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HSV-1和HSV-2屬於皰疹病毒的a亞科。其體征為複製周期短,在組織培養中產生溶細胞性感染,在神經節中呈潛伏狀態。HSV-1和HSV-2均有一20麵體的核殼,核殼厚度約100nm,由162個殼粒組成,核殼包裹含病毒DNA的核心。當病毒體穿過細胞核膜時獲得富含磷脂的病毒包膜。核殼體穿過核膜出芽釋放至細胞表麵,可釋放至細胞外或直接進入鄰近細胞開始進一步的複製。完整的病毒體直徑約110~120nm。HSV DNA呈線型雙鏈,相對富含G C,分子量為96×106道爾頓。HSV-1和HSV-2的基因組有50%同源性,這與兩種血清分型的抗原交叉反應和某些生物學特性近似有關;但每型均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能被各種技術所區分。單純皰疹病毒在細胞核內複製,產生皰疹病毒複製的組織病理學特征,即所謂的細胞病變效應(cytopathic effect,CPE),包括細胞腫脹、變圓,並可見到巨細胞和融合細胞,病變迅速擴展到整個細胞層,可見Cowdry A型核內包涵體。HSV能在許多細胞中增殖,常用人胚肺、人胚腎、兔腎、地鼠腎、猴腎等。HSV的宿主範圍很廣,能感染多種動物,如小鼠、家兔、豚鼠、地鼠、棉鼠、雞及雞胚尿囊膜等。
HSV可被脂溶劑滅活;該病毒處於pH小於4或溫度≥56℃的環境超過0.5h,即可消除其傳染性。
HSV-1可能為正常人口腔寄生病毒株,可從正常人口腔分泌物中分離出。如無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免疫抑製,單純攜帶病毒不會引起致命的呼吸衰竭。很少有病人以單純皰疹病毒肺部感染為第1原因入院。
(二)發病機製
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體內過程可分為5階段:初次皮膚黏膜感染,神經節急性感染,潛伏感染,重新激活,反複感染。在易感宿主,接種有致病力的病毒到皮膚黏膜後,可發生初次感染。病毒複製使得子代病毒播散至鄰近的細胞,然後播散至感覺神經的皮膚黏膜支配區。病毒到達神經節的神經細胞核,引起潛伏感染。病毒潛伏可為終生,亦可為病毒重新激活終止,導致臨床無症狀或症狀明顯。無證據表明神經節潛伏感染後病毒可被消滅。
正常皮膚作為防禦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第1道防線。黏膜、結膜和因濕疹、燒傷、外傷或感染受損的皮膚比正常皮膚更易感。感染單純皰疹病毒的病人產生IgM、IgG和IgA抗體直接對抗病毒蛋白質。抗體的重要性尚不清楚,特異性抗體不能防止病毒重新激活或新生兒感染。然而,抗體可能在改變感染嚴重度方麵有作用。
幹擾素亦通過抑製病毒或免疫調節機製參與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控製。基因因素亦可能與皰疹病毒感染有關。細胞免疫在控製單純皰疹病毒感染方麵非常重要。先天性、獲得性或醫源性的細胞免疫缺陷病人可有較為經常、嚴重和病程較長的皰疹病毒感染。在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病人,存在母細胞化反應、抗體依賴或非抗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和自然殺傷細胞活動。細胞免疫可限製感染,但不能阻滯潛伏感染和重新激活。與巨細胞病毒不一樣,皰疹病毒在人體肺泡巨噬細胞中不能複製,這可解釋為什麼作為肺部病原皰疹病毒比巨細胞病毒少見。
除免疫抑製的因素外,許多因素可引起潛伏感染的病毒重新激活,包括生理性、病理性和精神性刺激,這些觸發因素可能通過細胞、體液或神經內分泌途徑,使潛伏病毒的基因去抑製或免疫監控機製失調,最終導致潛伏病毒重新激活,如發熱、日曬過度、月經來潮、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產後、創傷、酗酒或任何類型的嚴重疾病。HSV易重新激活的高危病人包括老年人、霍奇金病、某些白血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接受免疫抑製劑治療的器官移植或腫瘤病人。這些病人的T-淋巴細胞功能或數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或減少,所以在細胞免疫受損的病人應密切觀察HSV感染的征象。
晚近認為:單純皰疹病毒可能為一個重要的呼吸道感染病原,尤其在免疫抑製的病人。局限性單純皰疹病毒性肺炎產生於上下呼吸道病毒的直接播散,而彌漫性單純皰疹病毒性肺炎為從生殖器官或口腔病變彌散來的病毒引起(最大可能為血源性)。已發現HSV-1和HSV-2的病毒血症,二者均與彌漫性感染有關。大部分這類感染是由於內源性病毒的激活,部分為皮膚黏膜皰疹病毒感染廣泛播散所致,外源性重新感染罕見。口腔黏膜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常先於局限性肺炎發生,與單純皰疹病毒性支氣管炎或食管炎有關,但在無皮膚黏膜皰疹病毒感染的患者亦可發生單純皰疹病毒性肺炎。繼發於氣管插管或燒傷的氣管損傷易使口咽部單純皰疹病毒直接播散至下呼吸道。細胞毒藥物化療和放療也可破壞正常上呼吸道黏膜,影響黏膜細胞的再生,促使病毒播散。
病理改變:肺組織有炎性浸潤,肺實質壞死,出血,細胞腫脹變圓,彌漫性間質性肺炎,且大部分伴有皰疹病毒感染的細胞改變特征如核內嗜酸性包涵體,可有壞死性單純皰疹病毒性氣管炎或單純皰疹病毒性食道炎。單純皰疹病毒性支氣管炎,表現為黏膜紅斑、水腫、滲出和潰瘍,表麵可覆蓋有纖維膿性膜樣分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