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一般治療
小兒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結核西醫治療
一、抗結核化學藥物治療
活動性肺結核是化療的適應證。對硬結已久的病灶則不需化療。至於部分硬結、痰菌陰性者,可觀察一階段,若X線病人無活動表現、痰菌仍陰性、又無明顯結核病毒性症狀,亦不必化療。
1、早期:聯用、適量、規律和全程用藥活動性病灶處於滲出階段,或有幹酪樣壞死,甚至形成空洞,病灶內結核菌A群菌為主,生長代謝旺盛,抗結核藥物常可發揮最大的殺菌或抑菌作用。病灶局部血運豐富、藥物濃度亦當,有助於促使炎症成分吸收、空洞縮小或閉合、痰菌轉陰。故對活動性病灶早期合理化療,效果滿意。
2、藥物與結核菌血液中(包括巨噬細胞內)藥物濃度在常規劑量下,達到試管內最低抑菌濃度(MIC)的10倍以上時才能起殺菌作用,否則僅有抑菌作用。常規用量的異煙肼及利福平在細胞內外運能達到該水平,稱全殺菌劑
3、“標準”化療與短程化療過程常規采用12-18個月療法,稱“標準”化療,但因療效過長,許多患者不能完成,療效受到限製。自利福平問世後,與其他藥物聯用,發現6-9個月療法(短程化療)與標準化療效 異煙肼果相同,故廣泛采用短程化療,但該方案中要求必須包括兩種殺菌藥物,異煙肼及利福平,具有高強殺菌(對A菌群)及滅菌(對B、C菌群)效果。
4、間歇用藥、兩階段用藥實驗表明,結核菌與藥物接觸數小時後,常延緩數天生長。使用每周3次用藥的間歇療法時,仍聯合用藥,每次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劑量可適當加大;但鏈黴素、對氨基水楊酸鈉、乙硫異煙胺等不良反應較多,每次用藥劑量不宜增加。
異煙肼(H)殺菌力強、可以口服、不良反應少、價廉等優點。其作用主要是抑製結核菌脫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並阻礙細菌細胞扇的合成。口服後,吸收快,滲入組織,通過血腦屏障,殺滅細胞內外的代謝活躍或靜止的結核菌。胸水、幹酪樣病灶及腦脊液中的藥物濃度亦相當高。常用劑量為成人每日300mg(或每日4-8mg/kg),一次口服;小兒每日5-10mg/kg(每日不超過300mg)。
利福平(R)為利福黴素的半合成衍生物,是廣譜抗生素。其殺滅結核菌的機製在於抑製菌體的RNA合成。利福平對細胞內、外代謝旺盛及偶爾繁殖的結核菌(A、B、C菌群)均有作用,常與異煙肼聯合應用。成人每日1次,空腹口服450-600mg。本藥不良反應輕微,處消化道不適、流感症候群外,偶爾有關短暫性肝功能損害。長效利福黴素類衍生物如利福噴丁在人體內半衰期長,每周口服一次,療效與每日服用利福平相仿。
螺旋呱啶利福複黴素(利福布丁)對某些已對其他抗結核藥物失效的菌株(如鳥複合分枝杆菌)的作用較利福平強。
鏈黴素(S)為了廣譜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對結核菌有殺菌作用,能幹擾結核菌的酶活性,阻礙蛋白合成。對細胞內的結核菌作用較小。劑量:成人每日肌肉注射1g(50歲以上或腎功能減退者可用0.5-0.75g),間歇療法為每周2次,每次肌肉注射1g。妊娠婦女慎用。
吡嗪酰胺(Z)能殺滅吞噬細胞內,酸性環境中的結核菌。劑量:每日1.5g,分3次口服。偶見高尿酸血症、關節痛、胃腸不適及肝損害等不良反應。 5、乙胺丁醇(E)對結核菌有抑菌作用,與其他抗結合藥物聯用時,可延緩細菌對其他藥物產生耐藥性。劑量:25mg/kg,每日1次口服,8周後改為15mg/kg,不良反應甚少為其優點,偶有胃腸不適。劑量過大時可引起球後視神經炎、視力減退、視野縮小、中心盲點等,一旦停藥多能恢複。
對氨基水楊酸鈉(P)為抑菌藥,與鏈黴素、異煙肼或其他抗結核藥聯用,可延緩對其他藥物發生耐藥性。其抗菌作用可能在結核菌葉酸的合成過程中與對氨苯甲酸(PABA)競爭,影響結核菌的代謝。劑量:成人每日8-12g,每2-3次口服。不良反應有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瀉等。本藥飯後服用可減輕胃腸道反應,亦可每日12g加於5%-10%葡萄糖液500ml中避光靜脈滴注,1個月後仍改為口服。
複治病例,一般可用以下方案:
(1)2S(E)HRZ/2HR,督促化療,保證規律用藥。6個月療程結束時,若痰菌仍未轉陰,鞏固期可延長2個月。如延長治療仍痰菌持續陽性,可采用下列複治方案。
(2)初治規則治療失敗的患者,可用2S3H3Z3E3/6H3R3E3。
(3)慢性排菌者 乙胺丁醇
手術治療
外科手術已較少應用於肺結核治療。對大於3cm的結核球與肺癌難以鑒別時,複治的單側纖維厚壁空洞、長期內科治療未能使痰菌陰轉者,或單側的毀損肺伴支氣管擴張、已喪失功能並有反複咯血或繼發感染者,可做肺葉或全肺切除。
結核性膿胸和(或)支氣管胸膜瘺經內科治療無效且伴同側活動性肺結核時,宜作肺葉-胸膜切除術。
手術治療禁忌證有:支氣管粘膜活動性結核病變,而又不在切除範圍之內者;全身情況差或有明顯心、肺、肝、腎功能不全者。
二、預後
肺結核的臨床治愈與痊愈有不同的含義。肺結核病變經治療或輕微病變未經治療運可愈合。其愈合方式因病變性質、範圍、類型、治療合理與否及機體免疫功能等差異而有不同。
肺結核的臨床治愈是指上述各種形式的愈合而使病灶穩定,並停止排菌、結核毒性症狀完全消失,但病灶內人可能有結合菌存活,尤其是纖維幹酪灶及支氣管阻塞形成的空洞閉合,常有靜止狀態的結合菌潛伏生存,一旦機體抵抗力下降,結核菌有再次活躍的可能,並繁殖而造成複燃與播散,此種情況並非真正的痊愈,故僅能稱為臨床治愈。
肺結核痊愈是指病灶徹底消除,包括完全吸收或手術切除,或在上述種種形式的愈合後確證病灶內已無結核菌存活,亦即病理學上的真正的治愈,才能稱結核病痊愈。
本病如能早期診斷,積極給予合理、有效、持久的聯合治療,預後良好,可望治愈。如診斷治療過晚合並肺外結核,則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