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棒狀杆菌屬引起的蹠部角質層剝蝕的一種皮膚病,多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多見於長期接觸泥土和水的人。
病理:皮損刮片用革蘭染色,可找到球形或絲狀致病菌。病原菌以腦心浸液瓊脂在37℃和含有5%-10%二氧化碳的純氮情況下,培養3-5d,有小的不規則的無色菌落生長。表皮角質層上部,可見局限性缺損和均質化,局部並見有球形或絲狀致病菌。
本病通常伴有皮膚黏膜的破潰,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並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在蹠部及趾下部,表現為大量淺表性角質層剝蝕,呈散在性,邊緣繞以環狀的黑溝,呈火山口狀,皮損可相互融合呈不規則狀,患者常伴有多汗,亦可出現浸漬現象,皮損處無炎症,無自覺症狀,嚴重病人或長途步行後,可出現發紅和腫脹,發病與季節有關,夏重冬輕,病程長,多持續數年。
由於本病的致病菌尚不能完全清楚,曾報告有放線菌屬、奴卡菌屬、石膏樣癬菌、鏈絲菌屬等溫暖潮濕是發病的必備條件故臨床預防的主要措施就是避免感染,在接觸具有可疑病原體汙染的砂石時應佩戴手套同時傳防護服,以降低皮膚感染的可能性
組織病理:角質層上部局限性缺損,一般不超過角質層的2/3,缺損周圍的角質呈均質化,缺損的底部可見到革蘭陽性球菌和絲狀細菌。
並發病症:
1、發熱,易有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
2、長期慢性中毒可致骨骼、腎、血管、皮膚出現相應的鈣化,影響體格和智力發育。
3、血鈣過高,尿鈣過高易形成腎結石。嚴重者可因腎功能衰竭而致死亡。
4、孕早期維生素D中毒可造成胎兒高鈣血症,導致胎兒先天畸形。
1、治療
本病的病因是由於上述細菌感染所致,故治療應增對病因進行,可以口服抗生素,如羅紅黴素、阿莫西林以及頭孢類和氨基糖甘類、喹諾酮類類抗生素,如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也可外用四環素軟膏或40%福爾馬林軟膏塗擦治療。
2、預後
本病病程長,多持續數年,但無惡性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