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hysteria)又稱歇斯底裏,係由於明顯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內心衝突或強烈的情緒體驗、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於易感個體引起的一組病症。
臨床主要必須為癔症性精神障礙(又稱分離症狀)和癔症性軀體障礙(又稱轉換症狀)兩大類症狀,而這些症狀沒有可以證實的器質性病變為基礎。症狀具有做作、誇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特點,有時可由暗示誘發,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複發作的傾向。癔症的患病率報告不一,據1982年的報告為3.55%,男性少見,首發年齡以20~30歲最多。一般認為癔症的預後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內自發緩解。
一、病因學
1、生物學因素:
(1)遺傳。
(2)素質與人格類型。
(3)軀體因素。
2、心理因素。
3、社會文化因素。
二、發病機製
癔症的發病機製尚不完全清楚,較有影響的觀點大致可歸納為兩種。第一種觀點認為癔症是一種原始的應激現象。第二種觀點認為癔症是一種有目的的反應。
有些癔症患者可出現軀體並發症,如褥瘡,便秘、泌尿係感染等,力量和耐力也明顯下降。還可以出現以下並發症:
1、腦器質性疾病
疾病的動態觀察,詳細的軀體和神經係統檢查及腦電圖、頭顱CT等輔助檢查結果可資鑒別。
2、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的附體妄想內容荒謬,持續時間長。癔症的附體妄想為陣發性,且表情生動、情感外露,而精神分裂症則傾向於隱蔽不談。
3、反應性精神病
即往無類似發作史,致病的精神因素強烈,症狀常反應與精神因素有關的情感體驗,沒有像癔症患者那樣易受暗示、也缺乏鮮明的戲劇性、幻想性和情感性,軀體症狀少。反複發作者少。
4、癲癇大發作
發作時,突然意識喪失,發出癇叫,隨處倒地,先強直、後陣攣,分期明確。瞳孔散大,對光反應消失,並有錐體束征,持續時間僅1~數分鍾,發作後入睡,清醒後完全遺忘。癔症性發作時,意識不完全喪失,發作後可部分回憶,緩慢倒地,抽搐不規律,持續時間長,無瞳孔散大及錐體束征等可鑒別。
癔症多起病於青年期,35歲以上初發者少見,常在心理社會因素刺激下,急性起病,可有多次發作,尤多見於女性,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解離性(精神障礙)和轉換性(軀體障礙)兩種障礙,由於它既可有運動,感覺障礙,又可表現為類自主神經功能,意識,記憶障礙,甚至精神病性障礙,因此臨床上易造成誤診,本病的臨床表現甚為複雜多樣,現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一、癔症性精神障礙
又稱分離性障礙,是指對過去經曆與當今環境和自我身份的認知部分或完全不相符合,是癔症較常見的表現形式。
1、意識障礙包括周圍環境意識和自我意識障礙。又稱意識改變狀態,主要指意識範圍的狹窄,以朦朧狀態或昏睡較多見,可出現癔症性木僵,有的患者表現為癔症性神遊,自我意識障礙又稱癔症性身份障礙,包括交替人格、雙重人格、多重人格等,也較常見。
2、情感爆發在精神刺激之後突然發作,時哭時笑、捶胸頓足、呼天撞地、吵鬧不安,曆時數十分鍾,可自行緩解,多伴有選擇性遺忘
3、癔症性癡呆為假性癡呆的一種。
4、癔症性遺忘階段性遺忘或選擇性遺忘,往往能達到回避的目的。
5、癔症性精神病精神障礙最嚴重的表現形式。有意識朦朧或漫遊症的背景下出現行為紊亂、思維聯想障礙或片段的幻覺妄想以及人格解體症狀,發作時間較上述各種類型長,但一般不超過3周,緩解後無遺留症狀。
二、癔症性軀體障礙
又稱轉換性障礙,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緒反應以軀體症狀的形式表現出來。其特點是多種檢查均不能發現神經係統和內髒器官有相應的器質性損害。
1、運動障礙:
(1)痙攣發作、局部肌肉抽動或陣攣、肢體癱瘓、行走不能等。
(2)癔症性肢體癱瘓可表現為單癱、截癱或偏癱。
(3)言語運動障礙,表現為失音、緘默等。
2、感覺障礙感覺過敏、感覺缺失、感覺異常、癔症性失明與管視、癔症性失聰等。
三、癔症的特殊表現形式
癔症性集體發作。
為減少癔症的發生,要強調健康良好個性的養成,個體性格形成的條件是多方麵的,其中,後天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在兒童性格障礙與行為障礙的發展形成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最常見的不良因素是童年時期的精神創傷,不正當的教養方法,不和諧的家庭生活,以及外界環境的有害影響,為此,要防止性格反常發展和其他精神異常的發生,就必須重視兒童和少年的身心健康
1、重視精神健康必須從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開始,鑒於兒童早期的性格發展每每決定著其後來的個性特征,因此,個體的精神衛生,首先應從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做起,兒童時期也是為身心健康打基礎的一個重要時刻
2、兒童時期的培養教育首先要注意家庭教育問題,家庭是兒童生活與活動的主要場所,兒童富於模仿性,易於接受周圍人的熏陶,故家庭生活的氣氛,家庭成員的關係及其對兒童的教育方法,對兒童的個性發展和身心健康都起到重要的作用,為此,家庭應與學校配合,要對兒童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培養他們愛勞動,愛集體的品德與作風,養成誠實,坦白,堅強,勇敢和心情開朗的性格
3、要早期發現和及時糾正一些神經精神障礙,發生在兒童時期的神經精神功能失調,時常由個別症狀開始的,如口吃,遺尿,抽動,神經性嘔吐和睡眠障礙等,兒童時期的行為障礙,往往表現為孤僻,遲鈍,衝動性行為或多動症等,這些情況,如經早期發現及時確診,處理得當的話,有相當多的病例是可以獲得及時矯正和治愈的
臨床醫生僅憑患者的症狀:由心因誘發,找不到器質性病征,可接受語言暗示影響,使作出癔症的診斷,並不十分可靠。正確的臨床診斷應建立在充分排除能出現癔症症狀的各種神經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的基礎之上。
這不僅要求臨床醫生要認真了解患有無有關這類器質性疾病的病史,還要仔細觀察有無器質性疾病的體征或可疑線索,然後進一步采取較可靠的現代檢查方法,如電子計算機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等技術加以證實。在某些器質性疾病早期,器質性損害的證據不易發現,則需進行足夠長時間的臨床隨訪,才能最後確定診斷。在隨訪過程中,治療取得顯著效果,使症狀完全消除,有助於肯定診斷。
在臨床上需要特別鑒別的常見疾病有癲癇。癲癇患者可同時合並有癔症表現,癲癇發作和癔症發作並存。此時,應注意不要采取二者擇一的排除法,以免漏診。
癔症患者預後一般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內自行緩解。大多急性發作的患者經過行為治療、心理治療、社會支持治療症狀可緩解。但慢性患者預後通常不佳,少數患者若病程很長,或經常反複發作,則治療比較困難。具有明顯特征的患者治療也較困難,且易複發。癔症患者平時可以調節飲食,來幫助患者康複。
一、癔症食療方
1、小麥紅棗桂圓粥
製法:把小麥淘淨,加熱水浸發,倒入鍋裏,煮熟,取汁水,加入糯米、去核的紅棗和切碎的桂圓肉,用旺火燒沸,用小火煮成粥,加白糖。
藥用:每天早、晚分食。
說明:清熱除煩、利尿止渴;對癔症、失眠症療效顯著。
2、代赭石黨參湯
代赭石(先煎)40克,黨參、生地黃各15克,旋覆花(包)、遠誌、柏子仁、延胡索、炙甘草各10克,酸棗仁20克,大棗30克,生薑3片。
配料:小麥100克,糯米100克,紅棗10枚,桂圓肉20克,白糖適量。
做法和療程:水煎,分早、中、晚口服,每天1劑,5劑為1療程。
3、甘百梔地湯
處方組成:炙甘草9克、浮小麥30克、肥大棗7枚、炙百合12克、生地黃15克、首烏藤18克、雞子黃2個(分衝)、梔子6克、淡豆豉12克、蓮子芯3克、鬱金12克、菖蒲9克,
做法與療效:水煎服。本方治療癔症性下肢癱瘓,不應見癱治癱,而應以治癔症為主。故應清心解鬱,滋涵肝腎。方用梔子、蓮子芯清心肝之火;甘草、麥冬、大棗、百合、地黃滋肝腎之陰液,配合妥切,療效甚佳。
二、癔症吃哪些對身體好
1、涼拌苦瓜可去除疑病症焦躁情緒。苦瓜有解除火氣、去除焦躁情緒的作用。
2、性格多疑的人多吃鈣磷類食物。性格多疑的人很容易患上疑病症,由多疑引發的疑病症患者應該多吃些鈣、磷類。如牛奶、白瓜子、大豆、橙子、海帶、蝦等食物。
3、 敏感的人應補充維生素B。敏感性格的原因是在於缺少維生素B,所以整天人心惶惶,加強攝取維生素B、蜂蜜、粗糧會有利於改善情緒。
4、謹慎的人可食用辣椒。辣椒是克服謹慎情緒的好夥伴,它可以消除人的過於謹慎、緊張。多吃水果、蔬菜
治療癔症需要幫助病人正確認識疾病,解釋本病完全可以治愈而不留下任何殘疾,並應做好病人家屬、同事等人的工作,避免周圍人造成的緊張及過分關心等不良氣氛所造成的影響。
一、心理治療
①暗示療法,可覺醒暗示或催眠暗示。主要通過語言暗示或配合適當的理療、針刺或按摩,以取得療效。
②心理療法,解釋性心理療法或分析性心理療法,目的在於引導病人正確認識和對待致病的精神因素,克服個性缺陷,認識無意識動機對健康的影響並加以消除。
③行為療法,對患者進行功能訓練,適用於暗示治療無效肢體或言語有障礙病例。
二、藥物治療
對癔症性朦朧狀態,精神病狀態或痙攣發作,很難接受正規精神治療時,可采用鹽酸氯丙嗪25~50mg IM;或安定10~20mg IV,促使患者入睡。急性期後,精神症狀仍然明顯者,可采用鹽酸氯丙嗪口服25~50mg 1~3次/d。頭痛、失眠等可給予阿普唑侖0.4mg 3次/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