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肌強直疾病病因
一、發病原因
相關研究認為本病是一種骨骼肌離子通道病,致病基因可能位於7q32編碼骨骼肌氯通道主要部分的CLCN1基因,包括23個外顯子,已發現30餘個點突變和3個基因缺失(Plassart-Schies etal,1998;Fred etal,1999),氯通道基因突變表現型包括隱性和顯性。肌強直藥物試驗發現,阻斷50%的生理性氯電流不足以產生強直性活動,可解釋隱性突變(可完全破壞蛋白功能) 雜合攜帶者盡管氯電流下降50%,但臨床不出現肌強直;
二、發病機製
有關研究表明,先天性肌強直的動物模型肌強直性山羊肌肉體外研究發現,肌強直過度興奮性(反複點火和後放電)是橫管係統氯離子電導減低所致,人類肌強直肌肉也證實氯離子電導減低、強直性肌纖維膜高興奮狀態與異常鈉通道再開放有關。顯性肌強直氯電流常見激活曲線向正性膜電位漂移,使整個氯電導下降,有時漂移程度與臨床嚴重性不一致。
個別肌纖維的肌強直現象非常明顯,推測肌纖維膜可能存在生理學改變或肌纖維傳導結構異常。應用箭毒後肌強直仍持續,肌電圖顯示收縮肌纖維張力緩慢下降,是微小電位持續存在所致。刺激單一肌纖維發現,隻有連續刺激才能得到肌強直性後放電,強直性肌纖顫電位逐漸減小。
還可能為神經肌肉接合處乙酰膽堿產生過多。病理上可見肌肉蒼白和肥大,肌肉中肌纖維及肌質增多,一般認為是橫紋肌本身的病變而無中樞及周圍神經係統的異常。肌肉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肌纖維肥大、肌漿增多、核增多伴核內移。肌纖維橫斷麵呈圓形,偶見肌纖維萎縮。病變以Ⅰ型肌纖維為主,盡管ⅡB型肌纖維缺乏肌動蛋白ATP酶,組織學改變卻較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