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健身氣功易筋經和少林易筋經有什麼不同?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9-07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相同的十二式

第一式 韋馱獻杵第一勢

第二式 韋馱獻杵第二勢

第三式 韋馱獻杵第三勢

第四式 摘星換鬥勢

第五式 倒拽九牛尾勢

第六式 出爪亮翅勢

第七式 九鬼拔馬刀勢

第八式 三盤落地勢

第九式 青龍探爪勢

第十式 臥虎撲食勢

第十一式 打躬勢

第十二式 掉尾式

易筋經係統修煉法要總則

  《易筋經》是中華武學中的瑰寶,曆來被各門各派所重視。然而易筋經內在的練功原理卻一直隱而未明於世,致使易筋經的練功方法眾說紛紜,出現了很大的混亂。我從事中醫經絡學和中醫練功學的教學工作,其中中醫練功學的主要內容就是易筋經,經過十餘年的教學和研究,終於發現:《易筋經》修煉的是人體的十二經筋,進而達到修煉十二經脈的目的。其具體各勢對應十二經筋、十二經脈如表。

  中醫學認為,人體的十二經脈運行氣血,十二經脈通暢則氣血調和,身體健康。反之,十二經脈不通則氣血瘀阻,百病始生。人體周身肌肉,按十二經筋循行路線劃分為十二經筋。十二經脈循行於十二經筋之中,對十二經筋起著營養和主導作用,而十二經脈對十二經筋也起著保護和調節作用。所謂的《易筋經》之筋,指的就是十二經筋。“易”是改變、改善,“易筋”就是改善十二經脈。《易筋經》就是改善十二經筋的方法(經典),而根本目的是修煉十二經脈。具體分析,站樁時整條經筋處於激發狀態,從而加強了循行於經筋之中的經脈的傳導性。這裏的關鍵是站樁時要姿勢準確,因為每一勢樁的姿勢都是針對所練經筋而設定的,若有的動作姿勢做不到位,也要清楚標準姿勢,盡量去做。易筋經區別於一般的肢體活動,一般的肢體活動也鍛煉十二經筋,但不是係統地對某一條經筋進行修煉,所以很難啟動十二經脈。而易筋經的玄妙之處,就是通過特定的姿勢,使整條經筋處於激發態,從而刺激了所對應的整條經脈,使整條經脈處於有序的狀態,加強了經脈的通導性,使氣血通暢,增強人體的內動力——真力(內勁內力)。

  練功總則
  1.《易筋經》每勢皆為樁功,不可理解為動功,現今流行的各種版本的錯誤,就是把很多姿勢當作動功來練(關於這一點另文論述),喜愛易筋經的朋友可以通過站樁的體會得到印證。
  2.每一樁勢皆分為左勢與右勢,以足為準,左足在前練的是左側經筋,為左勢;右足在前練的是右側經筋,為右勢。即使正立的各樁勢也分為左勢與右勢。仔細觀察古傳的圖示,就能發現每勢雙足都不平齊,正立樁勢的雙足前後相差三寸許。
  3.《易筋經》各樁勢的共同要點是頭領身鬆。頭領,用頭領周身,站樁時,意念不用身體各部位的支撐力支撐周身,而是用頭之領勁把全身領起,領勁要達足跟,整個身體仿佛吊起來一樣。身鬆,身體要放鬆,自然下墜,不用支撐力,隻有放鬆得好,頭領之勁才能到達足跟。所以站樁時要反複檢查身體各部,看是否有用支撐力的地方,要及時放鬆下來。頭領時隔肌最容易緊張,放鬆心口窩使隔肌放鬆,周身也容易放鬆,重心自然下降。總之,頭領使精神提起,身鬆使重心下墜,二者一上一下的對立統一,使經筋處於激發狀態。加強經脈通導性。
  4.心要寧靜而深邃,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多讀《老子道德經》能提高自己的心境,此為易筋經之心法。

  第一節 手三陽樁勢

  手三陽經皆循行於上肢外側,其中手陽明經在上,手太陽經在下,手少陽經在中間(圖一)。
  手陽明經生向前之真力,手太陽經生向左右開之真力,手少陽經生向下之真力。

  韋馱獻杵第一勢——手陽明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如圖1-1,左勢雙足立定外八字,夾角成90度,左足在右足前方三寸許,雙肘與肩同高,雙手心斜向相對,約成60度角,左手比右手向前三寸許。站樁時背要裹圓,內腰脊要直。頭領身鬆,目視前方。右勢反之。
  經筋(經脈)循行:手陽明經筋(經脈)分布於食指、臂的外側前緣、肩前肩胛及麵頰(圖1-2)。初站此樁,首先是肩前和上臂前緣酸麻熱脹,常練自然消失,漸會感到手陽明經筋(經脈)循行部位有通暢之感,並且掌上生出向前之真力。

  韋馱獻杵第二勢——手太陽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如圖1-3,右勢,雙足並攏成外八字,右足比左足向前三寸許。上身前傾30度左右,頭正,目平視、雙臂側平舉,掌心向上。注意:身體傾時不可彎腰凸背,腰脊要直,是以髖關節為軸前傾上身的。
  經筋(經脈)循行:如圖1-4,手太陽經筋分布於手小指、臂的外側後緣、耳周圍及麵頰。初站此樁,肩後側、上臂後側會出現酸麻熱脹等現象,久站自然消失,隨後出現通暢輕快之感,雙掌生出向左右開的真力。

手少陽經筋(經脈)
  樁勢要點:如圖1-5,右勢丁八步,右足比左足前三寸許,雙臂前平伸,雙手心向內(向自己的頸部),指尖向上,注意腰背要直。
  經筋(經脈)循行:如圖1-6,手少陽經筋分布於無名指、臂的外側中間(介於手陽明和手太陽經筋之間)、肩上頸側與麵頰兩側。初站樁,肩上端易酸脹,久之自然消失。勁到一定程度,手少陽經筋循行部會出現通暢輕快之感,隨之掌上生出向下之真力。

  第二節 手三陰樁勢

  手三陰經循行在上肢內側,其中手太陰經循行於上肢上緣,手少陰經循行於上肢下緣,手厥陰經循行於上肢中間(圖二)。
  手太陰經生向後之真力,手少陰經生相合之真力,手厥陰經生向上之真力。

  九鬼拔馬刀勢——手太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點:如圖2-1,此為左勢,左足在右足前三寸許,右手置於頭後,掌心向後,拇指側在上;左手置於背後,拇指側在下,掌心向前(向自身),腰脊要直,頭麵向左上方。注意:雙肘向後背,不可鬆懈向前。
  經筋循行:如圖2-2,手太陰經筋分布於大拇指、上肢內側前緣及肋間。初站此樁,臂前肩下發酸發脹,久之自然消失。若常練此樁,手太陰經筋循行部位會有麻熱的感覺,進而暢通輕快,隨之掌上生出向後之真力。

  摘星換鬥勢——手少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點:如圖2-3,此為左勢,左足向前三寸許,左手置於臀後,掌心向下,臂要伸直;右手置於頭頂,掌心向上,臂要伸直。頭麵向右側,下頦微抬起。右勢反之。
  經筋循行:如圖2-4,手少陰經筋分布於小指、臂的內側後緣及胸肋部位。初站此樁,小魚際會有酸脹感,久之手少陰經循行部位則生通暢感,掌上生出向內相合之真力。

  出爪亮翅勢——手厥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如圖2-5,此為右勢,右足在前三寸許。雙手置於頭頂,掌心向上,手指相對,右掌比左掌略在前寸許,腰脊要直,頭要領,身要鬆。注意:雙肩不可端,要沉肩。
  經筋(經脈)循行:如圖2-6,手厥陰經筋(經脈)分布於中指、臂內側中間(介於手太陰與手少陰之間)、腋下及胸肋間。初站此樁,掌根手腕內側酸脹,久煉則手厥陰循行部位有通暢感,掌上生出向上之真力。

  第三節 足三陰樁勢

  足三陰經主要分布在下肢內側,其中足太陰經分布在下肢內側前緣,足少陰經分布在內側後緣,足厥陰經分布在中間(圖三)。
  足太陰經筋(經脈)生向後之真力,足少陰經筋(經脈)生向下之真力,足厥陰經筋(經脈)生向內相合之真力。

  倒拽九牛尾勢——足太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如圖3-1,此為左勢,左足為虛步,足尖點地,足趾向左側,足跟提起,重心在右足;右手拇指、食指指向自己的印堂,其餘三指自然握拳,右手距頭約一尺,右肘與肩同高。左手置於左胯後,小指、食指伸直,指向身後,中指、無名指回勾,拇指扣在食指指端,掌心向右。
  經筋(經脈)循行:如圖3-2,足太陰經脈分布在足大趾、下肢內側前緣及胸腹部。常練此樁,足太陰經筋所循行部位生通暢感,並且足下生出向後之真力。

  三盤落地勢——足少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領:如圖3-3,此為右勢,右足在左足前三寸許,雙足之間相距約一足,雙足成外八字。屈膝下蹲,收臀,腰脊要直,頭要領起。雙手置於兩胯旁,五指自然張開,虎口向前,手心向下,雙肘由後向外、向前翻擰,與雙膝向後翻擰相對。右手比左手略向前寸許。
  經筋(經脈)循行:如圖3-4,足少陰經筋循行於足小趾、足心、下肢內側後緣及脊柱前側。常練此樁,可以強脊柱,經筋(經脈)循行處有通暢感,足下生出向下之真力。

  吊尾勢——足厥陰經筋(經脈)
  樁勢要點:如圖3-5,此為左勢,左足略在前三寸許,雙足外分成180度角,雙足尖向外,足跟向裏,雙足跟相距約一足,彎腰,抬頭,雙手十指交叉,手指交於對側掌心而非掌背,掌心向下。注意:膝不可彎屈,頭不可低下。右勢反之。
  經筋循行:如圖3-6,足厥陰經筋循行於足大趾、下肢內側中間,介於足太陰與足少陰之間。常練此樁,可使經筋所過之處生通暢之感,足下生出向內相合之真力。

  第四節 足三陽樁勢

  足三陽經筋主要分布於下肢外側,其中足陽明經分布在外側前緣,足太陽經分布在外緣,足少陽經分布在中間(圖四-圖六)。
  足陽明經生向前之真力,足太陽經生向上之真力,足少陽經生向外開之真力。

  臥虎撲食勢——足陽明經筋
  樁勢要領:如圖4-1,此為左勢,左足為虛步,重心在右足,雙手十指並攏支地,雙手與肩同寬,腰脊要直,頭要抬,要有領起全身之意。注意:腰背要平,右膝不可過屈。
  經筋循行:如圖4-2,足陽明經筋分布於足二趾、三趾、四趾、下肢外側前緣、胸腹、麵頰等部。常練此樁,足陽明經筋循行部有通暢感,足下生出向前之真力。

  打躬勢——足太陽經筋
  樁勢要領:如圖5-1,此為右勢,右足略前,重心在左足,雙足相距約一橫足寬。俯身下腰,雙手十指交叉,手指交於對側手的手背,置於頭後,掌心向上。注意:雙肘不要夾,要展開,前臂成一直線,腰脊要直,不可凸背,頸不可彎。
  經筋循行:如圖5-2,足太陽經筋分布於足小趾、下肢外側後緣、腰背及頭頂等處。常站此樁,足太陽經筋循行部位會有通暢之感,足下生出向上之真力。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