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原因
常見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葡萄球菌,樊尚螺旋體、口腔的普通螺旋體和厭氧菌也可成為原發或繼發性感染的病原體。
2、發病機製
下頜下間隙(頜下間隙)的感染80%起源於牙齒或牙周的感染,亦可由口底部、舌根部、舌扁桃體、唾液腺等處的感染所引起。由於第2磨牙以前的牙根位於下頜舌骨肌之上,故感染通常局限於舌下腺間隙;第2、第3磨牙的牙根常擴展全下頜舌骨肌附著點下方,故感染能直接累及下頜下腺間隙。
1、縱隔感染此區感染可沿莖突舌骨肌向背側擴散進入頜咽間隙,繼之侵犯咽後間隙的疏鬆蜂窩組織而達上縱隔。
2、喉阻塞、窒息舌根後移和咽喉部的炎症水腫均可引起,常需行氣管切開術。
3、吸入性肺炎積於咽部的唾液和黏液吸入呼吸道所致。
4、其他包括敗血症、咽旁膿腫、頸內靜脈栓塞、下頜骨骨髓炎等。
1、舌下間隙(口底間隙)感染通常發生在拔牙3~4天後,原發灶附近的口腔組織局部疼痛和觸痛明顯,並漸出現口底部腫脹,腫脹可擴展至舌,將舌推向上方,有漸進性張口困難,甚至牙關緊閉,檢查咽門仍然可見,在頦下三角向上向後捫診時觸痛明顯,但頸部無腫脹,這種局限性的膿腫,如能及時從口底或牙槽突引流,可很快恢複,如未及時引流,感染加重,一旦穿透下頜舌骨肌,累及頜下間隙和頸部,即成為口底蜂窩織炎(Ludwigsangina)。
2、口底蜂窩織炎(下頜下間隙蜂窩織炎,盧德維咽峽炎)感染由舌下間隙穿透蔓延;或為第2,第3磨牙的感染直接擴散所引起,其特點是感染發展非常迅速,主要表現為頜下間隙的木板樣蜂窩織炎,而無膿腫形成,蜂窩織炎的邊界清楚,常為雙側性,蜂窩織炎產生壞死伴漿液血性膿性浸潤,膿液很少或不明顯,蜂窩織炎侵犯結締組織,筋膜和肌肉,但不侵犯腺體組織,炎症是直接蔓延擴散的,而不是通過淋巴途徑擴散。
3、在舌下間隙感染的基礎上,病情急速發展,舌後部更推移向上向後,涉及齶部,致舌運動不靈,舌部可見到牙齒的壓痕,口底部亦腫脹充血,但咽部無明顯變化,檢查時不能見到咽門,下頜弓外的軟組織腫脹和堅硬,下頜幾乎不能活動;舌根部和舌骨的任何活動都可引起劇烈疼痛,患者口腔呈微張開狀態,且不能吞咽,唾液和黏液積於咽部並外溢,嚴重者可發生喉部水腫,出現聲嘶和呼吸困難,甚至呼吸道阻塞,當感染擴散至頸部時,頸前部及兩側呈彌漫性腫脹,向下可達鎖骨處,腫脹嚴重且蔓延較廣,皮膚呈暗紅色,觸之甚硬,按壓有凹跡,無波動感,穿刺多無膿液,患者有寒戰,高熱,頭痛,全身不適等全身中毒症狀。
本病的病因主要是由於感染所致,通常繼發育口腔牙周以及牙齦的感染所致,故積極治療上頜第三磨牙冠周炎、根尖周炎,上牙槽後神經阻滯麻醉、卵圓孔麻醉、顳下-三叉-交感神經封閉,防止感染同時對於已經感染的病例應積極抗感染治療,以避免腦炎、膿毒血症等嚴重並發症的發生
外周血象檢查,在全身中毒症狀明顯時,白細胞計數增高。
1、注意避口腔衛生,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良好口腔衛生習慣;及時的治療齲齒、牙周炎等口腔問題。
2、保持飲食清淡,但需要注意營養豐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少吃油膩、高脂肪的食物。
3、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油炸煎烤類食物,避免抽煙喝酒。
4、避免受涼、勞累,適量運動,提高機體免疫力。
1、早期治療: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和對症治療外,其基本要點是早期減除張力和充分引流,特別是對盧德維咽炎。舌下間隙感染早期亦可試行局部熱敷及理療。
2、經口腔切開引流:當舌下間隙感染局限在下頜舌骨肌以上的口底部時,可經口內在牙槽突內側或口腔底部切開引流。在局麻下,先用小刀切開膿腫上方的口底黏膜,然後用鈍頭彎血管鉗插入膿腔,以擴大切口引流。但應注意避免損傷舌血管和舌神經。如經口腔引流後,症狀持續存在或患者牙關緊閉,或感染嚴重,則應行經舌骨上區的外引流手術。
3、下頜下切開引流:口底蜂窩織炎手術引流應在局麻和全麻下進行。如有喉阻塞,應及時進行氣管切開手術,全麻通常經過氣管切開處插管進行。在下頜體下方作一中線直切口或作兩下頜角間連線的橫切口。沿切口垂直切開頸闊肌及下頜舌骨肌筋膜,暴露頜外動脈頦下分支並結紮之。在二腹肌前後腹相交成角處從內側遊離下頜下腺深麵筋膜,並將腺體向外上方牽開,暴露下頜下腺三角區和舌動脈,然後沿肌纖維方向垂直分開下頜舌骨肌,擴大並置入煙卷式引流。口底黏膜可以切開或不切開,皮膚切口敞開不縫,以改變厭氧環境和充分引流。並用3%過氧化氫溶液或1∶5000高錳酸鉀液衝洗創口。
4、手術注意:應避免切斷二腹肌、頦舌肌或下頜下腺;必須切開舌骨上筋膜和下頜舌骨肌,以達到最好的減壓效果;下頜舌骨肌可作多處切開,以保證引流通暢;煙卷式或膠管引流應於手術後第3天取出,以防壓迫血管引起出血;切開組織時,切麵可呈冰凍狀,有漿液血性滲出物,有惡臭,但很少有膿液或無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