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株立克次體屬於斑點熱立克次體群,其形態與其他斑點熱立克次體相同,培養特性亦頗相似。此種病原體能使雄豚鼠產生睾丸鞘膜炎致陰囊紅腫。小株立克次體有特異的顆粒性補體結合原。其可溶性抗原與斑疹傷寒立克次體抗體有部分交叉反應。
由血紅異皮蟎叮咬後,病菌侵入人體,先在局部淋巴結和單核巨噬細胞係統繁殖,然後形成小株立克次體血症,造成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的損害。
患者可因抓撓皮膚造成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並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立克次體痘潛伏期10~21天。人被叮咬後,叮咬部位無痛也不被注意,1周後至10天患處出現炎症反應,由於局部細胞水腫、增大、變硬而形成1~1.5cm的紅斑,隨後局部皮膚逐步分離形成水皰,最後壞死變成潰瘍。潰瘍基底部通常為黑色,邊緣繞以紅斑。再經3~7天,患者突然起病,發熱伴有畏寒、寒戰、大汗淋漓、頭痛、食欲缺乏和畏光。體溫38~40℃,通常持續一周。患者在發熱期間有頭痛、倦怠、肌肉疼痛,然後體溫漸退。熱程第2~4天,軀幹、四肢以至黏膜有稀疏、散在的皮疹,主要分布於軀幹和腹部,罕見於手掌和足底。由斑丘疹而變成皰疹。水皰比較硬實,周圍有紅暈,幹枯後形成棕色痂皮,脫落後不留瘢痕。皮疹約持續1周,不侵犯內髒。
立克次體痘以昆蟲為媒介的傳染性疾病,切斷傳染源與傳播途徑是預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1、傳染源:主要為小哺乳動物(齧齒類)和家畜
2、傳播途徑:傳播媒介極大多數為節肢動物如蜱、虱、蚤、蟎等各種立克次體以共生形式存在於節肢動物體內,立氏立克次體、恙蟲病立克次體、小蛛立克次體等並可經卵傳代蜱、蟎、虱、蚤等的糞便中均含有病原體,而隨糞排出體外;此外蜱和蟎體內的立克次體尚可進入唾液腺和生殖道中各種立克次體主要經節肢動物叮咬從皮膚進入人體,而貝納柯克斯體主要從呼吸道進入體內而使人受染
3、易感者:人群普遍易感,不同立克次體病的好發人群有較大差別人感染後可獲相當穩固免疫力,在立克次體各組內(舊分類)尚存在交叉免疫現象
因此日常生活中要作好滅鼠和殺蟎工作
立克次體痘臨床表現與水痘相似。立克次體的水皰發生在丘疹之上,整批同時發生而不像水痘此起彼伏,數量較水痘少,發疹前在蟎咬處有初瘡。發病可見任何年齡。根據這些特點可與水痘區別而作出臨床診斷。
實驗室檢查:取痘皰漿液塗片,進行免疫熒光染色,可作出快速診斷。外-斐反應為陰性。白細胞計數常常減少。
立克次氏體感染,需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態良好,避免壓抑和焦急,注意飲食宜清淡為主,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均衡,多吃蔬果,忌辛辣刺激食物。可以多吃點番茄、胡蘿卜、大白菜、冬瓜等食物,同時可以適當的加強營養,多吃點豆漿、魚類等。
立克次體痘為良性自限性經過,即使不用藥物,預後也很好。藥物治療可參照其他立克次體病。四環素、多西環素可縮短熱程並促進痊愈。痊愈後無複發。
1、藥物治療:氯黴素、四環素、多西環素(強力黴素)等對各種立克次體病均有相當療效。可使發熱和其他症狀及早消退,病程明顯縮短,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目前缺少其他藥物對其療效的大係列報道。由於這些抗生素僅能抑製立克次體的繁殖,而不能將其全部殺滅,因而某些立克次體病用藥後的複發可見增多,但不同株間可有明顯差別。
2、激素治療:對於確診的危重病人,在療程中可采用短期(3天左右)大劑量腎上腺皮質激素(簡稱激素)聯合抗生素治療。對於重症立克次體病病人,支持療法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