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疳積的簡述是啥?疳積是小孩階段,尤其是1~5歲少年兒童的一種常見疾病證。就是指因為飼養不善,或由多種多樣病症的影響,使腸胃損傷而造成 全身孱弱、削瘦麵黃、發枯等慢性疾病證。疳證與麻疹、驚風、天花並稱之為兒科四大證。
但古時候常說之“疳積”已與當代之“疳積”擁有顯著的差別,在古代,因為生活水平的限定,大家經常飽餓不勻,對小孩喂哺不夠,使腸胃內虧為之疳積,多由營養不良而造成,也就是等同於西醫方麵所說的“營養不良”。而如今伴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升,且近期獨生子增加,父母們又欠缺喂養知識,盲目跟風地提升營養成分,反倒加劇了脾運的負載,損害了腸胃之氣,滯積中焦,使胃口降低,營養成分欠缺,故如今的疳積多由營養成分失調導致。
小兒疳積的原因有什麼?
為何小孩階段易得疳積呢?它是因為嬰兒階段五髒六腑柔嫩,機體的內分泌係統未熟健全,而成長發育快速,對水穀精準的需要量大。因而,造成了生理學上的“脾常不夠”。而許多 父母害怕小孩食不果腹,如同填鴨一樣喂哺飲食搭配尚不可以自節的嬰兒。俗話說得好:“乳貴有時候,食貴有節”決不是吃的越大就能長的就越好。孰不知,哺食太早,甘肥、涼性食物吃得過多,會損害腸胃之氣,虛損血氣體液,便會出現消化吸收神經功能紊亂,造成病理學上的性子虧虛而產生疳積之證。
小兒疳積非常容易與哪些症狀搞混?
1.疳症
(1)疳氣:型體略見削瘦,而色稍臘黃,食欲不佳,或食多便多,大便幹燥稀不調,沒精打采,好鬧脾氣。舌苔膩,脈細滑。常見於該病之前期。
(2)疳積:型體削瘦顯著,脘腹脹大,甚則青筋暴起曝露,臉色臘黃,頭發稀少易落,心煩。或見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佳。或善食易饑、排便下蟲。或嗜食生米、土壤等異物。舌色偏淺,苔淺黃而膩,脈濡細而滑。常見於該病之中後期。
(3)幹疳:極其削瘦,皮包骨,呈老年人貌,皮膚變枯有皺褶,精神不振,哭鬧乏力,無淚。或由此可見身體水腫。或見紫癜、鼻衄、齒衄等。舌淡或光紅少津,脈弱。常見於該病之末期。
2.食滯
(1)乳食裏麵積有:麵黃少華,心煩多啼,夜臥不安,食欲不佳,腹部撐脹,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小便短黃或如米泔,伴隨低燒。舌紅,苔膩,脈滑數,指紋識別紫滯。
(2)脾虛夾積:臉色臘黃,型體較瘦,困乏乏力,夜寐躁動不安,食欲乳食,腹滿喜伏臥,大便粘稠糊。唇舌淺紅,苔白膩,脈細而滑,指紋識別淡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