沿淋巴管向心性發生的紫紅、黑色無痛性結節、中央壞死呈潰瘍,排列成串。
4.皮膚播散型 少見,可繼發於皮膚淋巴管型,遠隔部位出現多發性實質性皮下結節,繼而軟化形成膿腫、出現潰瘍。
5.皮膚外型 又稱內髒型或係統性孢子絲菌病,多累及免疫力低下者,全身症狀明顯。
孢子絲菌病是由孢子絲菌所引起的深部黴菌病,主要侵犯皮膚,偶爾也可侵犯粘膜,肺、腦膜和其他內髒器官 防止皮膚外傷對預防本病很重要病人換下的敷料應燒毀,以免汙染環境,感染他人 下麵有幾點得注意的
(1)注意環境溫度孢子絲菌病的預防還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環境溫度,要注意溫度適宜,不可過高或者過低
(2)注意避免刺激要注意避免一切外來刺激比如,在穿著上,應該選擇一些輕、軟、寬鬆的衣物,穿著注意透氣同時,還要注意避免用力搔抓和摩擦
(3)避免過度清洗對孢子絲菌病的預防,專家表示朋友們在日常生活中還要注意避免過度清洗,特別是用肥皂或消毒藥水燙洗,要注意避免還要注意平常不要用橡皮或塑料布來包紮局部
此外,有個很重要的因素是專家特別強調的,要注意自身消化功能的正常
一般從臨床看,孢子絲菌病查菌及血清學檢查就可以鑒別。我們也可以根據病人提供的病史中的外傷史;工作中有一些與土壤、木材、植物、仙人掌等接觸史;臨床表現有典型皮損等進行相應的診斷。病原學檢查孢子絲菌病可分為兩個步驟,直接鏡檢和細菌培養。
病原學檢查:
(1)直接鏡檢:取痰液、膿液或活檢組織直接塗片,作革蘭染色或PAS染色,在多核細胞內或大單核細胞內或細胞周圍,可見有革蘭染色陽性、圓形或梭形,直徑2~5μm小孢子。偶見菌絲及星形體。
(2)細菌培養:
①葡萄糖蛋白腖瓊脂培養基上,室溫下,即有菌體生長。6天後菌落0.5cm直徑大小,呈灰褐色膜狀菌落,微高於培養麵。10後菌落達1.5~2.0cm直徑,表麵分3帶,邊緣為膜狀白色暈;中帶為暗褐色;中央隆起,有皺褶,高低不平,間有少數成刺狀菌絲。2周的菌落呈黑褐色,邊緣有下沉現象。取材檢查時,菌落黏性很大,不易取出。鏡檢可見直徑2μm的細長分隔菌絲。分生孢子柄從菌絲兩側長出,與菌絲成直角,在頂端有3~5成群梨形小分生孢子(2~4)μm×(2~6)μm大小,排列成梅花樣。
②胱氨酸葡萄糖血瓊脂或腦心浸液葡萄糖血瓊脂基上,37℃培養,呈白色菌落,鏡檢為圓形或梭形孢子,有時出芽,革蘭染色陽性。
③電鏡檢查顯示圓形或卵圓形小孢子和細長分隔菌絲孢子,電子密度高,呈輻射形狀,中心暗,外套附於細胞壁外側。菌體細胞壁為中等電子密度,胞質呈微細顆粒狀,內有線粒體,內質網和空泡。出芽方式為內分芽型,雙相性移行時菌絲機械性斷裂為菌絲斷片,分生孢子形成上具有多形性。菌絲相中,可見假軸狀分生孢子柄,並形成多個頂生分生孢子。
通過檢查,發現有以上這些現象,便說明是孢子絲菌病。
預防孢子絲菌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問題。日常飲食不當可導致很多問題,其中細菌感染也是常見的一項,需要引起注意。下麵是一些推薦食物。
1、杏仁粒大米茶
取杏仁120克,大米30克,白糖150克。把杏仁用開水浸泡15分鍾,去掉外衣,洗淨,切成小粒狀,再用冷水浸泡;大米洗淨,用冷水浸泡30分鍾;然後將杏仁粒和大米攪勻磨爛後,加入清水600毫升,過濾去渣,倒入沙鍋中,將沙鍋置於火上,加水500毫升,加入白糖,把杏仁漿慢慢倒入沙鍋中,邊煮邊攪,直至煮成濃汁,蓋上鍋蓋,熄火悶5分鍾即可。
2、金蕎麥瘦肉湯
取豬瘦肉250克,金蕎麥100克,冬瓜子30克,桔梗15克,生薑3片,紅棗5枚。將豬肉洗淨切塊,沸水過水;金蕎麥、冬瓜子、桔梗、紅棗(去核)洗淨,放入燉盅內,加入溫開水蓋好,小火隔水燉3小時即可。可佐餐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50毫升。
3、枇杷葉粳米粥
取枇杷葉5~10克,粳米100克,冰糖50克。將枇杷葉洗淨,用幹淨紗布包好,加清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左右,去渣後加入粳米,再加清水600毫升,猛火煮沸後改用小火熬成稀粥。早晚各1次,趁溫服用,3~5天為1個療程。
4、冬蟲草豬肺湯
取豬肺250克,冬蟲夏草15克,生薑3片,大蔥2根,植物油、食鹽和味精少許。把豬肺衝洗幹淨,擠去泡沫,切塊用沸水過水,與冬蟲夏草、生薑和大蔥一起放入沙鍋中,加入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後,改為小火燉2小時,加入植物油、食鹽和味精即可食用。每天1~3次,每次150~250毫升。
飲食應給高熱量、高營養、易消化的飲食。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
孢子絲菌病在早期的祖國醫學文獻中就有關於該病的記載,屬於中醫學“陳肝瘡”“螻蛄串”範疇。明《外科啟玄·陳肝瘡》記載:“陳肝瘡,是手少陽三焦經,多氣多血,生於左、右臂上三五處,如癤腫痛不可忍,不可搽挨,如有頭,二七可刺。無膿身熱虛硬麵赤者,二八日死。又明蚤疽,徹手生瘡,變生於手三陰、三陽經,三年而死。癢甚者,一日而死。”臨床實踐證明,該病結合中藥治療效果更佳。中醫辨證多見濕熱痰凝證和氣滯血凝證2型。
該病中應重視痰瘀的辨證,痰是津液不化所致的病理產物,它按其形狀在臨床上分為有形與無形2種,有形之痰,咳吐可見,無形之痰,以症測之。瘀是血運不暢的病理產物,津血同源,故痰瘀同病,痰瘀凝聚互結,阻於脈絡,發於肌膚形成結節腫塊,故在治療本病中要意識到化痰散結的重要性,在用藥中也可加入五味消毒飲、二陳湯、消瘰丸等以解毒化痰散結。常用的軟堅散結藥物有半夏﹑海藻﹑昆布﹑山慈姑﹑牡蠣﹑僵蠶﹑白芥子﹑夏枯草等。臨床實踐證明海藻、昆布配以少許甘草使用有更好的散結作用。本病的治療中碘化鉀為首選藥,用量每天約60~90 mL,療程一般為2~3 個月,而且在皮損消退後還需繼續服藥3~4 周以防複發。這樣長期和大量的用藥,易引起胃腸道的不適,出現惡心、嘔吐、納差等。根據中醫急則治其本,緩則治其標,繼而標本兼顧,改善體質,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優勢。在本病的治療後期可以給予健脾除濕,清解餘毒,益氣滋陰中藥。方可選用四君子湯(泡參、白術、茯苓、甘草)或參苓白術散(泡參、白術、茯苓、薏苡仁、桔梗、蓮肉、山藥、甘草)合二至丸(女貞子、旱蓮草)等方藥進行加減應用來發揮中藥的優勢有研究表明:該菌在40℃以上即可死亡,局部溫度上升時組織內噬菌作用及組織代謝亢進,也有利於將該菌體殺滅,這些為用溫熱療法治療本病提供了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