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腦梗死症狀診斷
一、症狀
1.本病常見於中老年人,
男性較多,多患高血壓病。通常在白天活動中急性發病,孤立性神經功能缺損常使臨床表現明顯,也可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漸進發病,約20%的病例表現TIA樣起病。
2.臨床表現多樣,
有20種以上臨床綜合征,臨床特點是症狀較輕、體征單一、預後較好;無頭痛、顱內壓增高和意識障礙等。識別腔隙性卒中綜合征很重要,因其可完全或近於完全恢複。
臨床主要有4種經典的腔隙綜合征:
(1)純運動性輕偏癱(pure motor hemiparesis,PMH):
常見,通常為對側內囊後肢或腦橋病變。表現麵部及上下肢大體相同程度輕偏癱,不伴感覺、視覺及皮質功能缺失如失語,腦幹病變不出現眩暈、耳鳴、眼震、複視及小腦性共濟失調等,多在2周內開始恢複。PMH亦可由頸內動脈或大腦中動脈閉塞、硬膜下血腫或腦內占位性病變引起。
PMH有7種少見變異型:
①合並運動性失語:豆紋動脈閉塞所致,為內囊膝部、後肢及鄰近放射冠白質病灶,不經CT證實,臨床易誤診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
②PMH不伴麵癱:椎動脈或深穿支閉塞導致一側延髓錐體微梗死,病初可有輕度眩暈、舌麻、舌肌無力等指示定位。
③合並水平凝視麻痹:病理證實為腦橋下部旁中線動脈閉塞,累及腦橋旁正中網狀結構導致短暫一個半綜合征。
④合並動眼神經交叉癱:大腦腳中部病灶累及動眼神經傳出纖維。
⑤合並展神經交叉癱:腦橋下部旁中線區病灶累及展神經傳出纖維。
⑥伴精神錯亂急性發作,注意力、記憶力障礙,病理證實為內囊前肢及後肢前部病灶,破壞丘腦至額葉聯係纖維。
⑦閉鎖綜合征:四肢癱、不能講話,眼球垂直運動保留,是雙側內囊或腦橋病變使皮質脊髓束受損導致雙側PMH。
(2)純感覺性卒中(pure sensory stroke,PSS):
較常見,特點是偏身感覺缺失,可伴感覺異常,如麻木、燒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等;是對側丘腦腹後核、內囊後肢、放射冠後部及延髓背外側病灶所致。大腦後動脈閉塞以及丘腦或中腦小量出血可出現類似表現。
(3)共濟失調性輕偏癱(ataxic-hemiparesis,AH):
病變對側PMH伴小腦性共濟失調,偏癱以下肢重(足踝部明顯),上肢輕,麵部最輕;指鼻試驗、跟膝脛試驗陽性。通常由對側腦橋基底部上1/3與下2/3交界處、內囊後肢及偏上處(影響顳、枕橋束及錐體束)和放射冠及半卵圓中心(影響皮質腦橋束和部分錐體束)病變所致。
(4)構音障礙-手笨拙綜合征(dysarthric-clumsy hand syndrome,DCHS):
起病突然,症狀迅速達高峰,表現構音障礙、吞咽困難、病變對側中樞性麵舌癱、麵癱側手無力和精細動作笨拙,書寫易發現,指鼻試驗不準,輕度平衡障礙。病變在腦橋基底部上1/3與下2/3交界處,為基底動脈旁中線支閉塞;亦見於內囊膝部病變,可視為AH變異型。
(5)其他綜合征:
例如感覺運動性卒中(sensorimotor stroke,SMS),以偏身感覺障礙起病,再出現輕偏癱,病灶在丘腦腹後核及鄰近內囊後肢,是丘腦膝狀體動脈分支或脈絡膜後動脈丘腦支閉塞。腔隙狀態(lacunar state)是多發性腔隙性梗死出現嚴重精神障礙、癡呆、假性延髓性麻痹、雙側錐體束征、類帕金森綜合征和尿便失禁等。
3.根據腔隙性腦梗死有無神經係統體征可以概括成3類
(1)有局灶神經係統定位體征:能夠明確分類的腔隙性腦梗死,其出現率約占腔隙性腦梗死的75%。
(2)有神經係統的症狀,但無局灶體征,不能分型分類的腔隙性腦梗死,約占腔隙性腦梗死的9%。
(3)無神經係統症狀和體征:約占腔隙性腦梗死的16%。
二、診斷
以下幾點可作為診斷腔隙性腦梗死的參考:
1.中年以後發病,有高血壓或TIA病史,慢性、亞急性或急性起病,症狀輕。
2.臨床症狀 符合上述腔隙征的一種臨床表現,多無意識障礙。
3.腦CT掃描及MRI檢查 證實與臨床相一致的腔隙病灶,符合腔隙性腦梗死的影像學特點。
4.預後良好,短期內有完全恢複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