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病因
病因和發病機製尚未完全明確,已知腸道黏膜免疫係統異常反應所導致的炎症反應在IBD發病中起重要作用,認為這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環境、遺傳、感染和免疫因素。
1.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近幾十年來,IBD(UC和CD)的發病率持續增高,這一現象首先出現在社會經濟高度發達的北美、北歐,繼而是西歐、南歐,最近才是日本、南美。這一現象反映了環境因素微妙但卻重要的變化,如飲食、吸煙或暴露於其他尚不明確的因素。
2.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IBD發病的另一個重要現象是IBD患者一級親屬發病率顯著高於普通人群,而患者的配偶發病率不增加。瑞典一項大規模的研究發現,CD發病率單卵雙胞顯著高於雙卵雙胞。已有大量關於IBD相關基因的報道。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HLA等位基因以及細胞因子基因多態性上,但報道的結果不一,主要可能與不同種族、人群遺傳背景有關。近年對基因組進行定位克隆,在IBD家族的大樣本研究發現,IBD的易感點位於第3、7、12、16號染色體上,有關研究尚在深入進行中。認為,IBD不僅是多基因病,而且也是遺傳異質性疾病(不同人由不同基因引起),患者在一定的環境因素作用下由於遺傳易感而發病。
3.微生物
感染因素微生物在IBD發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視,但至今尚未找到某一特異微生物病原與IBD有恒定關係。有研究認為副結核分枝杆菌及麻疹病毒與CD有關,但證據尚缺乏說服力。近年關於微生物致病性的另一種觀點正日益受到重視,這一觀點認為IBD(特別是CD)是針對自身正常腸道菌叢的異常免疫反應引起的。有兩方麵的證據支持這一觀點。一方麵來自IBD的動物模型,用轉基因或敲除基因方法造成免疫缺陷的IBD動物模型,在腸道無菌環境下不會發生腸道炎症,但如重新恢複腸道正常菌叢狀態,則出現腸道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