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是本病發病的最主要原因,能增加冷傳導和對流的因素對本病的形成起促進作用,如潮濕和風速。此外機體組織對寒冷的適應能力下降也對本病形成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係機體對寒冷發生的異常反應。凍瘡是寒冬或初春季節時由寒冷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症損害。好發生在肢體的末梢和暴露的部位,如手、足、鼻尖、耳邊、耳垂和麵頰部。現代醫學認為凍瘡是因為患者的皮膚耐寒性差,加上寒冷的侵襲,使末梢的皮膚血管收縮或發生痙攣,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使得氧和營養不足而發生的組織損傷。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是由於患者陽氣不足,外感寒濕之邪,使氣血運行不暢,瘀血阻滯而發病。
眾所周知,手腳和耳廓是人體血液循環的末梢部分,亦是凍瘡的好發部位。深秋以後,氣溫突然降低,末梢血管內的血流也隨即變得緩慢。當溫度低於10攝氏度時,上述部位的皮下小動脈遇冷收縮,靜脈回流不暢,從而發生凍瘡。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血管先天性變異、血管狹窄導致血流不暢而誘發凍瘡的。因此,預防凍瘡應針對其發病機理,提前采取措施,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凍瘡常見於冬季,由於氣候寒冷引起的局部皮膚反複紅斑、腫脹性損害,嚴重者可出現水皰、潰瘍,病程緩慢,氣候轉暖後自愈,易複發。凍瘡並發的症狀主要有自覺有燒灼感、腫脹感。癢感受熱後加劇,有糜爛或潰瘍者自覺疼痛。少數會陰局部感染化膿。
凍瘡好發於手足、麵頰、耳廓等末梢部位。皮損為瘙癢性局限性水腫性紅斑,境界不清,可出現水皰、糜爛和潰瘍。凍瘡初起為局限性蠶豆至指甲蓋大小紫紅色腫塊或硬結,邊緣鮮紅,中央青紫,觸之冰冷,壓之退色,去壓後恢複較慢,自覺局部有脹感、瘙癢,遇熱後更甚,嚴重者可有水皰,破潰後形成潰瘍、經久不愈。
寒冷是凍瘡發病的主要原因其發病原因是凍瘡患者的皮膚在遇到寒冷(0~10℃)、潮濕或冷暖急變時,局部小動脈發生收縮,久之動脈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淤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而發病,通過下麵的方法可以有效預防凍瘡的發生
1、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加速氣血運行,以利瘡麵修複也可預防凍瘡新發
2、寒冷季節注意防寒保暖
3、衣服鞋襪宜寬鬆幹燥
4、年年複發者,可在夏季開始逐步養成冷水洗臉、洗足、擦身、洗澡習慣,以提高耐寒能力
5、冬季怕冷者可多吃些熱性祛寒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胡椒、生薑、肉桂
6、每年發病者,可冬病夏治在伏天進行幾次外擦藥物自療有條件的加做紅外線理療則效果更佳入冬前宜提早內外治療
凍瘡的檢查主要針對於複發性、慢性、遷延至溫暖季節或治療效果差的病例,應查找潛在的病因。必要時進行全血細胞計數、自身免疫譜、冷凝蛋白、冷凝集素、老年外周血管成像、組織學和免疫熒光檢查。全血計數以排除溶血性貧血和粒-單核細胞白血病。冷球蛋白、冷凝集素和冷纖維蛋白原水平以排除對寒冷敏感的異常蛋白血症。血清蛋白電泳以排除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凍瘡樣紅斑狼瘡有典型的組織學特征和血清學證據(如ANA陽性)。好發於鼻部的狼瘡樣凍瘡通過組織學結節病的特征明確診斷。
凍瘡是指人體的手、腳、耳、鼻等部位受低溫和潮濕的影響而出現紫斑、水腫、炎症等反應的一種全身性或局部性的損傷。其發病與平素氣血衰弱、耐寒力差及寒冷侵襲有關。本病患者應注意下麵的飲食宜忌。
1、飲食宜
冬季可多吃羊肉、巧克力等熱量高的食物,也可食用酒、辣椒等發汗,以促進血液循環。
2、飲食忌
在溫暖的環境可以讓病人少量的酒,並促進血液循環和擴張周圍血管。但冷戰的環境,不應該飲酒,以便不增加身體熱量損失。
凍瘡以手背、足背、耳廓、麵頰等處出現紅腫發涼、瘙癢疼痛,甚至皮膚紫暗、潰爛為主要表現的瘡瘍類疾病。那麼中醫是如何治療凍瘡的呢?下麵為大家介紹一下。
1、桂枝6克、白芍12克、當歸10克、生薑3片、紅棗10克、灸甘草5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2、當歸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細辛3克、甘草5克、木通6克、吳茱萸3克、生薑9克,分2次煎服,每日1帖。
3、紫皮蒜適量,入冬前將蒜搗爛,擦在常患凍瘡處,每日1次,連擦5-7天,如皮膚起泡,可暫停用。本方適用於凍瘡的預防。
4、生薑25克、白蘿卜1個、白附子0.5克、桂枝25克。上藥一同水煎,趁熱洗過,連洗2天,即可痊愈,以上為`1天的量,早晚各1次。本方適用於凍瘡未潰時的治療。
5、生薑的自然汁,熬膏塗之。此法對於手、足凍瘡均治。此外,用生薑汁時時漱吐,還可治療口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