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首頁 > 疾病大全 > 精神 > 鬱證

鬱證簡介

相關問答

  鬱證:是由於情誌不舒,氣機鬱滯所致,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阻等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類病症。
  鬱字有積、滯、蘊結等含義。以此命名為“鬱證”者,其臨床表現極為複雜,廣而言之,泛指由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引起的髒腑機能不和,從而導致多種病理產物的滯塞和鬱結之證。a本篇著重闡述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氣機鬱滯為基本病變的一類鬱證。

【詳情】

01鬱證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鬱證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主要與情誌內傷和髒氣素弱有關。情誌不遂,肝失疏泄,氣機不暢,肝氣鬱結,而成氣鬱;氣鬱日久化火,則肝火上炎,而成火鬱;思慮過度,精神緊張,或肝鬱橫犯脾土,使脾失健運,水濕停聚,而成痰鬱;情誌過極,損傷心神,心神失守,而成精神惑亂;病變日久,損及肝腎心脾,使心脾兩虛,或肝腎不足,心失所養;總之,當肝失疏泄,脾失健運,髒腑陰陽氣血失調,而使心神失養或被擾,氣機運行失暢,均可出現鬱證。

02鬱證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鬱證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心煩易怒,精神不振,虛煩不寐,神疲乏力等。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危害患者健康,因此一旦發生病症一定要及時治療。

03鬱證有哪些典型症狀

  1、以憂鬱不暢,情緒不寧,胸脅脹滿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臠,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狀。

  2、患者大多數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憤懣等情誌內傷的病史。並且鬱證病情的反複常與情誌因素密切相關。

  3、多發於青中年女性。無其它病證的症狀及體征。

04鬱證應該如何預防

  鬱證為情誌致病,注意精神調攝,保持樂觀情緒,有助於防止發病,促進恢複健康生活上注意休息、勞逸結合,生活有序,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可多攝入一些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的物質,充分發揮食物間營養互補的作用

05鬱證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尿常規血常規:

  患者:大多數有憂愁,焦慮、悲哀、恐懼、憤懣等情誌內傷的病史。根據中醫的望、聞、問、切對患者進行檢查。

  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髒病變,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麵部、舌質,舌苔與髒腑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髒腑陰陽氣血有了變化,就必然反映到體表。正如《靈樞本髒篇》所說:“視其外應,以知其內髒,則知所病矣。”

  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麵。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問診:是通過詢問患者或其陪診者,以了解病情,有關疾病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習慣、飲食愛好等與疾病有關的情況,均要通過問診才能了解,故問診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切診:包括脈診和按診兩部分,是醫者運用指端之觸覺,在病者的一定部位進行觸、摸、按、壓,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06鬱證病人的飲食宜忌

  1、辨證有虛實之分:實證有肝氣鬱結、氣鬱化火、痰氣鬱結等數種。

  2、肝氣鬱結者:證見精神抑鬱,或胸悶脅痛,腹脹噯氣,不思飲食,脈弦細。治宜疏肝理氣,用四逆散。

  3、氣鬱化火上逆者:證見頭痛頭暈,胸悶脅脹,口苦口幹,苔黃舌紅,脈弦數,治宜清肝瀉火,用加味逍遙散。

  4、痰氣鬱結者:證見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氣化痰,選用半夏厚樸湯、歸脾湯等方。

  5、虛證分為久鬱傷神和陰虛火旺兩類:久鬱傷神者,證見精神恍惚,悲憂善哭,疲乏無力,治宜養心安神,用甘麥大棗湯。

  6、陰虛火旺者:證見眩暈心悸,心煩易怒,失眠,治宜滋陰清火,養血柔肝,用滋水清肝飲等方。

07西醫治療鬱證的常規方法

  辨證論治(僅供參考,詳細情況詢問醫生)
  肝氣鬱結型
  【證見】精神抑鬱,善歎息,噯氣,胸脅脹痛,腹脹納呆。苔薄白,脈弦。
  【治法】疏肝理氣解鬱。
  【方藥】
  1.主方逍遙散(陳師文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減
  處方:柴胡12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茯苓10克,白術10克,佛手9克,鬱金10克,枳殼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肝鬱化火者,可加牡丹皮10克、梔子10克、龍膽草6克。
  2.中成藥逍遙丸,每次10-15克,每日2次。
  3.單方驗方
  (1)蘇梗合劑(賴天鬆等《臨床奇效新方》)
  處方:蘇梗25克,柴胡、陳皮、青皮、枳實、薤白、升麻、旋覆花、瓜蔞各10克,厚樸、香附各15克。水煎服。
  (2)解抑清心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柴胡、製香附各10克,龍骨、牡蠣、石菖蒲各20克,廣鬱金、生地黃各15克,黃連8克,淡竹葉6克,朱砂2克。水煎服。
  氣滯痰鬱型
  【證見】咽中不適,如有異物梗塞,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但飲食自如,並隨情誌變化或輕或重,胸脅脹悶。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化痰利氣解鬱。
  【方藥】
  1.主方半夏厚樸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減
  處方:法半夏12克,厚樸lO克,蘇葉9克,茯苓12克,柴胡10克,枳殼6克,香附9克,生薑6克。水煎服。
  若痰鬱化熱者,加黃芩10克、瓜蔞皮9克、川貝母10克。
  2.單方驗方
  (1)牛豆半樸方(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半夏、茯苓、蘇葉、牛蒡子、山豆根各9克,厚樸6克,生薑3片。水煎服。
  (2)暢舒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旋覆花(包)、黨參、法半夏、炙甘草、酸棗仁、柏子仁各10克,代赭石(先煎)、大棗各30克,生薑3片。水煎服。
  憂鬱傷神型
  【證見】精神恍惚,心神不寧,悲憂善哭,時時欠伸,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
  【治法】養心安神。
  【方藥】
  1.主方甘麥大棗湯(張仲景《金匱要略》)加味
  處方:浮小麥30克,甘草10克,大棗15克,茯神12克,熟棗仁15克,合歡花12克。水煎服。
  2.中成藥安神補心丸,每次15粒,每日3次。
  3.單方驗方柔意湯(胡熙明等《中國中醫秘方大全》)
  處方:炙甘草、大棗、白芍各6克,淮小麥、牡蠣各30克,百合、生地黃、龍齒、黑芝麻各12克,麥冬、柏子仁、竹茹各9克,陳皮2.4克。水煎服。
  心脾兩虛型
  【證見】多思善慮,心悸膽怯,麵色不華,頭暈神疲,納呆。舌質淡,脈細弱。
  【治法】健脾養心,益氣養血。
  【方藥】
  1.主方歸脾湯(嚴用和《濟生方》)加減
  處方:黃芪20克,黨參18克,白術12克,茯神12克,遠誌6克,酸棗仁15克,當歸12克,龍眼肉10克,鬱金12克,大棗5枚。水煎服。
  2.中成藥
  (1)補血寧神片,每次5片,每日3次。
  (2)歸脾丸,每次10克,每日3次。
  3.單方驗方健脾養心湯(彭文傑等《中醫雜誌》1986.7)
  處方:朱茯神、黃芪、人參、遠誌、甘草、酸棗仁、當歸、龍眼肉、製附子、龍骨、白術各10克,甘草5克。水煎服。

相關問答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