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癬曾被認為是由放線菌引起,現已從紅癬的鱗屑中分離出微細棒狀杆菌(corynebacteriumminutissimum),近來用電子顯微鏡已證實此種棒狀杆菌是紅癬的病原菌。該菌屬棒狀杆菌屬,是一種類白喉杆菌,革蘭染色陽性,常寄生在正常人的鼻、咽、眼、外耳道及皮膚表麵,當局部溫暖潮濕或皮膚損傷時,該菌侵入角質層引起感染。
本病雖叫做紅癬,但並非由於真菌感染而是由棒狀杆菌屬的微細棒狀杆菌引起,常伴有瘙癢症狀,由於抓撓以及感染導致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其他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並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紅癬的典型損害為境界清楚、邊緣不規則狀的斑片。皮損顏色依據存在時間長短而不同,開始呈紅色,隨後變成褐色或棕紅色,表麵可伴有糠秕樣鱗屑。常見於大腿根與陰囊接觸的腹股溝部、腋窩、臀縫、乳房下、第四五趾間等皺褶部位的皮膚。一般沒有自覺症狀,在腹股溝部和肛門周圍等易受摩擦部位可引起瘙癢及苔蘚樣變。
另外一種紅癬多見於糖尿病及其他虛弱疾病的患者。表現為泛發性紅癬皮損為境界清楚的紅褐色斑片,廣泛分布於軀幹和四肢。病程長,瘙癢明顯。有研究認為糖尿病可能是發生此種紅癬的促發因素。
預防紅癬要注意日常用藥,一些可能影響機體抵抗力的藥物如皮質類固醇、免疫抑製劑等,應盡量避免濫用,以免因機體抵抗力減弱而易致繼發感染對患者原有的消耗病如糖尿病等也應予以及時的治療其次一旦出現紅癬感染,需要積極治療,主要選擇紅黴素等大環內脂類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避免感染加重誘發嚴重並發症
紅癬實驗室檢查為在皮損處刮取鱗屑塗片,用革蘭染色或加10%氫氧化鉀液油鏡下可見細菌和菌絲。用含20%小牛血清和2%瓊脂的組織培養基培養18~36小時後出現菌落,在Wood氏燈下顯現珊瑚紅熒光。
紅癬患者除了一般治療外,還可以通過食療來緩解病情。
①三皮液
用黑豆皮150克、蠶豆皮150克、扁豆皮100克。加水2000-3000毫升,煎沸15-30分鍾離火,待溫後用軟毛巾浸液濕敷患處,1日1—2次,每煎1次,可使用2天。
②米醋煮杏仁湯
杏仁15克、米醋25克。將杏仁搗碎倒入醋內,然後加熱煮沸,趁熱用棉花球洗擦患處,1日洗擦1次,連用3天,隔1-2天,再連用3天。
③醋浸荸薺膏
鮮荸薺10個,陳醋75克。將荸薺削皮、切成薄片,浸入醋中,放在鍋內慢火熬,待醋幹後,將荸薺搗成糊狀備用。上藥後用紙蓋好,再以繃帶綁好,1日1次。
④大蒜泥
用大蒜適量,將其搗敷患處,包好,1日換1次,連用5-7天。
紅癬的治療分為全身治療及局部治療。
1、全身治療
紅黴素口服,每次0.25g,每天4次,共用2周,可獲暫時治愈。
2、局部治療
局部應用癬藥膏或硫磺水楊酸軟膏,有暫時療效。也可以用碘伏局部消毒處理,能夠直接殺滅細菌,同時結合口服上述抗生素聯合治療,通常可以取得較好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