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交流中存在語言差異,飲食差異等,那是因為不同的文化催生出了不同的地域性生活習慣,但在我國一個個癌症村的出現讓我們不由得想,癌症的發病也存在著地域的差異?
很多癌症的發生都呈現出了地域性差異:
1、甘肅、青海、上海、江蘇等地胃癌高發;
2、食管癌高死亡率主要在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區;
3、肝癌高發區集中在東南沿海和東北吉林等地;
4、肺癌高發區主要在東北煤礦區和雲南個舊錫礦區。
癌症的地域性差異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假如離開了某種癌症的高發地區,患癌的可能性就會下降嗎?
地理位置本身不能成為癌症發病的解釋,地域背後隱藏的生活環境差異,才是導致癌症發病差異的真正原因。這裏所說的環境,並不僅僅是山河一類的地理環境,而是人體所能接觸到的一切外界因素。飲食、生活習慣、工作場所、環境汙染物等等因素,都可能是某一地區某種癌症更多發生的原因。
生活習慣
居住在同一個地區的人們常會有相似的飲食偏好和生活方式,而這些因素就可能會影響某些癌症的發病風險。
2000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日本人的結腸癌發病率遠低於美國人,但是在美國出生的日本裔人群中,結腸癌的發病率卻又顯著高於日本國內的同胞(男性高出兩倍,而女性則高了40%)。科學家繼續深入研究,發現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很可能是飲食結構的改變,具體來說就是脂肪攝入量增加而膳食纖維攝入量減少。這一增一減就增加了結腸癌的患病風險。
工作場所
一些特定的工作環境可能會影響癌症發病的風險。例如早在18世紀就有研究發現,掃煙囪工人在工作中接觸的煤灰、煙塵會大幅增加他們患陰囊癌的風險。在沒有充分防護的情況下,采礦工人接觸的粉塵、化工企業職工接觸的有害化學物質等等都有可能成為導致癌症風險增加的因素。如果某一地區有很多人集中從事這樣的行業,那麼癌症的發病率也會因此表現出地域差異。
大概1/3因職業導致的癌症,起因是石棉纖維。石棉纖維是天然的纖維狀的矽酸鹽類礦物質的總稱,由於它有絕熱、耐磨、隔音、耐酸、耐腐蝕、耐高溫等很多優良的特性,被廣泛地應用於建築、汽車、家庭用品等。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有1億2千5百萬人口在工作場所會接觸到石棉,有超過每年10萬人死於石棉引起的肺癌與間皮瘤。中國科學家曾經選取1960年1月1日至1980年12月31日之間從事家庭內溫石棉手工紡織作業一年以上的女工為調查對象,結果發現在5681名接觸溫石棉紡織女工中,有144名死於癌症,其中有74名女工死於肺癌,肺癌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4.17倍。
環境汙染
環境因素也可以部分解釋癌症風險的區域性差異。
2013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大氣汙染列為1類致癌物,在證據的充足度上和吸煙等同(注意是證據強度而非危害程度等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2010年肺癌患者裏有22.3萬例是大氣汙染引起的。全球空氣汙染引起的死亡事件,6%與肺癌相關。2013年,世衛組織的癌症專業研究機構“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得出結論,室外空氣汙染可導致癌症,空氣汙染中的微粒物質與癌症、特別是肺癌發病率升高有關。
化工企業如果沒有完善的處理措施,其排放的有害物質也會影響周圍居民的健康,一些所謂“癌症村”的出現也與此有關。
從這些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大而化之談論癌症的地域差異並沒有意義,重要的是以地域差異的數據作為線索,進一步深入調查並發現背後隱藏的風險因素,這也是調查不同地區發病率差異的意義所在。
幸運的是,癌症地域差異背後的風險因素往往是可控的,而且其中相當一部分致癌風險隻要改善個人生活方式就能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