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抽水馬桶內攜帶細菌並且隨氣旋和水的衝力能夠將病菌擴散至更遠更久的說法,這樣的說法到底正不正確呢?馬桶蓋到底是蓋好還是不蓋好呢?馬桶蓋到底該不該蓋上?
據說當我們按下抽水馬桶按鈕時,馬桶內的瞬間氣旋最高可以將病菌帶到6米高空中,並懸浮長達幾個小時。而我們的牙刷、毛巾可能與馬桶共處一室,人類健康自然很容易受到細菌侵襲。
紐約大學菲利普博士指出,如果衝水時馬桶蓋打開,馬桶內的瞬間氣旋最高可以將病菌或微生物帶到6米高的空中,並懸浮在空氣中長達幾小時,進而落在牆壁和牙刷、漱口杯、毛巾上。現在大部分家庭中,如廁、洗漱、淋浴都在衛生間裏進行,牙刷、漱口杯、毛巾等與馬桶共處一室,自然很容易受到細菌汙染。因此,應養成衝水時蓋上馬桶蓋的習慣。
從兩篇2012年發布的醫學綜述裏引用的眾多篇論文來看,抽水產生的氣旋與微生物的傳播確實有著一定的關聯,衝水時蓋上馬桶蓋這個習慣也值得提倡。不過,這些研究在社交平台上傳播時,研究中很多關鍵的信息——哪些微生物可能通過這個途徑進行傳播?這些微生物傳播的範圍究竟有多大?傳播擴散後的微生物對人體有多少潛在的危害?這些都被忽略了,隻壓縮成一個簡單結論,而且增加了“馬桶內的瞬間氣旋最高可以將病菌或微生物帶到6米高的空中,並懸浮在空氣中長達幾小時”。這些研究沒有提及細節。
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扶搖直上”
隻有那些有“天賦異稟”的微生物才能借馬桶氣旋的東風展示其“威力”。200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馬桶中培養的沙門氏菌能夠聚集成一種叫“生物膜”的結構,牢牢地植根於下水道中。由於有這麼一個細菌的“儲備”,在實驗結束的12天後,人們依舊能在馬桶中發現它們的身影。這也增大了它們借抽水氣旋傳播的可能。而另一些微生物無力往深處發展,就將目光投向了相反的方向。早在1980年,科學家就發現那些細胞內含有較多脂質的細菌更容易富集在水體的表麵。倘若有氣旋能將水中的微生物帶起,它們將是微生物中的“急先鋒”。
不過,這些微生物本身的特性並不足以讓它們從馬桶中傳播到空氣裏,氣旋威力的大小也決定了傳播範圍的大校有意思的是,至今為止人們對這種氣旋的物理特性還是一知半解,唯一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這種氣旋會隨著馬桶類型的不同而發生改變。
馬桶細菌感染能力有限
由於實驗中采取的微生物不同,傳播範圍也各有不同(實驗馬桶多為虹吸式)。大腸杆菌會在衝水後的兩個小時內集中分布在以馬桶為中心直徑約1米的範圍內,沙門氏菌能在30分鍾內擴散到同樣的範圍,而梭狀芽孢杆菌則主要在60分鍾內聚集在馬桶坐圈到馬桶上25厘米的範圍內。
在一些觀察較久的實驗中,微生物能夠以極低的濃度擴散到整個衛生間(牆上的培養皿隻有20%有細菌生長,單個培養皿中最多長了5個菌落;浴缸內的培養皿中隻有5%有細菌生長,不過單個培養皿中最多長了大於100個菌落),這也與含有微生物的液滴與空氣的混合、擴散有關。
不過在這些研究中,並沒有微生物擴散到6米高度的記錄。至於這些微生物能在空氣中停留多久,更是沒有定論。
在一些極端情況下,通過馬桶氣旋傳播的微生物可能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結核杆菌的脂質較多,容易在馬桶殘水的上層積聚。當人的腸胃道感染結核杆菌後會引起腹瀉,造成再次傳播。不過據估計,這隻占總體感染病例的不到5%。另一種可能是通過馬桶氣旋傳播的微生物則家喻戶曉——SARS病毒。2003年香港淘大花園SARS暴發的報告推測,可能是最初發病的SARS病人的排泄物通過樓層裏的下水道和排氣扇迅速擴散,造成了整棟樓內SARS的暴發。不過這些或是極端情況,或是尚未證實的研究猜測。
養成衝馬桶蓋蓋子的好習慣
無論哪一種微生物想要致病,都需要有一定的致病劑量。實驗中,研究人員將微生物與糞便或培養液均勻混合成懸浮液而進行測試,這種情況自然有助於微生物的傳播。在實際生活中,隻有腹瀉或嘔吐接近實驗中的條件。換言之,正常情況下的便溺隻會更限製微生物的傳播,空氣中的濃度也會更低。不過,空氣中通過氣旋懸浮起來的微生物濃度能依據種類的不同而有上百倍的差距,因此馬桶氣旋帶出的微生物是否能夠致病還有待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從已有的研究結果來看,有些微生物更容易在馬桶周邊積聚。馬桶衝水時的氣旋的確能夠造成微生物的傳播。一些措施可以減少通過氣旋傳播的微生物。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在衝水時蓋上馬桶蓋了。這項簡單的方法能夠將飛濺的微生物含量減少到不蓋蓋子時的1/12。此外,定期用消毒水清洗馬桶和水箱也能夠限製馬桶內微生物的殘留。雖然這些微生物的傳播範圍、時間目前未知,但在衝馬桶時蓋上馬桶蓋,定期用消毒水清理馬桶和水箱,確實能夠幫助我們降低潛在的健康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