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巴腸病一般治療
一、阿米巴腸病西醫治療
(一)一般治療:
急性期必須臥床休息,必要時給予輸液。根據病情給予流質或半流質飲食。慢性患者應加強營養,以增強體質。
(二)病原治療:
1、甲硝咪唑或稱滅滴靈(metronidazole):
對阿米巴滋養體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且較安全,適用於腸內腸外各型的阿米巴病,為目前抗阿米巴病的首選藥物。劑量為400~800mg,口服,1日3次連服5~10日;兒童為每日每公斤體重50mg,分3次服,連續7日。服藥期偶有惡心、腹痛、頭昏、心慌,不需特殊處理。妊娠3個月以內及哺乳婦忌用。療效達100%。
2、甲硝磺酰咪唑(tinidazole):
是硝基咪唑類化合物的衍生物。劑量為1日2g;兒童為每日每公斤體重50mg,清晨1次服,連服3~5日。偶有納差、腹部不適、便秘、腹瀉、惡心、瘙癢等。療效與滅滴相似或更佳。
3、吐根堿:
對組織內滋養體有有高的殺滅作用,但對腸腔內阿米巴無效。本藥控製急性症狀極有效,但根治率低,需要與鹵化喹啉類藥物等合量用藥。劑量按每日每公斤1mg計,成人每日不超過60mg,一般每次30mg,1日2次,深部皮下或肌肉注射,連用6日。
本藥毒性較大,治療過程中應臥床休息,每次注射前應測血壓及脈搏,注意心律及血壓下降。毒性反應有嘔吐,腹瀉、腹絞痛、無力、肌痛、心動過速、低血壓、心前壓痛、心電圖異常,偶有心律失常。幼兒、孕婦,有心血管及腎髒病者禁用。如需重複治療,至少隔6周。
4、鹵化喹啉類:
主要作用於腸腔內而不是組織內阿米巴滋養體。對輕型、排包囊者有效,對重型或慢性患者常與吐根堿或滅滴靈聯合應用。碘仿溶液100~150ml作保留灌腸。主要副作用為腹瀉,偶有惡心、嘔吐和腹部不適。對碘過敏和有甲狀腺病者忌用。
5、其他:
安特酰胺,口服,0.5g,1日3次,連續10日;巴龍黴素,每日每公斤體重15~20mg,分次口服,5~7日;安痢平,口服,0.1g,1日3次,連服10日。以上3藥都作用於腸腔內阿米巴。
以上各種藥物除滅滴靈外,往往需要2種或2種以上藥物的聯合應用,方能獲得較好效果。
(三)並發症的治療:
在積極有效的滅滴靈工吐根堿治療下,一切腸道並發症可得到緩解。暴發型患者有細菌混合感染,應加用抗生素。大量腸出血可輸血。腸穿孔、腹膜炎等必須手術治療者,應在滅滴靈和抗生素治療下進行。
腸阿米巴病若及時治療預後良好。如並發腸出血、腸穿孔和彌漫性腹膜炎以及有肝、肺、腦部轉移性膿腫者,則預後較差。治療後糞檢原蟲應持續半年左右,以便及早發現可能的複發。
阿米巴腸病辨證論治
二、阿米巴腸病中醫治療
在治療上以導滯、行氣、和血為原則。初期屬濕熱證,所謂“利無止法,以通為止”。後期屬虛證或虛中挾實證,以攻補兼施,或溫補收澀為主,不可過於苦寒,損傷脾胃。若病情危重者,屬內閉外脫者,急宜回陽救脫,積極搶救。
(一)、辨證治療:
(1)濕熱痢:
治法:清熱、化濕、解毒,佐以調氣、行血、導滯。
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葛根15g,甘草3g,黃芩9g,黃連9g,水煎服。白頭翁湯加減:白頭翁15g,黃柏12g,黃連6g,秦皮12g,水煎服、腹痛嚴重者加木香、青皮、白芍等;便中鮮血多者加地榆炭、槐花炭、當歸炭。有表證的加香薷、淡豆豉、夾積滯的加枳殼、檳榔、厚樸。
(2)疫毒痢:
治法:清熱、涼血、解毒。
方藥:白頭翁湯:(白頭翁、秦皮、黃連、黃柏)加銀花。地榆、赤芍、丹皮、枳殼、木香等。若症見高熱,神昏譫語,甚至痙厥,舌質紅絳。苔黃燥,脈細數、為熱毒深入心營,用神犀丹:犀角、石菖蒲、黃芩,鮮生地、銀花、金汁、連翹、板藍根、香豉、玄參、花粉、紫草。或紫雪丹:黃金、寒水石、石膏、滑石,磁石、升麻、人參、甘草、犀角、羚羊角、沉香、木瓜、丁香、樸硝、辰砂、麝香。以清熱解毒,宣竅鎮痙。若症見汗出肢冷,脈細喘促,昏迷,為內閉外脫之象,應用參附湯或獨參湯回陽救逆。
(3)寒濕痢:
治法:溫中、化濕、調氣。
方藥:①附桂理中湯:黨參12g,幹薑9g,白術12g,炙甘草6g。水煎服。加當歸、木香、白芍。②艾葉3g,幹薑3g,萊菔子4.5g,水煎服,每日3劑。
(4)虛寒痢(遷延痢):
治法:補中益氣,清腸固澀。
方藥:補中益氣湯:黃芪15g,甘草6g,黨參12g,當歸10g,桔皮6g,升麻3g,柴胡3g,白術9g;水煎服。合桃花湯:赤石脂24g,幹薑6g,粳米30g。水煎服。若見有急性痢疾症狀,為濕熱未清,去赤石脂、幹薑等收澀藥,加清熱化濕解毒藥。若久痢不愈,耗傷陰血,下痢赤白粘凍,體虛乏力、伴有腹痛、微熱、舌紅少津,脈細數,為陰虛痢,用黃連阿膠湯合駐車丸(黃連、阿膠、黃芩、雞子黃、芍藥、當歸、幹薑)進行加減。
(5)休息痢:
治法:溫中和血,苦辛通降。
方藥:香砂六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陳皮、木香、砂仁。或連理湯:人參、白術、幹薑、炙草、黃連、茯苓加減。若症見遇寒即發,下痢白凍,無力少食,舌淡苔白,脈沉。為脾陽虛極,腸中寒積不化,用溫脾湯:人參、桂心、幹薑、附子、大黃加減。
(6)噤口痢:
治法:清化濕熱,和胃降濁。
方藥:用開噤散:人參、黃連、石菖蒲、丹參、石蓮子、茯苓、陳皮、冬瓜子、陳米、荷葉蒂。合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加減。如湯劑不受者,先用玉樞丹:山慈姑、續隨子、大戟、麝香、腰黃、朱砂、五倍子。少量衝服。若症見舌質紅絳而幹,脈細脈,為胃陰已大傷加石斛、麥冬、沙參、生地等養胃滋陰。
(二)、中藥驗方治療
(1)白頭翁湯合葛根芩連湯加減:
白頭翁30g、黃芩15g、黃連9g,鴉膽子、厚樸、藿香各9g。惡寒高熱者加葛根12g,雙花15g;下痢赤多者加生地榆15g;惡心嘔吐者加半夏9g;腹痛者加白芍10g;傷津者應適當的補液。
(2)方藥:
當歸50g、防風炭50g、白頭翁15g、北秦皮15g、炒黃柏15g、生地黃25g、炮薑炭5g、赤芍15g、水煎服。
(3)方藥:
太子參10g、炒白術10g、升麻3g,炮薑3g,白芍10g、煨木香5g、焦楂炭10g、烏梅炭5g、炙甘草3g、廣陳皮5g、石榴皮1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