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麻痹症疾病
1.易感人群
1~5歲小兒發病者最多,4個月以下嬰兒很少得病,近年來小兒普遍服用疫苗,機體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後,血清中最早出現特異性IgM,2周後出現IgG和IgA。保護性中和抗體,可維持終身。病後對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二次發病者罕見。
2.傳染源
人類是脊髓灰質炎唯一的傳染源,患者自潛伏期末可以從鼻咽分泌物中排毒,糞便的排毒期自發病前10日至病後4周,少數可達4月。無症狀帶病毒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
3.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而日常生活接觸是主要傳播方式,被汙染的手、食物、用品、衣物、玩具都可傳播本病。少數情況下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
4.流行特點
遍及全世界,多見於溫帶。散發式流行,夏秋季發病率最高,熱帶和亞熱帶和發病率在各季節無顯著差別。過去流行以Ⅰ型病毒為主,Ⅲ型最少。大規模服用疫苗後,Ⅰ型病毒減少,ⅡⅢ型相對增多。
5.病原知識
脊髓灰質炎病毒屬於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腸道病毒屬。大量存在於患者的脊髓和腦部,在鼻咽部、腸道粘膜與淋巴結內亦可查到,按其抗原性不同,可分為Ⅰ、Ⅱ、Ⅲ3個血清型,型間偶有交叉免疫。病毒可用人胚腎、人胚腫、猴腎及Hela細胞等培養。耐寒,低溫(-70℃)可保存活力達8年之久,在水中,糞便和牛奶中生存數月,在4℃冰箱中可保存數周,但對幹燥很敏感,故不宜用冷凍幹燥法保存。為耐熱。60℃30分鍾可使之滅活,煮沸和紫外線照射可迅速將其殺死。能耐受一般濃度的化學消毒劑,如70%酒精及5%煤酚皂液。但對高錳酸鉀、過氧化氫、漂白粉等敏感,可將其迅速滅活。
6.發病機理
病毒經口進入後起初在口咽,消化道,主要在回腸淋巴組織增殖,包括扁桃體、回腸集合淋巴結、頸部深層淋巴及腸係膜淋巴結,並在其中繁殖,如此時人體產生特異性抗體,局部感染得到控製,則形成隱性感染;少量病毒進入血流被帶到其他部位的網狀內皮係統,並在那裏廣泛繁殖。繼病毒血症發生後,病毒侵入中樞神經係統。有時病毒也可通過周圍神經纖維末梢到達中樞神經係統。在潛伏期病毒存在於咽部和糞便中。發病後咽部持續帶病毒達1~2周,大便中持續排毒達3~6周,甚至更久。病毒血症持續數日,到發病時消失,此時特異性抗體開始出現。
病毒能引起顯著病理改變的唯一部位是脊髓和大腦,主要累及脊髓的前角運動神經元和脊髓。大腦的其他部位,包括小腦和皮質運動區都受到較小程度的侵犯。病變可累及大腦、中腦、延髓、小腦及腦幹,網狀結構、前庭核、小腦蚓突和小腦核也可受損,大腦皮層運動區病變輕微。交感神經節和周圍神經節偶有病變。
病毒對神經元的損害引起強烈的炎症反應,最終引起噬神經細胞作用。癱瘓的部位和嚴重程度決定於被侵犯神經元的分布。造成嚴重神經損害的促發因素包括年齡的增加,近期扁桃腺摘除術,接種,其中以接種白百破疫苗最常見,妊娠和正值中樞神經係統侵襲期的身體過度虛弱。其他病變可有局灶性心肌炎、間質性肺炎、肝及其他髒器充血和混濁腫脹,淋巴結增生腫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