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人都會告訴我們,在吃餃子的時候別忘記喝餃子湯,這樣可以原湯化原食,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相信很多人從小到大都是這麼過來的,比如吃湯圓的時候,再往裏麵加入一些煮湯圓的湯,吃起來似乎很有味道。那麼從健康飲食方麵來說,原湯化原食的理論是否正確?真的可以促進消化嗎?今天小編就請專家來為大家解析一下,這句古語究竟有沒有道理。
喝原湯的營養價值
首先,“化”有“消化”的意思,專家介紹說,煮澱粉類食物時,其表麵的澱粉會散落到湯中,當加熱到100攝氏度時,澱粉顆粒會分解成糊精,能幫助消化食物。而且,麵湯中還含有消化酶,在煮的過程中不會被破壞掉,也可以幫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湯可以幫助減少積食。
其次,喝原湯還有一定的補充作用。專家說,麵粉中水溶性的B族維生素很豐富,但在煮食的過程中,B族維生素會流失到湯裏,因而喝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麵食在烹調過程中流失的維生素。
食物中的水溶性維生素,隨著加工、烹調很容易丟失。平時我們提倡淘米不用熱水,不過度搓洗,淘米次數也要控製在兩次以內,炒菜不宜加過多的水等原則,就是要避免水溶性維生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的丟失。道理與原湯化原食如出一轍。
什麼樣的湯能化“原食”
“原食”指的是澱粉類食物,而“原湯”就是指煮這些食物的水。例如煮餃子、麵條、餛飩、湯圓的湯,還有米湯等。而火鍋的湯則不能同日而語,因為涮肉時會有很多油脂溶解出來,造成火鍋湯中油脂的含量太高,長期飲用會對健康不利。
還有,一定要講究是“原湯”,才能化原食。西安著名的羊肉泡饃,使用的是燉羊肉的湯,然後把饃泡進去,這個湯就不是饃的原湯,因此沒有上述作用。
既然喝原湯有好處,那麼什麼時候喝最好呢?就拿餃子舉例來說,人們都喜歡吃過餃子之後再喝,這種做法就是非常正確的,就像我們每次吃晚飯之後喝點粥一個道理。不過,對於一些肥胖的人來說,飯後喝湯就不行了,因為這樣會加劇身體的肥胖,因此,建議肥胖體質者還是要在飯前喝湯比較好,這樣可以更有助於食物的消化,減少熱量和脂肪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