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選擇性緘默的病因:本病兒童具備一定的人格特征,如膽小、孤僻、安靜、敏感、羞怯、多愁善感等性格基礎,在此基礎上如受到驚嚇、恐懼不安、生氣等精神因素則易致病。
1、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病因:主要與嚴重的教養方式不良有關,如兒童的心理或軀體遭到虐待或從情感上長期受到忽視。
2、對立違抗性障礙的病因:由於在以往的研究中,將ODD視為品行障礙的一部分,因此,雖然在分類上已列出了ODD的單獨診斷。關於ODD的原因研究仍然很少,多數學者認為與品行障礙有很多聯係。Lahey等(1990)對品行障礙和ODD兒童進行了係統觀察後發現,兩類兒童都存在著異常的家庭環境,家庭成員中反社會性人格障礙患者較多。Loeber(1991)認為ODD和品行障礙有很大聯係,如果有反社會行為的家庭背景,會發展為更嚴重的破壞行為。
目前還不能把對電腦的成癮行為稱為醫學問題,因為從中體現出來更多的是社會學問題或一種社會行為,對這種過分投入時間、精力、金錢、情感的現象俗稱為“××迷”。如看電視時間長稱“電視迷”,熱衷足球的輸贏稱“足球迷”,喜歡聽音樂者為“音樂迷”。另外的一些社會學家和行為學家確實把這種現象稱為成癮行為(addictivebehavior),因此從這些行為者身上可以看到成癮症狀,過多依賴電腦。同時當得不到使用電腦的機會時便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情緒易激惹、抑鬱、煩躁等。以上這種成癮症狀和戒斷症狀的同時存在符合成癮行為的基本規律。
本病屬於精神障礙性疾病,通常和孩子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感到緊張有關,本病可造成兒童的焦慮、抑鬱表現,可能作為成年抑鬱症以及精神性疾病的發展技術,故本病可在成年期並發抑鬱症、精神分裂症,以及童年時期可並發自閉症等,應積極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可減少上述並發症的出現。
1、選擇性緘默臨床表現
在某種或多種特定的社交場合長時間拒絕說話,沉默不語;而在另一場合說話正常或接近正常,其言語理解和表達能力正常,症狀可持續達1個月以上,但不包括入學,入托的第1個月,患兒的緘默並非語言功能發育障礙,並應排除廣泛性發育障礙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礙。
2、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臨床表現
(1)患兒在社交關係中表現出過度的抑鬱,過分警惕,明顯的矛盾反應(如患兒對養育者同時出現親近,冷淡,回避和違抗),或缺乏情感反應,退縮,情緒紊亂,對自己或他人的痛苦表現出攻擊反應,或恐懼性過度警覺。
(2)有時在與正常成年人交往過程中,有一定的社交應答和反應能力。
(3)患兒在大多數場合表現出上述症狀,社交關係明顯障礙,多起病於5歲以前,症狀持續1個月以上,在排除精神發育遲滯,廣泛性發育障礙後可做出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診斷。
3、對立違抗性障礙臨床表現
對立違抗性障礙主要表現為消極,敵意,對立和違抗行為,與成人爭吵,發脾氣,罵人,對周圍人抱怨和不滿,往往因為自己的失誤或過錯而埋怨他人,故意對抗或拒絕成人對他(她)的要求,出現報複行為,以上行為多數發生在家庭環境中,違抗的對象多為家長或其他家庭成員,當然也可發生在學校中,違抗老師和同齡人,可以伴隨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可表現為自尊心下降,情緒不穩定,年齡再大一些會出現物質濫用,吸煙,喝酒等,少數患者成年後發展為被動-攻擊型人格障礙,症狀常發生於10歲以前,男性明顯多於女性,一般沒有智力障礙和精神症狀。
4、兒童和青少年電腦成癮者
往往具有以下特點使用電腦的次數越來越多,可以從中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不用時就會出現戒斷症狀,如抑鬱,易激惹,情緒煩躁;實際使用電腦時間比要打算使用電腦的時間要長;曾企圖停止或減少使用電腦次數,但未成功;在與電腦有關的活動中耗時過多;為了達到應用電腦的目的,可以減少重要的社交,工作和娛樂活動;盡管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仍然不能放棄使用電腦,從人格上講,電腦成癮者多具有顯示個人優勢的人格特點,不管在電腦技術方麵還是人際交往方麵,都想顯示自己。
由於在本類障礙中,患兒的生活環境被認為在發病因素起了關鍵的作用因此,預防和減少童年社會功能障礙,建立來年良好的兒童養育方式就至關重要過於嚴厲或一味地嗬護與溺愛都不是正確的養育方式絕大多數父母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最好的然而,許多父母他們忽視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言行舉止能產生的直接影響,對孩子的健康與未來可能產生的邏輯後果在當前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應大力倡導正確的養育兒童方式,德智體全麵發展
本病屬於精神障礙性疾病,由於本病需要和器質性的顱腦病變相鑒別,故需要進行頭顱CT以及MRI的檢查,必要時還需要行腦脊液檢查,以明確是否存在有顱內的感染。心理谘詢檢查,同時可進行心理疏導,可明確發生本病的始動精神因素。同時還需要進行血常規、肝腎功能、腦電圖、尿液有機酸、甲狀腺功能檢查等。
童年社會功能障礙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加強營養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谘詢醫生。)
1、選擇性緘默治療
(1)心理治療:查明原因,消除精神刺激因素,采用支持、認知、遊戲等心理治療,與患者建立良好的友誼關係,使患兒放鬆,對其緘默不要過分注意,避免逼迫他們講話而造成情緒的緊張、恐懼與回避。針對不同情況,適當安排生活環境,鼓勵參加集體活動和鍛煉。
(2)藥物治療:可給予適當的抗焦慮藥物治療,如小劑量地西泮及阿普唑侖。地西泮5~10mg/d,分2次服用。阿普唑侖0.4~0.81mg/d,分2次服用。症狀消失後停藥。
2、兒童反應性依戀障礙治療
(1)心理治療:查明情況,徹底改變教育方法,消除一切不利於兒童身體或心理發育的不良因素、惡性刺激。進行家庭治療,對患兒采取關心、愛護、鼓勵、幫助的教育方法,拉近與養育者的感情,建立正常的親子關係,使患兒有一種安全感,逐漸消除恐懼不安和過度警覺的情感反應。
(2)藥物治療:適當采用抗焦慮藥物治療,如地西泮或阿普唑侖。地西泮5~10mg/d,分2~3次服用。阿普唑侖0.4~0.8mg/d,分2~3次服用。症狀消失後停藥。
3、對立違抗性障礙治療
(1)家長管理訓練:可以說是對立違抗性障礙最有效的一種幹預手段(參見品行障礙的治療部分)。主要是利用社會學習理論的技巧,利用陽性強化方法促進良好行為的建立和鞏固,並且使不良的對立和違抗行為消退。使家長認識到這種社會學習理論在兒童行為發展中的重要性,讓他們掌握陽性強化技術,並用之於兒童與家長的交往、生活中。
(2)消除父母的不良行為:對諸如家長的反社會行為或不為社會規則所接受的行為,家長自己要意識到它對自己和孩子的危害性,通過自身不良行為的消除,給孩子做出榜樣的方式,使兒童行為發生改變。
(3)消除日常生活可能影響兒童行為的因素:增加親子間的交往,互相理解各自行為的意義,而不是以敵意和對抗的方式進行交往;保持父母教育觀點的一致性,要求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平等。
(4)對症處理:對ODD所伴隨的注意缺陷、情緒問題、行為衝動可酌情給予藥物治療。
4、對電腦成癮行為的幹預
對使用電腦的兒童和青少年,作為父母要清楚地意識到,正確使用它對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使用不當也會帶來諸多問題和麻煩,預防這種麻煩的出現比麻煩發生了再去處理要有用得多。(1)合理安排時間:掌握好學習時間和玩電腦時間對學齡期兒童和部分自控能力較差的中學生來說很重要。當因玩電腦時間長而影響到學習時,則要減少玩電腦時間,增加學習時間;或減少開機次數,或在電腦中裝入時間控製裝置,幫助其控製時間;或者在一天中的某個時間段內安排學習電腦,用電腦做事情,多數時間內不允許使用電腦。
(2)合理安排活動:有些對電腦成癮的學生不是真正對電腦感興趣,而是因為對人際交往、學校生活、社會活動的處理上出現困難的結果。如一個學校恐懼症的學生每天在家中打電腦遊戲,而拒絕上學,其根本的原因是害怕自己學習成績不佳而受到老師批評。因此,合理安排學生的社會活動、學校生活,用豐富多彩的活動代替枯燥的玩電腦。
(3)認知行為治療:首先要對有成癮行為的兒童講明其行為的意義、對自己的正反兩方麵的影響、了解其內心想法,在此基礎上,幫助他們認識玩電腦行為與其他兒童學習行為的不同之處、優缺點,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認識上的改變,促進行為發生改變。
(4)解決麵臨的各種問題:如果是兒童因為對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產生回避行為,則應對這些問題進行處理,如減輕學習壓力、緩和家庭衝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