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內痣是成年人最常見的一類色素痣,因其痣細胞位於表皮下方、真皮的淺層而得名,這種痣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以頭頸部為最常見,不發生於掌、蹠和生殖器部位。其發病因素到目前為止仍不完全明了。
皮內痣除了其臨床表現外,還可引起其他疾病。發生於容易摩擦部位的痣,易導致惡性黑色素瘤,應引起臨床醫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視。
皮內痣可發生於身體的任何部位,但以頭頸部為最常見,不發生於掌、蹠和生殖器部位。痣的外觀呈半球形,從數毫米到數厘米不等,一般不增大;表麵光滑,邊緣整齊,也有的呈乳頭瘤樣或基底有蒂。為先天性黑色斑點,可表現為淡棕色,深棕色或黑色。其大小一般0.1~1cm直徑,表麵平坦或略隆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長有毛發。緩慢生長。性激素對色素痣刺激作用較強,往往有青春期增大,變黑。
皮內痣:存在於真皮層內表麵光滑,界線清楚大於1毫米,呈片狀生長,平坦或稍隆起顏色較深而均勻,呈淺褐、深褐或墨黑色一般不發生癌變
黑痣雖有癌變,但發生率非常低,我們不能把所有的痣都切除為了防患於未然,建議年過40歲的人,每月應進行一次自我檢查:脫掉全身衣服,手持小鏡在全身鏡前,查看一下全身皮膚上的黑痣,特別是有沒有新發現的黑痣黑色素瘤的特點是:邊緣不整齊,不規則的迂回和扭曲;不是清一色的黑色,而是雜色,相互交錯;通常無法用一條直線將它分成對稱的兩個部分;初起很小,不易覺察,但呈進行性生長,長到像鉛筆上的橡皮頭那般大時,一目了然而正常的黑痣則是邊緣整齊,均勻黑色或深褐色,很容易用一條直線把它分成對稱的兩部分黑色素瘤若能早期發現,可在局部麻醉下徹底切除,沒有後顧之憂
皮內痣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需借助輔助檢查。本病主要是病理檢查,其結果大多數是陽性,灶性緊鄰切緣,無上皮細胞性質,形狀的改變。
1.少吃富含酪氨酸酶食物:黑色素的形成是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形成多巴醌 ,從而氧化就形成黑色素。酪氨酸主要來源於食物,酷氨酸酶則需要有銅、鋅等微量元素參與,其活性才能增強,故應少食用富含酪氨酸和銅、鋅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髒、瘦肉、蛋類、豆類和新鮮蔬菜等。
2.增加富含穀胱甘肽食物的攝入:近年來科學家發現,飲食中長期缺乏穀胱甘肽,可使皮膚內的酪氨酸酶活性增強。因此,應多食含穀胱甘肽豐富的食物,如洋蔥、 大蒜、西紅柿、魚、蝦、羊內、辣椒等。
3.多吃含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 因為維生素C能降低血清銅或血清銅氧化酶。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能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不利於黑色素形成。黑色素代謝試驗證明,加入維生素C可以中斷黑色素的生成。所以體內維生素C含量增高,不利於黑色素形成。因此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青椒、西紅 柿、柑橘、柚子、檸檬、山楂、鮮棗等。
麵部較大的痣無惡變證據者,可考慮分期部分切除,容貌、功能保存均較好,但無適用於有惡變傾向者。也可采用全部切除,鄰近皮瓣轉移或遊離皮膚移植。如懷疑有惡變,應采用外科手術一次全部切除;手術應在痣的邊界以外,正常皮膚上作切口。必須小的痣切除後,可以潛行剝離皮膚創緣後直接拉攏縫合。
非手術療法包括液氮冷凍、激光、電解、電烙、高頻電刀以及三氯醋酸、石碳酸等化學腐蝕法,其原理是用各種不同方法使病變局部組織破壞,並逐漸脫落,靠周圍組織再生修複。雖可免於手術,但組織破壞深度不易掌握,過淺治療不徹底且形成刺激因素,過深則遺留凹陷瘢痕,以及治療後局部皮膚顏色有別於周圍組織等均為其缺點。
手術療法任何類型的色素痣,不論麵積大小均可適用。療效穩定可靠,切下組織還可以進一步做病理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