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認為和自身免疫因素有關。
二、發病機製
1、由於真皮結合的基底膜線狀IgA沉積,而IgA是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目前尚未能確定其來源。間接免疫熒光發現循環抗基底膜帶的IgA抗體位於鹽水分離皮膚的表皮側,亦有少數研究報道抗原位於真皮側,說明本病的靶抗原可能不止一種。免疫電鏡發現,線狀IgA皮膚病的抗體的沉積方式有3種,一種是沉積於透明板,另一種是沉積於致密板及其下方,第3種是致密板的上方和下方。而兒童慢性大皰性皮膚病的IgA沉積也是位於透明板,致密板及其下方。這些發現進一步支持多種抗原參與作為成人和兒童線狀IgA沉積的靶抗原。初步研究發現抗原分子量為97kDa、285kDa和120kDa三種蛋白質。上述研究表明線狀IgA大皰性皮膚病和兒童慢性大皰性皮膚病有許多共同抗原,詳細的機製有待進一步研究。
2、服用某些藥物如萬古黴素,鋰製劑可引起本病的發生,停藥後病情緩解,再次使用此類藥物病情複發,藥物引起小病的機製尚不清楚,但很顯然某些藥物可能引起IgA在皮膚的沉積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
本病主要以皮膚粘膜的損害為主要表現,故臨床常見的並發症就是皮膚粘膜損傷之後合並細菌感染。由於皮膚完整性被破壞,故可因患者抓撓誘發皮膚細菌感染或者真菌感染,通常繼發於體質低下,或長期使用免疫抑製劑以及有灰指甲等真菌感染的患者,如並發細菌感染可有發熱、皮膚腫脹、破潰及膿性分泌物流出等表現。嚴重病例可導致膿毒血症,故應引起臨床醫生的注意。
1、成人型
多見於中青年,損害為多形性,可呈環形或成群丘疹,水皰和大皰,對稱分布四肢伸側表麵,如肘,膝和臀部,自覺瘙癢明顯,臨床表現與皰疹樣皮炎難以鑒別,但瘙癢程度比皰疹樣皮炎輕。
2、兒童型
常見於5歲以下兒童,女孩發病率略高於男孩,最常見的特征性損害為炎症基底上的張力性水皰,這些損害最常見於外陰和口周區域皮膚,常成叢排列,新發損害常在舊皮損的周圍出現,水皰形成“頸圈”樣的改變,患者常感瘙癢或灼癢,發病突然,形成大量張力性水皰,水皰破裂可繼發感染,黏膜損害較少見,程度輕重不一,以口腔和結膜的損害稍常見,輕症表現為無症狀性口腔潰瘍和糜爛,嚴重的像瘢痕性類天皰樣的結膜和口腔損害。
本病屬於免疫性疾病,目前沒有良好的預防方法,常見發生在5歲一下的幼兒可以通過增強患兒的體質、補充足量的維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可減少孩子發病的幾率,以減少導致IGA大皰性皮炎的可能性同時母體懷孕期也應注意增加葉酸的攝入,能夠增強孩子的免疫功能
組織病理:皮損為表皮下水皰,大量中性粒細胞沿基底膜聚集,常成群在真皮乳頭頂部,淋巴細胞浸潤可在淺部真皮血管周圍,有作者認為組織病理學上本病與皰疹樣皮炎的區別在於有較少真皮乳頭的微膿腫和更為彌漫性的基底膜帶中性粒細胞浸潤,絕大多數作者認為在組織病理學線狀IgA大皰性皮膚病和皰疹樣皮炎是難以鑒別的,電子顯微鏡檢查顯示水皰形成於透明板或致密板下區域,直接免疫熒光顯示水皰周圍皮膚有基底膜帶均質線狀IgA沉積,某些患者有IgM,IgG沉積,間接免疫熒光可發現患者血清中可檢出抗基底膜的低滴度IgA抗體,成人的陽性率低於兒童。
1、具體飲食建議需要根據症狀谘詢醫生,合理膳食,保證營養全麵而均衡。
2、飲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戒除煙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一、治療
1、氨苯碸或磺胺吡啶治療本病可在24~48h產生明顯效果,對氨苯碸治療反應不能作為輔助診斷條件,因為有部分患者需與低劑量的皮質類固醇合用才能抑製水皰的形成,本病用無穀膠飲食治療無明顯效果。
2、兒童型大部為自限性,大部分在發病後2年內緩解,極偶然病人可持續到青春期,但症狀與初發時相比較輕,治療用潑尼鬆,1~2mg/(kg·d),分2~3次服用,亦可用氨苯碸2mg/(kg·d),兩者聯合使用可提高療效。磺胺吡啶也有明顯療效。
二、預後
病程有自限性,且以後發病逐漸減輕,多在青春期前緩解。大部分兒童在發病後2年內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