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血管>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簡介

相關問答

  動脈硬化閉塞症是一種退行性病變,是大、中動脈的基本病理過程,主要是細胞、纖維基質、脂質和組織碎片的異常沉積,在動脈內膜或中層發生增生過程中複雜的病理變化。在周圍血管疾患中,動脈的狹窄、閉塞性或動脈瘤性病變,幾乎大部分都是由動脈硬化所引起。動脈硬化性病變一般是全身性疾患,好發於某些大、中型動脈,如腹主動脈下段、髂動脈、股動脈和膕動脈等處,上肢動脈很少累及。病變動脈增厚、變硬、伴有粥樣斑塊和鈣化,並可繼發血栓形成,致使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肢體出現缺血症狀。患肢有發冷、麻木、疼痛、間歇性跛行和趾或足發生潰瘍或壞死等臨床表現。有時狹窄或閉塞性病變呈節段性和多平麵性,好發於動脈的分叉起始部和管腔後壁部,動脈主幹彎曲部也較常累及,病變遠側往往有通暢的流出道存在。

【詳情】

01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原因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吸煙、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壓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狀態、血液粘著性增高及高齡等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危險因素。其中吸煙與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圍動脈疾病的發生率增高3~4倍,合並存在危險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血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升高,與全身多部位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密切相關。及時發現導致動脈硬化的危險因素並加以控製,能夠延緩動脈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生風險。

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發病機製

  發病機製動脈硬化閉塞症的主要發病機製可有下列幾種學說。

1、損傷及平滑肌細胞增殖學說:各種因素,如高血壓、血栓形成、激素及化學物質刺激、細菌病毒、糖尿病及低氧血症等,可導致內皮細胞損傷,進而最終形成動脈硬化斑塊。

2、脂質浸潤學說:血漿中脂質在動脈內膜沉積,並刺激結締組織增生,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3、血流動力學說:在動脈硬化的發病過程中,血流動力學改變及特殊的血管解剖部位是2種互相關聯的致病因素。硬化斑塊往往好發於血管床的特定部位。

4、遺傳學說:遺傳學調查顯示本病有家族史者比一般人群高2~6倍,可能是由於遺傳缺陷致細胞合成膽固醇的反饋控製失常,以致膽固醇過多積聚。

02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可並發幻肢痛、關節攣縮、肺動脈栓塞等。

  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內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環障礙的臨床和病理生理綜合征。其中最主要、最常見的種類為肺動脈血栓栓塞(pulmonary thrombo embolism,PTE),還包括其他以肺血栓性栓子栓塞為病因的類型,如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氣栓塞、異物栓塞和腫瘤栓塞。

03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有哪些典型症狀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症狀

  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臨床症狀主要取決於肢體缺血的發展速度和程度。閉塞性病變的範圍無論怎樣廣泛,隻要動脈阻塞的病變發展速度緩慢,即可使側支循環有效地建立,分支血流相應地增加,血液供應得以補償,從而使組織遭受缺血和缺氧的程度可以緩和,臨床上甚至沒有明顯的缺血症狀。如果病變發展較快,側支循環建立不完全,代償有限,患者可出現明顯的間歇性跛行和肢體疼痛等症狀。

一、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按Fontaine分期,一般將臨床表現分為4期。

第1期,輕微主訴期:患者僅感覺患肢皮溫降低、怕冷,或輕度麻木,活動後易疲勞,肢端易發生足癬感染而不易控製。

第2期,間歇性跛行期:當患者在行走時,由於缺血和缺氧,較常見的部位是小腿的肌肉產生痙攣,疼痛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行走,休息片刻後,症狀有所緩解,才能繼續活動。如再行走一段距離後,症狀又重複出現小腿間歇性跛行是下肢缺血性病變最常見的症狀。

第3期,靜息痛期:當病變進一步發展,而側支循環建立嚴重不足,使患肢處於相當嚴重的缺血狀態,即使在休息時也感到疼痛、麻木和感覺異常,疼痛一般以肢端為主。

第4期,組織壞死期:主要指病變繼續發展至閉塞期,側支循環十分有限,出現營養障礙症狀。在發生潰瘍或壞疽以前,皮膚溫度降低,色澤為暗紫色。早期壞疽和潰瘍往往發生在足趾部,隨著病變的進展,感染、壞疽可逐漸向上發展至足部、踝部、小腿,嚴重者可出現全身中毒症狀。

二、根據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按Rutherford分期,由輕至重分為0~6共七個等級。

  1、Rutherford0級

  無臨床症狀,踏車試驗或反應性充血試驗正常,無動脈阻塞的血液動力表現。

  2、Rutherford1級

  輕度間歇性跛行,完成踏車試驗,運動後踝動脈壓>50mmHg,但休息時踝動脈壓低於約20mmHg。

  3、Rutherford2級

  中度間歇性跛行,界於1和3之間。

  4、Rutherford3級

  重度間歇性跛行,不能完成踏車試驗,運動後踝動脈壓

  5、Rutherford4級

  缺血性靜息痛,休息時踝動脈壓

  6、Rutherford5級

  小塊組織缺損、非愈合性潰瘍,局灶性壞疽伴足底彌漫性缺血改變,休息時踝動脈壓

  7、Rutherford6級

  大塊組織缺損,超過蹠骨平麵,足部功能無法保留,其餘標準同Rutherford5級。(標準踏車試驗在15度斜麵上,速度為每小時2英裏,時間5分鍾)。

04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應該如何預防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預防主要在於嚴格控製動脈粥樣的硬化的危險因素,如嚴格監測、控製血壓、血糖、血脂,嚴格戒煙,可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降低下肢動脈硬塞症的發生率,並預防心腦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

  1、對存在上述一個或數個危險因素的患者應加強監測,及時發現和診治可能存在的動脈狹窄、閉塞性病變

  2、對於已發生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患者,應早期加強鍛煉、嚴格用藥,並加強足部護理,避免皮膚破損及外傷等,以防病情加重

  3、對於已行手術或治療的患者,上述預防措施仍需堅持應用,以預防手術部位血管再狹窄及身體其他部位的動脈發生病變

05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一般檢查

  因患者多為老年,可能存在多種伴隨疾病及動脈粥樣硬化危險因素,需全麵檢查,包括血壓、血糖、血脂測定,及心、腦血管評估等。

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特殊檢查

1、節段性動脈收縮壓測定:測量下肢動脈不同平麵的壓力水平並雙側對比,如動脈存在明顯狹窄,則其遠端壓力明顯降低,可初步確定動脈有無病變及其部位。

2、踝肱指數(ABI):應用多普勒血流儀與壓力計,測算下肢踝部動脈收縮壓與上肢肱動脈收縮壓之比。靜息狀態下ABI一般在0.91~1.30之間,高於1.30提示動脈管壁僵硬不易壓癟;ABI在0.90~0.41之間提示存在輕-中度缺血;ABI≤0.40,提示存在嚴重缺血。另外還有趾臂指數(TBI)可以了解末端動脈病變情況。

3、經皮氧分壓測定:通過測定局部組織的氧分壓,可間接了解局部組織的血流灌注情況,評價缺血程度;並可用來判斷肢端潰瘍、傷口的愈合趨勢,經皮氧分壓過低,提示傷口不易愈合。

4、彩色多普勒超聲:為常用篩查手段,可見動脈硬化斑塊、管腔狹窄、閉塞等。該方法無創、方便且花費較低,但對於治療的指導意義不大。

5、CT血管成像(CTA):已成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首選檢查方法,可清楚顯示動脈病變的部位、範圍、程度;明確診斷,並為治療方案的確定提供幫助。不足之處是由於需使用含碘造影劑,對腎功能可能造成影響,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6、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同CTA,亦可為下肢動脈動脈硬化閉塞症提供明確的影像學診斷,優點是無需使用含碘造影劑,但對鈣化的分辨能力差,並可能會高估病變的嚴重程度。

7、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為診斷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金標準,能確切顯示病變部位、範圍、程度、側支循環情況,延遲現象可評價遠端流出道情況。DSA對於病變的評估及手術方式的選擇均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有條件的醫院,可在造影的同時行血管腔內治療,同期解決動脈病變。

06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病人的飲食宜忌

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宜食飲食

  1、宜多食用植物蛋白(如豆製品)及複合碳水化合物(如澱粉等),少吃單純碳水化合物(如果糖、蔗糖、蜜糖及乳糖等)。

  2、宜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因維生素C可促使膽固醇羥基化,從而減少膽固醇在血液和組織中的蓄積。

  3、宜多吃高纖維素的食物,因食物纖維不易被人體胃腸道所消化,攝入高纖維食物後可改善大便習慣、增加排便量,使糞便中膽固醇及時排出,從而起到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的作用。

  4、宜多吃些水產海味食物,如海帶、海蜇、淡菜、紫菜、羊棲菜、海藻之類。

  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宜忌飲食

  1、忌吃油膩性的食物。

  2、忌吃厚味的食物。

07西醫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常規方法

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非手術治療

  盡管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因尚未完全了解,但控製與該病有關的因素可以使病情穩定。另外,對大多數間歇性跛行的患者首先給非手術療法,可以得到很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1、戒煙:吸煙與下肢缺血性疾病的關係已經很明確,吸煙者發生間歇性跛行是非吸煙者的9倍。間歇性跛行患者中幾乎90%以上是吸煙者。因此戒煙是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重要治療措施。

2、運動鍛煉:適當的有規律的進行步行鍛煉,可以使80%以上患者的症狀得到緩解。運動使肌肉內的酶發生了適應性的變化,使之更有效的從血流中吸取氧。運動鍛煉的方法是,患者堅持步行直到症狀出現後停止,待症狀消失後再步行鍛煉,如此反複運動每天堅持1h。

3、降血脂藥物:血脂過高的病人經飲食控製後血脂仍不降者,可用降血脂藥物治療。目前常用的藥物有煙酸肌醇、苯紮貝特(必降脂)、氯貝丁酯(安妥明)、辛伐他汀(舒降脂)、考來烯胺(消膽胺)、多烯脂肪酸、維生素C、脈通等。

4、降血壓藥物:動脈硬化閉塞症的病人有40%~50%伴有高血壓,常給手術帶來一定的危險性,故應同時治療高血壓。常用的降血壓藥物有複方降壓片、美托洛爾(倍他樂克)、卡托普利(開搏通)、珍菊降壓片等,需根據降壓情況,調節劑量。

5、血管擴張藥物:應用血管擴張藥物後可解除血管痙攣和促進側支循環,從而改善患肢血液供應。常用藥物有地巴唑、硝苯地平(硝苯吡啶)、煙酸、西洛他唑(培達)、前列腺素E1(凱時注射液)、罌粟堿、己酮可可堿等。

6、降低血黏度藥物: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病人帶有血黏度增高傾向,常用的降血壓藥物有腸溶阿司匹林、去纖酶、紅花注射液等。

7、中草藥製劑:中草藥製劑如複方丹參、活血通脈膠囊、脈絡寧等有活血化瘀作用,對本病有一定療效。主要通過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紅細胞表麵負電荷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對改善微循環、促進側支循環有一定作用。

二、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的手術療法

1、經皮穿刺動脈腔內成形術:局部或多處短段狹窄者,可經皮穿刺法向狹窄的動脈段,插入球囊擴張導管,也可用腔內激光術或斑塊旋切導管,施以擴張。管腔獲再通後,酌情放置各型血管腔內支架,如Palmaz、Strecker或自展型或記憶金屬型支架,以提高療效。

2、動脈血栓內膜剝脫術:適用於短段病變者。但術後早期易並發血栓形成,後期可再度發生狹窄。近年來已少用於肢體動脈。但頸動脈分叉部病變血栓內膜切除術的療效尚較滿意。

3、血管旁路移植術:采用自體大隱靜脈或各類人工血管,於阻塞段的近、遠側之間作搭橋轉流。主-髂動脈病變者,可采用腹主-股或髂動脈旁路手術。對年齡大、全身情況不良者,可選用較為安全的解剖外旁路手術,包括腋-股動脈旁路手術和股-股動脈旁路術。腹主-股總動脈旁路術後5年通暢率約為80%,解剖外旁路手術約為50%。股-膕動脈病變者,可采用自體大隱靜脈做旁路轉流術。手術方法有2種:(1)將大隱靜脈段倒置後在阻塞段近、遠側搭橋轉流;(2)讓大隱靜脈處於原位,用特製的器械置入大隱靜脈腔內,逐一破壞其瓣膜,並將所有屬支加以結紮,最後將其近、遠側端分別與阻塞段的近、遠側動脈作吻合,稱為大隱靜脈原位移植術。

4、腰交感神經切除術、遠側動靜脈轉流術(靜脈動脈化)和帶蒂或遊離大網膜移植術:適用於動脈主幹廣泛性閉塞,無法施行旁路轉流手術者。近側動靜脈轉流無法將動脈血流逆向肢端,不應予以提倡。隻要肢端有流出道或通暢動脈便應爭取做動脈與動脈架橋術。確無流出道者才考慮大網膜移植、交感神經切除術和遠側靜脈動脈化術。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