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因
1、社會環境:
包括網吧的出現,網絡遊戲的流行、同學之間的攀比從眾等;隨著高科技的出現,網絡已逐步走進我們的生活,除了滿足我們正常工作、學習、溝通交流外,開發者也始終不忘對遊戲和娛樂項目的開發,因此出現了驚險的網絡遊戲、激情的色情電影和有趣的網絡聊天等,最大的滿足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鑒於青少年意誌力薄弱,善於群體活動,他們會更多的相互模仿,攀比,而很多成年人也會有網癮,同時影響到孩子,所以青少年網癮與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2、家庭教育:
包括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等;
家庭教育是導致青少年網癮的重要因素,一方麵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家長因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或是父母本身就是網迷,更加滋生了孩子上網的欲望;另外還有很多家長對於已經染上網癮的孩子,實施打罵及家庭暴力,或是幹脆放棄對孩子的教育,最終錯過了戒除網癮的最佳時機,毀了孩子的學業。
二、內因
1、滿足感缺失:
包括學業失敗、孤獨感、人際障礙等;
網癮的大部分人群都會出現學業失敗,從而導致心理空虛,缺乏自信,長時間會有一種孤獨感,經曆這些情況的青少年,為滿足自己的內心,通常會選擇逃避,最容易在網絡的虛擬世界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我和可以滿足的成就感。
2、生理及人格:
主要包括人格特征和生理特點等;網癮的高發人群多為12-18歲的青少年,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為2:1,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本身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意識也比較弱化,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他們大多都處於青春期,反叛心理嚴重,對新鮮事物又充滿了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的人生需求,而網絡出現之後,網絡遊戲、色情和聊天,恰好對應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自然就會網絡成癮。
三、網絡成癮理論
與物質依賴的成癮行為相比,網絡過度使用沒有受到任何攝入物質的影響,是一種最為單純的行為成癮,故其依賴狀態的形成主要是心理機製所致。網絡過度使用的理論主要有心理學理論、社會學理論和生理學理論三個流派。
1、心理學理論
(1)強化理論(TheoryofReinforcement)。在上網的過程中,體會到的是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感,上網——注意力從現實中轉移——忘記生活中的煩惱,一係列的條件反射強化了其上網行為。
(2)缺陷人格理論(TheoryofInadequate-Personality)。從個案研究可以看出,許多IAD患者都有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問題。有些人考試成績不好,老是被人嘲笑;有些人極其內向,與人交往時感到極端的不舒服;有些人與配偶的感情不好,出現裂痕;有些人長相難看,羞於見人,常常封閉自己;有些人處於社會的下層,向往社會上層的生活。通過個案分析的方法,對已患有網絡過度使用的人進行分析,歸納出其人格特征為:敏感、警覺、傾向於抽象思維,不服從社會規範,性格內向、脆弱、適應環境能力較差、依賴性強、喜歡獨處,在人際交往中感到困難。家庭缺少幸福感或與父母管教子女方法有劇烈衝突的大中學生,最容易變成網絡的俘虜。當然,並不是全部具備這些特征的人才易患網絡過度使用,而是具備其中的一項或幾項。
2、社會學理論
主要有社會學習理論(TheoryofSocialLearning)。這一觀點是美國犯罪學家薩瑟蘭(SutherlandE)在1939年首次提出。他認為成癮是個體學習的產物,個體最親近的社會主體,如家庭和朋友對其行為的學習具有最大的影響。
3、生理學理論
該理論認為人腦中有“快樂中樞”,每當網絡過度使用者上網時會對大腦進行化學反應式的刺激,從而釋放出多巴胺,進而使人產生快感。如果這種刺激是經常性的,大腦會強化自身的這種化學反應,從而產生成癮行為(諾拉·沃爾科)。研究表明,成癮者腦內有效的多巴胺水平低於常人,而上網正好有提高大腦多巴胺水平的作用。
青少年由於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我控製能力相對薄弱,容易被暴力遊戲、不良信息、不良網絡聊天等內容吸引,長時間上網會在大腦的神經元中製造“上網興奮點”,這些興奮點會使大腦對上網產生持續的興奮,網癮是一種精神依賴性病症,給個人和社會帶來很大的危害。
網絡過度使用作為行為成癮的一種,雖然不具有明確的生物學基礎,但與傳統的藥物成癮具有類似的構成成分和表現,具有相似的特點。在症狀表現上,網絡過度使用者主要表現為一種不自主的長期強迫性使用網絡的行為。網絡過度使用者往往無節製地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在國際互聯網上持續聊天、瀏覽、遊戲,以致損害身體健康,並出現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人格障礙、交感神經功能失調。該病的典型表現包括:情緒低落,無愉快感或興趣喪失,睡眠障礙,生物鍾紊亂,飲食下降和體質量(體重)減輕,精力不足,運動遲緩,自我評價降低,能力下降,思維遲緩,有自殺意念和行為,社會活動減少,大量吸煙、飲酒和濫用藥物等。
一、由KimberlyYoung概括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五條:
1、突顯性(Salience):
網絡過度使用者的思維、情感和行為都被上網這一活動所控製,上網成為其主要活動,在無法上網時會體驗到強烈的渴望。
2、情緒改變(MoodModification):
如果停止使用可能會產生激惹、焦躁和緊張等情緒體驗。
3、耐受性(Tolerance):
網絡過度使用者必須逐漸增加上網時間和投入程度,才能獲得以前曾有的滿足感。
4、戒斷反應(WithdrawalSymptoms):
在不能上網的情況下,會產生煩躁不安等情緒體驗。
5、衝突(Conflict):
網絡過度使用行為會導致網絡過度使用者與周圍環境的衝突,如與家庭、朋友關係淡漠,工作、學習成績下降等;與網絡過度使用者其他活動的衝突,如影響學習、工作、社會活動和其他愛好等;網絡過度使用者內心對成癮行為的矛盾心態:意識到過度上網的危害又不願放棄上網帶來的各種精神滿足。
二、網絡過度使用的分型
Armstrong(2001)對網絡過度使用的人做了較全麵的描述,認為網絡過度使用者有大量行為和衝動控製上的問題。研究指出,具備不同個人特質的網絡使用者,會受到不同網絡功能特性的吸引,而產生不同的網絡過度使用類型。一個網絡過度使用患者可以是純粹的某個類型,也可以是幾個類型的混合型,而且實際情況更多的是混合型患者居多。根據臨床表現的不同,主要有以下類型,在分型時,一般用“成癮”二字。
1、網絡性成癮(cyber-sexualaddiction)
即網絡色情成癮,指沉迷於成人話題的聊天室和網絡色情文學。那些在生活中有其他方麵成癮的人更容易陷入其中,而且中年是容易陷入其中的主要年齡段。心理學家揚克說:“網上色情成癮就像在吸食可卡因一樣。”
2、網絡關係成癮(cyber-relationaladdiction)
指沉溺於通過網上聊天或色情網站結識朋友。網絡聊天成癮指個體著迷於網絡聊天,且為了消除下網後的煩躁不安而不斷延長上網時間,由此獲得滿足感,致使工作、學習、人際關係甚至就業機會受到影響,虛擬空間的網絡聊天室或以網絡社群的人際關係取代了現實生活中的親朋好友。特別是一些有社交障礙的人、失戀者、孤僻的人,更喜歡到互聯網上尋找心靈的慰藉。長期上網聊天交友的人,自覺不自覺地“異化”了交往方式:一方麵他們是網絡交際的高手,與網友侃侃而談;另一方麵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沉默寡言,封閉內心世界。
3、網絡強迫行為(netcompulsions)
指以一種難以抵抗的衝動,著迷於在線賭博、網上貿易或者拍賣、購物。互聯網在某些方麵吸引人的地方就在於它像賭博—樣令人著迷。斯金納(skinner)通過電子信箱發現了強迫性上網的複雜性。原理即每個人都願意重複被表揚的行為。人們總是沉浸於即將勝利的喜悅和期盼之中,這使人們更多地沉醉於上網購物或賭博行為。
4、信息收集成癮(informationoverload)
指強迫性地瀏覽網頁以查找和收集信息。因懼怕所擁有的信息不足而不停地上網漫遊或搜尋信息。其特征有三:①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②上網後難以脫離網絡;③有網絡使用時,精神較為亢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5)在對“用戶上網最主要目的”的調查中,隻有6.2%的人回答是工作需要,而回答獲取信息占到了46.1%,居於該項調查的第一位。但是網絡信息種類繁多,數量巨大、質量良莠不齊,讓許多人感覺到麵對浩瀚如海的信息時常常手足無措,變得非常盲目,隻能被動地接收。有的“網蟲”曾這樣感歎:“我們上網尋找信息,卻忽略了探求真正的信息,我們上網瀏覽的信息雖然比過去多了幾十倍,但是能夠用得著的信息卻隻有原來的1/10,而能夠記得住的卻連幾十分之—都不到……。”—些常常無節製地上網瀏覽信息的人,他們會強迫性地從網上收集、瀏覽無用的、無關緊要的信息資料。有強迫信息收集成癮的人一般是具有強迫性格缺陷者,互聯網帶給他們的不再是快捷方便,而是心理上的困惑、痛苦。因此,法國信息專家羅斯奈呼籲,要像節製午餐一樣進行“信息節食”。
5、電子計算機成癮(computeraddiction)
指不可抑製地長時間癡迷於計算機遊戲或計算機程序設計師一再沉迷於各種程序的設計。其中最為典型的是網絡遊戲成癮和網絡入侵成癮。
(1)網絡遊戲是借助於數字、電子、網絡、創意、編劇、美工、音樂等“先進”的道具,對現實生活的虛擬。一些調節機製較差的人會選擇逃避壓力而躲到虛擬的網絡遊戲中,暫時忘卻了生活中的“角色規則”。在這裏他們時而是江湖俠客,時而是英勇鬥士,時而又是妖怪惡魔。一個遊戲迷這樣評價:“在網絡遊戲裏,‘人’創造著遊戲生活——沒有存檔重來的機會、沒有明確預知的結局、每一個選擇都將成為永遠的曆史、每一個‘人’都在影響著他‘人’、每一個‘人’又在被他‘人’影響著……。”電子遊戲類似於賭博,由於遊戲的結果總是難以預料,反而讓人欲罷不能。其次,一般簡單的遊戲是每闖過一關就有獎勵,輕則是虛擬的網上獎勵,重則是實物和滿足色欲結合起來的獎勵,如讓獲勝者觀看—些色情照片或是讓他們獲得賭資等。這樣的強化手段,對於那些好奇心強、好勝心強的人來說,是極易造成網絡過度使用的。
(2)網絡入侵成癮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客攻破別人的網站。對於大部分黑客而言,他們攻破網站不是為了金錢,而是為了滿足個人的好奇心,獲得成就感。目前,黑客技術、黑客程序傻瓜化的特點日益明顯,進行一般的黑客活動,並不需要掌握高超的電腦知識,隻要借助於各種黑客軟件,便可通過網絡尋呼偷看他人的資料、潛入他人電腦篡改資料、攻擊別人網絡。而黑客軟件,不僅能在黑客網頁中免費下載,還可以在不法商人處以低價購得。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中學生得以快速進入黑客行列。網絡入侵成癮呈現越來越低齡化、普遍化的特點。
網癮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此外,還會誘發心血管疾病、胃腸神經官能症、緊張性頭痛等病症網癮絡綜合症完全是人為的,隻要加強自我保健,便可防止此病發生
1、在上網時間上要自我約束,特別在夜間上網時間不宜過長
2、注意操作姿勢熒光屏應在與雙眼水平或稍下位置,與眼睛的距離應在60厘米左右敲擊鍵盤的前臂呈90度光線柔和不可太暗手指敲擊鍵盤的頻率不宜過快
3、平時要豐富業餘生活,比如外出旅遊、和朋友聊天、散步、參加一些體育鍛煉等
4、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胡蘿卜、薺菜、芥菜、苦瓜、動物肝髒、豆芽、瘦肉等含豐富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5、出現早期症狀,應及時停止操作並休息
6、一旦出現IAD,不要緊張,要盡早到醫院診治,必要時可安排心理治療
按照《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網絡成癮分為網絡遊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關係成癮、網絡信息成癮、網絡交易成癮5類。標準明確了網絡成癮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一、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衝動感
二、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
上述戒斷反應可通過使用其他類似的電子媒介,如電視、掌上遊戲機等來緩解。
三、下述5條內至少符合1條
1、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絡的時間和投入的程度;
2、使用網絡的開始、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製,經多次努力後均未成功;
3、固執使用網絡而不顧其明顯的危害性後果,即使知道網絡使用的危害仍難以停止;
4、因使用網絡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的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
5、將使用網絡作為一種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的途徑。
網絡成癮的病程標準為平均每日連續上網達到或超過6個小時,且符合症狀標準已達到或超過3個月。
飲食方麵要做到規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植物或動物蛋白,如牛奶、蛋類、魚類、瘦肉、各種豆製品等。各種新鮮蔬菜、瓜果富含維生素,營養價值高。
由於網絡過度使用的發生機製較複雜,幹預效果的評價工具也各異。總體而言,國內外網絡過度使用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必要時可根據情況選擇兩種手段合用的方法。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率先提出網絡過度使用治療單元這一全新治療模式的理念(陶然,2004)。網絡過度使用治療單元由內科醫生、精神科醫生、心理醫生、藥劑師、護理人員、素質教育者組成,為網絡過度使用患者提供藥物治療、心理谘詢、物理治療、人格行為矯正、習慣養成、社會工作、心理護理和康複及健康教育等服務。網絡過度使用治療單元有利於製訂網絡過度使用綜合治療計劃,有效利用醫療資源,體現了現代生理-理-會醫學模式多學科合作和整合的醫療模式。該治療模式治療網絡過度使用效果尚需在進一步的大範圍的臨床實踐中驗證。
一、心理治療
對網絡過度使用采用心理治療是目前國內外比較通用和富有成果的方法。國外最早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這方麵的研究,我國則是從近幾年才開始的。目前國內外應用的比較多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認知行為療法、焦點解決短期療法(SFBT)、家庭治療、精神分析療法、厭惡療法、係統脫敏療法、團體心理輔導法、強化幹預法(包括獎勵和懲罰)、轉移注意力法、替代延遲滿足法等。
1、認知行為療法(CBT)
認知行為療法是心理治療的常用方法。它包括認知治療和行為治療兩部分,常使患者暴露於刺激之中,挑戰上癮者對網絡的不適應性認知,並訓練大腦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思考。在治療過程中,患者要接受心理醫生教給他的觀念和行為,並反複加以練習以使大腦得到新的學習,久而久之這種練習就變成患者自發性或習慣性的行為。CBT包括給患者布置家庭作業,並要嚴格執行治療方案。近年來,CBT已被學者和臨床醫生用於網絡過度使用障礙的治療中,成為治療網絡過度使用的主要方法。對於這種療法的研究,美國學者金伯利·揚和加拿大學者戴維斯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認知行為療法,也是最為係統性和理論化的療法。揚認為,由於互聯網的社會性功能,因而很難對網絡過度使用采取傳統的節製式幹預模式。在借鑒相關成癮症的研究和治療方法的基礎上,揚提出了自己的認知行為治療方法,主要分為8個步驟,分別是反向實踐、外部阻止物、製定目標、節製、提醒卡、個人目標、支持小組和家庭治療。他主要是從時間控製、認知重組和集體幫助的角度提出的一種方法,強調治療應該幫助患者建立有效的應對策略,通過適當的幫助體係改變患者上網成癮的行為。而戴維斯則根據他自己提出的“病態互聯網使用的認知-行為模型”,提出了一套係統的治療網絡過度使用的認知行為療法,他把治療過程分為7個階段,依次是定向、規則、等級、認知重組、離線社會化、整合和通告。戴維斯的整個治療過程需要11周完成,從第5周開始給患者布置家庭作業。這種療法強調弄清楚患者上網的認知因素,讓患者暴露在他們最敏感的刺激麵前,挑戰他們的不適應認知,逐步訓練他們上網的正確思考方式和行為。國內杜亞鬆報道以學校為基礎的小組認知行為治療對兒童和青少年的網絡過度使用有效,尤其在改善成癮者的情緒狀態和行為的自我管理方麵。
2、團體心理輔導法
團體心理輔導法是心理谘詢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它是由心理谘詢者指導,借助團體的力量和各種個體心理谘詢理論與技術,就團體成員麵對的心理問題與他們共同商討,提供行為訓練的機會,為團體成員提供心理幫助與指導,使每一位團體成員學會自助,以此解決團體成員共同的發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礙,最終實現改善行為和發展人格的目的。這種方法於20世紀90年代被介紹到我國,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陷入網絡中而不能自拔,一些學者如樊富瑉、楊彥平、樂國林等將這種方法推廣到防治青少年的網絡過度使用上來,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網絡過度使用的團體心理輔導有一套係統的谘詢程序,它包括:團體谘詢目標、求詢者網絡心理障礙的預處理、確定團體的規模與結構、確認團體心理谘詢的谘詢間隔時間和谘詢方式、製定計劃和確定團體活動內容、團體心理谘詢過程或會麵等。對網絡過度使用者進行團體心理輔導的目的在於協助網絡過度使用者從失序的上網行為與失序的生活中回歸次序與平衡。輔導的目標不是戒除上網,而是合理的上網,可以有控製地上網,以安排上網與非上網的時間,可以將網絡世界與真實世界加以統合並達到協調與平衡。
3、其他心理治療方法
楊放如等(2005)對52例IAD青少年以焦點解決短期療法為主並與家庭治療結合的心理社會綜合幹預進行治療,療程為3月,治療顯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61.54%(32例)和86.54%(45例),其治療後的IAD診斷問卷(IAD-DQ)評分、上網時間較治療前均明顯下降,
情緒和心理功能明顯改善。梁寧建等(2004)研究證明,運用評價性條件反射技術(EC)訓練,促使網癮者形成新的互聯網信息—評價連接,這種新的連接具有較強的可接近性和易變性,使他們更容易從新的角度來提取互聯網的相關信息,從而有可能改變成癮性的網絡心理和網絡行為。
二、藥物治療
就目前醫學界關於藥物防治網絡過度使用的實踐情況看,用於治療網絡過度使用的藥物主要為抗抑鬱藥(antidepressants)和情緒穩定藥(moodstabilizers)這兩大類(楊昕,2006)。藥物療法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戒除網癮的目的,根據目前醫學界的研究認為:人體內存在一個“獎賞係統”,這個係統的物質基礎主要是多巴胺、乙酰膽堿等多種神經遞質,它可以起到調控人情緒的作用,使人在短時間內高度興奮。毒品,如海洛因,通過外源性的物質提高體內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含量,使人產生快感;而網絡、賭博等行為依賴者是通過內源性物質導致機體內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含量增加。采用抗抑鬱類藥和穩定心情類藥則是通過抑製多巴胺等神經遞質的產生,減少人的興奮度,從而起到戒除網癮的目的。
就臨床效果看,如果使用得當,能夠取得比較理想的效果。如在精神醫師Shapira的研究中,14名使用抗抑鬱藥單一療法的上網成癮患者中有5人(35.7%)報告明顯或非常明顯地減少了上網行為;而在24名使用單一或多種心境穩定劑的成癮者中,有14人(58.3%)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國內,比較成功的實踐如寧波戒毒研究中心和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絡依賴治療中心根據各自製定的藥物治療方案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寧波戒毒研究中心主要是根據40年莨菪藥應用的豐富經驗,通過仔細分析網癮患者的病因、臨床表現,提出了藥物幹預加心理輔導的治療理念。其總的原則是:先破後立。所謂“破”,就是先使用藥物幹預,用一定量的東莨菪堿,每天注射1次,或隔日注射1次,總共用3~5次。目的是抑製大腦皮層的過度興奮,使其在睡眠、休息過程中恢複機體平衡係統,打斷患者的強迫上網行為;之後就是“立”,主要應用心理疏導、中醫耳針、中藥理療、外出參觀旅遊等手段。根據各位患者自身的具體情況,總療程為10~15天。在首批接受治療的6例患者中,根據出院時的檢測情況和出院後2周的隨訪情況分析,他們中大部分基本戒除了網癮,極個別雖然一時無法完全斷除上網的嗜好,但能夠遵守醫囑控製上網時間,效果較理想。而北京軍區總醫院網絡依賴治療中心則采取了藥物治療加心理治療的方法。該中心主任陶然對網癮的主張有兩點:一是網絡過度使用是一種病,二是網絡過度使用必須用藥物治療。他們把網癮患者分為網迷、中度的網絡過度使用症和重度的網絡過度使用綜合征三類。對於重度的網絡過度使用患者,單靠心理治療是不夠的,必須采取藥物治療為主、心理治療為輔的方法。其中藥物治療是中西醫結合,中藥為枸杞子、酸棗等配方,而西藥則主要為調節大腦分泌的精神類藥。進入中心後,醫生會根據對患者的測評和主觀評價,決定治療手段和日治療次數,然後輔之以物理治療(多功能心理平衡儀)和心理治療。從目前已治愈的20個病例看,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三、網絡過度使用的住院治療
對與已出現心理障礙、精神症狀及人格改變等網絡過度使用患者必要時需要住院治療。住院治療是以個體化、綜合性為特點的多學科合作的治療模式,是個體化、分階段、全方位的治療。個體化治療主要是根據每個患者所處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受教育程度、成長背景、家庭環境,製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分階段主要是根據患者住院期間分別處於適應期、恢複期、鞏固期的不同階段逐步進行心理及藥物的治療。全方位治療是指包括心理、藥物及物理治療在內,與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緊密結合,使患者重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