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首頁 > 疾病大全 > 肺及肺係 > 新生兒呼吸暫停

新生兒呼吸暫停簡介

相關問答

  新生兒呼吸暫停的定義是呼吸道氣流停止≥20s,伴或不伴心率減慢或<15s,伴有心率減慢。在早產兒呼吸停頓在10~15s,不伴有心動緩慢的稱周期性呼吸為正常現象。新生兒呼吸暫停的類型。

  (1)中樞性——由於中樞神經係統原因而無呼吸運動致氣流停止;

  (2)阻塞性——呼吸運動存在而呼吸道無氣流;

  (3)混合性。

 

【詳情】

01新生兒呼吸暫停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1、原發性——早產兒單純因呼吸中樞發育不全所致。

  2、症狀性

  (1)缺氧:窒息、肺炎、肺透明膜病、先天性心髒病和貧血等;

  (2)感染:敗血症、腦膜炎等;

  (3)中樞神經係統疾患:腦室內出血和缺氧缺血性腦病等;

  (4)環境溫度過高或過低;

  (5)代謝紊亂:低血糖、低血鈉、低血鈣和高氨血症等;

  (6)胃、食管返流,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7)因頸部前曲過度而致氣流阻塞。呼吸暫停多見於早產兒,其發病率可高達50%~60%,胎齡越小發病率越高。

  二、發病機製

  1、許多臨床現象與新生兒呼吸暫停有關,其中一些可能就是呼吸暫停的病因。各種呼吸暫停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其通常發生於新生兒清醒時。呼吸暫停的發作通常是頻繁和持續的。足月新生兒往往可找到某種病因,早產兒發生的反複呼吸暫停卻沒有明顯的病變。已有人提出一些機製用來解釋新生兒呼吸暫停的發生。在中樞神經調控、通氣時外周呼吸肌運動以及維持呼吸道通暢以便氣體交換相互之間存在一精細的平衡,如果這一平衡被打破則可導致呼吸暫停。

  2、腦幹呼吸中樞發育的不成熟是導致呼吸暫停的關鍵。在中樞及混合性呼吸暫停發作時,呼吸中樞對各呼吸肌的輸出減少。呼吸中樞神經元不存在竇房結那樣的自律性,通過脊髓網狀活動係統的電生理活動,對維持呼吸中樞神經元有節律地釋放衝動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來自上級(皮質活動)及下級(周圍神經感受器、反射弧)的傳入衝動,構成了這種神經聯係,並且可以是興奮性或抑製性。許多神經遞質及神經調節分泌物(如內啡肽、前列腺素及腺苷)可抑製呼吸中樞的活動,但隨著年齡增長而變得不那麼重要。呼吸中樞的輸出是上述影響因素的綜合和平衡。在新生兒會出現有規律的通氣時強時弱的周期性變化,呼吸暫停發作即是這一周期中通氣最少的時期,這也可能是呼吸調節係統不穩定的表現。通過聽覺誘發反應證實了有呼吸暫停的患兒較沒有呼吸暫停的對照組的早產兒,其腦幹傳導時間延長,這提示中樞的成熟延遲,並支持這樣的看法:隨著大腦逐漸成熟,樹突及突觸的複雜聯係增多,中樞性呼吸驅動的穩定性得到完善。

  3、基本的化學性驅動對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相對無效。胎齡33周以下的早產兒,其通氣及呼吸肌對二氧化碳增加的敏感性較低,有呼吸暫停的早產兒,對二氧化碳的反應曲線呈一下行曲線,表明通氣對二氧化碳增加的反應變化不大,但隨胎齡及生後年齡增加,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增加。在早產兒,缺氧導致短暫的過度通氣,繼之則是通氣不足及有時發生呼吸暫停,另外,缺氧使早產兒對二氧化碳升高的反應性降低。這些現象解釋了為什麼呼吸暫停一旦出現,並不能很快被缺氧或高碳酸血症的刺激而終止。這也是吸氧以改善臨界性低氧血症、或輸濃縮紅細胞以治療貧血可減輕呼吸暫停發作的原因。

  4、新生兒期上呼吸道反射的過度活躍也是引起呼吸暫停發作的重要因素。在鼻腔壁、鼻咽、口咽及喉部分布有大量的神經末梢感受器,可對各種化學及機械的刺激做出反應。負壓吸引或插入鼻飼管對咽後壁的刺激,常可誘發呼吸暫停及反射性心動過緩。分泌物、液體或胃內容物積聚於喉部可誘發呼吸暫停。隨年齡增長及發育完善,中樞對這些高反應性的抑製能力增強。

  5、胸廓呼吸肌(膈肌及肋間肌)與維持氣道開放的上呼吸道(咽、喉)肌肉之間的不協調及不同步可導致無效通氣。咽部氣道由於缺乏內部的硬性支撐物,在頸前屈、下頜骨後移及舌骨受壓時易塌陷。吸氣時,膈肌收縮產生咽部負壓,加劇了氣道的關閉。塌陷的氣道壁由於黏液的黏著而阻礙了氣道的重新開放。解除氣道的梗阻需氣道擴張肌如頦麵肌的收縮或伸頸使氣道擴張。在吸氣過程,在膈肌收縮之前,上氣道呼吸肌提早激動,這對高峰氣流通過時減少上氣道阻力、促進通氣很重要。對高碳酸的刺激,上氣道呼吸肌是一曲線反應,初始僅有少許增高,僅在高二氧化碳水平才有明顯的增高。相反,膈肌對高碳酸的反應則表現為成比例或近似直線的上升。因此,如上氣道呼吸肌對高碳酸血症無反應、反應很小或遲緩,而胸廓肌的反應敏感,是直線上升,這種不協調便可導致上氣道的不穩定,出現部分或完全氣道阻塞。這就可以誘發在中樞性呼吸暫停後出現氣道梗死,亦可解釋為什麼短暫的呼吸暫停,多是中樞性的,而較長時間的呼吸暫停則是混合性的。

  6、胸廓及肺的牽張感受器將胸腔擴張及肺膨脹程度的信息,經迷走神經傳入中樞,依此調節呼吸的強度及時間。隨肺容量的增加,強的肺牽張反射(Hering-Breuer反射)發生作用,即抑製吸氣,延長呼氣;但隨成熟度增加這種反射作用減弱。相反,當肺容量減少時,呼氣時間縮短以維持肺容量,而吸氣過程延長。這種增加受阻吸氣動作的持續時間的能力,是一種減輕氣道閉塞的代償機製。對呼氣末氣道閉塞的反應,無呼吸暫停的早產兒的吸氣動作明顯長於有呼吸暫停的早產兒,提示呼吸反射越成熟,其對阻塞的反應能力越強。

  7、新生兒的呼吸明顯地受睡眠的影響,在早產兒快動眼(REM)動態睡眠占優勢,並可能與腦發育有關。呼吸暫停更常發生於REM睡眠時,此時的潮氣量及呼吸頻率均明顯的不規則。在REM睡眠時除有較強的中樞呼吸調節抑製外,尚有肋間肌運動的抑製。當肋間肌不運動而膈肌收縮,其結果是胸腔變形(矛盾呼吸),導致無效通氣並減少肺容量。膈肌運動代償性增加。可致膈肌疲勞及上氣道的阻塞。胸腔變形亦可引發肋間-膈抑製反射,限製膈神經發放衝動,最終的結果是可致呼吸暫停。

  8、總之,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容易發生呼吸暫停是因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易引起呼吸調節障礙。新生兒呼吸係統解剖結構發育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穩定,生理信息不能正確傳遞,因而呼吸節律不整。周期性呼吸與呼吸暫停有一共同病理生理基礎,呼吸暫停是在產生周期性呼吸的病理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呼吸調節障礙存在於呼吸中樞,中央化學感受器、周圍化學感受器和肺髒反射,可能多個因素起作用。呼吸暫停嬰兒的呼吸調節中樞處於抑製狀態,此類嬰兒的潮氣量小,肺泡通氣量低,肺泡的PaCO2高,呼吸時食管內壓力變化少,PaCO2升高時通氣反應差,表現呼吸中樞發育不成熟,其傳出衝動弱,與中樞神經係統樹突功能不良有關。

  9、新生兒呼吸暫停可由缺氧引起,缺氧可抑製新生兒呼吸中樞的生理功能,並可降低新生兒對CO2的反應。嬰兒缺氧愈嚴重,對CO2反應愈差,這正好和成人對缺氧的反應相反。除缺氧外其他如體溫變化、低血糖、酸中毒等均可抑製呼吸中樞,引起呼吸暫停。

  10、此外呼吸道分泌物的堆聚和支氣管壁黏膜腫脹,增加了呼吸道阻力,甚至產生一定程度的氣道阻塞,需要增加呼吸功來代償,新生兒呼吸功的代償能力很差,當呼吸負荷增加時,不能有效地延長吸氣時間,改變食管壓力和增加有效彈性進行代償。這種呼吸反射功能上的不完善,是新生兒有呼吸道疾患時容易發生呼吸暫停的原因之一。

 

02新生兒呼吸暫停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由於氧供不足引起出現其他器官的並發症。缺氧時間過長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症如腎功能衰竭,如未獲及時治療,可因嚴重缺氧而死亡。由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防禦肺部感染的能力低下,在其患病過程中常常出現細菌性肺炎。注意體溫、紫紺、心髒、肺部和神經係統的異常表現。生後24h內發生呼吸暫停的患兒往往可能存在敗血症。

03新生兒呼吸暫停有哪些典型症狀

  一、病史以下為易發生呼吸暫停的高危兒

  1、出生體重≤1800g(孕32周)的早產兒;

  2、其同胞患有猝死綜合征的嬰兒;

  3、有神經係統患及上述各種疾病的嬰兒。

  二、臨床表現

  1、新生兒呼吸道氣流停止≥20s,伴或不伴心率減慢或

  2、根據上述的症狀診斷呼吸暫停並不困難,關鍵是鑒別原發性和症狀性,因此,對呼吸暫停的患兒應當進行詳細的全麵的體格檢查,特別注意低體溫,紫紺,心髒,肺部和神經係統的異常表現,生後24h內發生呼吸暫停的患兒往往可能存在敗血症;生後3d至1周內出現呼吸暫停的早產兒排除其他疾病後方可考慮為原發生;出生1周後發生呼吸暫停的早產兒應尋找病因,排除症狀性,所有足月兒發生呼吸暫停均為症狀性。

04新生兒呼吸暫停應該如何預防

  發生呼吸暫停的患兒常同時存在不利的圍生期因素,後者本身與死亡率及患病率的增加有關在單純性梗阻性呼吸暫停與神經係統發育不良之間存在一定聯係然而,這些患兒可能是因腦室內出血而導致呼吸暫停,而不是因不成熟引致呼吸暫停

  1、孕婦保健孕婦要做好產前保健,臨產前避免重體力勞動,避免早產應到醫院生產,生產後密切觀察小兒情況如有呼吸暫停出現,應及時搶救,使用呼吸興奮劑,吸入高濃度的氧,治療原發病快速糾正呼吸暫停,避免腦組織長時間缺氧,減少對小兒智力的影響

  2、加強護理新生兒、尤其早產兒,呼吸中樞發育不完善,任何細微外界幹擾均可影響呼吸調節應預防體溫過高或過低,喂奶時必須密切觀察,護理新生兒避免頸部向前彎或氣管受壓,切忌枕頭太高

  3、給予觸覺刺激呼吸暫停發作時需要專人守護,給予患兒托背、彈足底或給予其他的觸覺刺激,常能緩解呼吸暫停的發作

  4、積極糾正低氧血症用麵罩吸氧時,麵罩下緣應放在頦部,如放在頦下可使氣管受壓發生呼吸暫停;將動脈血氧分壓維持在6.65~9.31kPa(50~70mmHg),便可減少呼吸暫停發作;避免機械呼吸的過度通氣,因堿中毒常為不必要的過度通氣的後果,將影響呼吸中樞的敏感性,因而引起呼吸暫停此時應降低機械呼吸的每分通氣量,使PaCO2逐步提高臨床上低碳酸血症見於機械呼吸的病人或代謝性酸中毒合並代償性呼吸性堿中毒等

  5、積極防治各種新生兒疾病新生兒患敗血症、顱內出血、動脈導管開放或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疾病時,均可抑製呼吸中樞,發生呼吸暫停,用藥物治療呼吸暫停常無效,需用機械輔助通氣

 

05新生兒呼吸暫停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實驗室檢查

  1、血常規和血液檢查血細胞比容可以識別貧血;疑有敗血症者應查血常規,血小板,C-反應蛋白和血培養;伴有黃疸者應測血清膽紅素濃度;測血糖和血鈣等,可除外電解質紊亂和代謝紊亂性疾病。

  2、血氣分析明確有無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動脈血氧分壓維持在6.65~9.31kPa(50~70mmHg),便可減少呼吸暫停發作,PaCO2

  輔助檢查

  1、影像檢查

  (1)X線檢查:胸部X線能發現肺部疾病病變的性質及程度,如肺炎,肺透明膜病等,並對先天性心髒病診斷有一定幫助,腹部攝片可排除壞死性小腸結腸炎。

  (2)頭顱CT:有助於診斷新生兒顱內出血和中樞神經係統疾患。

  (3)超聲檢查:頭顱超聲檢查可排除腦室內出血,心超聲檢查有助於先心病診斷。

  2、多導睡眠描記(polysomnography)通過監護腦電圖和肌肉運動,不但能區別不同類型的呼吸暫停,而且能指出呼吸暫停與睡眠時相的關係,有助於對呼吸暫停病因的診斷。

  3、腦電圖監護驚厥性呼吸暫停發作時腦電圖可見有節律性δ波。

06新生兒呼吸暫停病人的飲食宜忌

  母乳是新生兒的首選食品。因母乳中所含蛋白質、脂肪、糖的比例適當,富於必須氨基酸,尤其是早產兒所必須的胱氨酸、牛磺酸較高,而對中樞神經係統有不良作用的苯丙氨酸和酪氨酸較低。新生兒體重越小,胃容量越小,故應采取多次少量喂養的方法,縮短間隔時間。

07西醫治療新生兒呼吸暫停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注意呼吸狀況,有條件者可使用監護儀。呼吸暫停發作時應給彈足底托背等刺激,或用麵罩接呼吸囊作加壓呼吸,咽喉部有分泌物者應將其吸淨。維持體溫在正常範圍,糾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等。繼發性呼吸暫停應及時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1、呼吸暫停發作時的緊急處理當監測儀報警時,應注意首先觀察患兒而不是去看監測儀。若患兒有發紺或蒼白,應立即給予刺激。反之,患兒四肢正在活動、麵紅及外周組織灌注充足,表明其情況不嚴重,那麼在給予強刺激之前應進行仔細的檢查。警報出現時,對患兒的表現,包括心率、發紺或蒼白的出現以及需要刺激的方式及時間等作一記錄。在危重患兒的床邊應放置皮囊與麵罩,以便在呼吸暫停發生時,進行緊急複蘇。對呼吸暫停的緊急處理是恢複足夠的通氣,增加傳入衝動,發作時給予患兒托背、彈足底或給予其他的觸覺刺激,用搖動、輕拍打患兒的方式,對80%~90%的病兒有效,常能緩解呼吸暫停的發作,但是其缺點是需要專人守護。將患兒置於振動水床,可以通過增加前庭的位覺刺激而增加呼吸中樞的傳感神經衝動,減少呼吸暫停的發作。

  2、鼻咽有分泌物或胃內容物反流時,應輕輕吸引。在刺激無效的患兒,應給予麵罩、皮囊加壓通氣,並采取以下措施:

  (1)吸氧:氧濃度(FiO2)應與患兒正在使用的一致。

  (2)調整氧濃度:若呼吸暫停發作持續嚴重,可將FiO2提高,但盡可能快降回原來水平。應用經皮氧分壓監測儀或用脈搏氧飽和監測儀有利於FiO2的調整。

  (3)防氣道阻塞:麵罩垂直置於患兒麵部,頭應輕度後仰,避免下頜承受向後的過度壓力而造成氣道阻塞。用一手指在下頜支後方輕推向上,使下頜骨前移。

  (4)通氣頻率:用氣囊加壓通氣時,肺擴張程度僅限於胸部抬起,應與患兒的生理性呼吸頻率一致,直到恢複正常的呼吸及心率為止。

  (5)避免寒冷刺激:通氣時應避免寒冷刺激。

  3、對反複發作的呼吸暫停的繼續治療呼吸暫停反複、持續發作(即每小時發作2~3次),伴有發紺及心動過緩,並需要頻繁麵罩氣囊加壓通氣時,應給予藥物治療,以免增加繼發性損害及危及生命。

  (1)確定及治療原發病因:患兒首次發作呼吸暫停時,應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潛在病因。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一旦病因確定,應進行相應的治療。低氧血症常見於許多新生兒心肺疾病如肺透明膜病、胎糞吸入綜合征、持續性肺動脈高壓、動脈導管開放和青紫型心髒病。如糾正低血糖和高膽紅素血症,抗感染、保持呼吸道通暢,脫水、減低顱內高壓等。應特別警惕胎齡34周以上的新生兒呼吸暫停發作的誘因。絕大多數情況下通過詳盡的查詢病史及體格檢查,可排除大多數誘發因素,而僅需進行少量診斷性檢查。然而,當患兒情況不好,應在培養結果未知之前給予廣譜抗生素。

  (2)治療及預防低氧血症:應積極治療呼吸窘迫綜合征(RDS)、肺炎及心衰。輸血使紅細胞容積維持在40%以上,亦可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率。若缺氧是造成呼吸中樞功能減退、周期性呼吸、呼吸暫停這一循環的原因,應增加FiO2,以減少呼吸暫停發生的頻率及嚴重性。一些新生兒在PaO2為6.67~8kPa(50~60mmHg)這一正常範圍會出現呼吸暫停,而PaO2達9.32~10.66kPa(70~80mmHg)時便不會出現。因此提高FiO2為0.25~0.30,使PaO2達9.32~10.66kPa(70~80mmHg),可以有效地減少呼吸暫停的發作。在呼吸暫停發作開始時有充足氧供的患兒較氧供不足的患兒,其血氧不會急劇下降,因而較少發生心動過緩。極少需要持續高濃度供氧,一旦臨床指征消失,應立即停止供氧。脈搏氧飽和度在90%左右,以防高氧血症。應避免以動脈穿刺時所測PaO2為據,因在穿刺過程中患兒的PaO2會降低。建議使用經皮血氧分壓監測或脈搏血氧飽和度監測,以維持充足的氧合。

  (3)控製溫度及濕度:降低環境溫度至中性溫度的低限(即維持體表溫度在36℃,而非通常的36.5℃),已能提供足夠的溫度刺激以減少呼吸暫停的發作。同樣地,保持患兒周圍的濕度在50%~60%,可容許較低的外界溫度,也可減少呼吸暫停的發作。但這些測量數據尚未進行隨機選擇臨床試驗。應仔細監測患兒複溫過程,患兒的體溫上升每30分鍾不應超過1℃。

  在小早產兒身體周圍放置一隔熱罩,可防止體溫波動,減少輻射熱丟失,並可防止呼吸暫停發作。

  (4)避免觸發反射:負壓抽吸及置胃管時應小心。頸部過度屈曲,麵罩下緣的壓力及頦下受壓,均會阻塞氣道,引起呼吸暫停,應注意避免。避免對麵部的寒冷及其他皮膚刺激。氣囊加壓通氣時,應避免含氧量過高或使肺的過度擴張。

  患兒俯臥位可能會有益。要確保雙側鼻腔通暢。若用奶瓶喂養可致呼吸暫停,應停止使用,改用鼻飼或必要時甚至可用胃腸道外營養。

  (5)增加傳入衝動:降低環境溫度為一方法,間斷給予敲、搖動、輕輕拍打軀幹及四肢的刺激,也是可能有效的方法,但應注意,處理過度可致醫源性感染。使用振蕩水墊可以增加前庭定位感受的衝動,以減輕呼吸暫停,但不能防止呼吸暫停的發生。不規則刺激較規則刺激對呼吸暫停的影響似乎更大。毫無疑問,大多數患兒在室內常受到光、聲、觸摸過度刺激。額外經常的本體感受刺激可能並非完全有益。

  (6)輔助通氣:

  ①持續氣道正壓(CPAP):在大多數早產兒,CPAP可明顯地減少呼吸暫停的發生率。CPAP減少呼吸暫停的確切機製尚不清楚,可能的機製包括:減少肋間-膈神經抑製反射以維持胸壁穩定性;增加功能殘氣量以穩定PaO2及增加肺順應性,使牽張感受器的敏感性及其對呼吸中樞的抑製反射(H-B反射)減輕。CPAP在呼吸周期中維持上氣道內的正壓使上氣道通暢。但CPAP僅能減少混合及阻塞性呼吸暫停,對中樞性呼吸暫停作用甚微或者無效。建議使用0.294~0.49kPa(3~5cmH2O)的低擴張壓力,常用的途徑是鼻塞、鼻咽管及氣管內插管。鼻塞若使用不當可致創傷;另外,使用鼻塞尚存在吸入的危險及胃內脹氣,造成患兒喂養困難。相反,氣管內插管則更加安全,但僅用於嚴重的呼吸暫停及估計需較長時間的呼吸支持時。

  ②通氣支持:對藥物治療無效的頑固的呼吸暫停應考慮通氣支持。一些營養狀況差、有呼吸暫停發作的極低體重兒,在輔助通氣時期,他們的營養攝取可達最高量,而用於呼吸的能量消耗最少。由於這些患兒的肺相對正常及順應性良好。用0.98~1.47kPa(10~15cmH2O)的低膨脹壓,小於0.25或室內空氣的FiO2,0.196~0.392kPa(2~4cmH2O)的呼氣末正壓,及10~20次/min頻率,1∶3的生理性吸呼比,通常便可以獲得正常的血氣。應盡可能縮短呼吸機通氣時間。應間隙拔管代之以用鼻塞進行CPAP,否則可能出現繼發感染、分泌物積聚、氧需求增加而使拔管愈加困難,以及難以避免的慢性肺部疾病的發生。

  3、藥物治療成功地使用氨茶堿栓劑以減輕新生兒呼吸暫停,最初報告於1973年,盡管由於無法預測其吸收情況而不再推薦使用這一給藥途徑,甲基黃嘌呤(包括氨茶堿、茶堿和咖啡因)仍是目前治療新生兒呼吸暫停的主要藥物。它們對三種類型的呼吸暫停均有效,且對與呼吸係統或神經係統疾病有關的新生兒呼吸暫停亦有效。在新生兒早期預防地使用甲基黃嘌呤,可減輕或防止呼吸暫停或呼吸衰竭的發展。它們不能縮短RDS的病程,但有助於拔管及(或)防止因呼吸暫停而重新插管。再者,研究也支持對有可能出現呼吸暫停的足月新生兒及嬰兒使用茶堿。但茶堿不會較快地終止早產兒的呼吸暫停。甲基黃嘌呤可能的作用機製有以下幾點。

  (1)增加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它們可以增加呼吸中樞對CO2的敏感性,及(或)降低呼吸中樞對CO2反應的閾值。CO2反應曲線上升更加左移,因此,通氣對CO2的反應更有力,在較低的CO2水平通氣亦充足。

  (2)興奮呼吸中樞:使呼吸中樞發放衝動增加,從而增加通氣。小劑量茶堿亦可發揮這種呼吸中樞驅動的興奮作用,故建議使用小劑量茶堿來治療呼吸暫停,然而,使用通常推薦的劑量,以上兩個作用可能相互促進。甲基黃嘌呤通過抑製磷酸二酯酶,增加促進呼吸中樞的神經介質CAMP來發揮其作用。腺苷及其類似物使呼吸抑製,茶堿治療有效的機製可能是通過阻斷腺苷受體而起作用。

  (3)改善呼吸肌功能:呼吸肌的疲勞與呼吸暫停有關,而甲基黃嘌呤能增加膈肌收縮力,縮短疲勞肌肉的恢複時間。

  (4)影響甲基黃嘌呤作用的因素:包括增加神經肌肉傳遞、提高呼吸肌的緊張性,以增加肺功能殘氣量而更好氧合;促進代謝平衡,如增加血糖;及增加代謝率和兒茶酚胺的釋放,以增加通氣。

  (5)氨茶堿,首次劑量5mg/kg,20min內靜脈滴注。12min後給維持量,2.5mg/kg,每隔12小時靜點或灌腸一次;枸櫞酸咖啡因,首次劑量20mg/kg,維持量5~10mg/kg,1~2次/d,口服或靜點。應監測藥物血濃度,前者有效血濃度為5~15μg/ml,後者為5~25μg/ml,療程5~7天。

  (6)理想的茶堿及咖啡因的血漿治療濃度分別為5~15mg/L與5~20mg/L。要達到與維持這一水平,茶堿的口服或靜脈負荷量為5~6mg/kg,繼之以2~4mg/(kg·d)分2~4次給予維持。咖啡因的負荷量為10mg/kg,枸櫞酸咖啡因則為20mg/kg,靜注或口服。維持量通常需要2.5mg/(kg·d)(或枸櫞酸咖啡因為5mg/(kg·d),以維持咖啡因的血液濃度在5~20mg/L。雙盲法試驗表明茶堿與咖啡因的效果完全相同。咖啡因的血漿半衰期約為100h,可1次/d給藥,不必要做頻繁的治療監測。茶堿的血漿半衰期約30h,由於其藥物動力學有較大個體差異性,其血漿水平可能波動,故需要定時做血藥濃度監測及對藥量進行相應調整。在新生兒茶堿甲基化即為咖啡因。在穩定狀態下,血漿茶堿/咖啡因比率有時達0.30~0.40。因此甲基黃嘌呤總的藥效為這兩種均具有藥理活性的藥物的總和。

  (7)在良好監測條件下使用甲基黃嘌呤相對安全,副作用主要為其藥理學效應過強,且與劑量相關。沒有多少證據表明咖啡因較茶堿能更有效地減少呼吸暫停發作的次數。由於咖啡因的副作用要在其血藥濃度高出治療濃度許多時才出現,因而似乎毒性較少,並有較高的治療指數,咖啡因似乎是甲基黃嘌呤中較好的一種,但缺乏靜脈製劑。

  (8)不要忽視甲基黃嘌呤對全身的廣泛影響。甲基黃嘌呤為中樞神經係統(CNS)興奮劑,而可能引起緊張不安、易激惹、震顫及反射作用過強,但很少引起驚厥。茶堿可能引起竇性或室上性心動過速。與茶堿相比,咖啡因對中樞神經係統影響較大,而對心血管及外周係統的影響較小。在血藥濃度較高時,常見的胃腸道反應有嘔吐、喂養困難、腹脹及胃酸分泌增加。茶堿較咖啡因有更強的舒張平滑肌的作用,其肺血管舒張及支氣管擴張的作用,有益於患有肺部疾患如慢性肺疾病的患兒,但快速靜脈輸入可導致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在治療濃度範圍,它們極少引起動脈導管開放。茶堿能增加腎血流量及腎小球濾過率,但其利尿及電解質紊亂作用不明顯。甲基黃嘌呤可刺激胰島素釋放,增加血糖及血脂肪酸水平。血糖增加有益於伴有低血糖的患兒,但高血糖對極早產兒有害。增加的遊離脂肪酸可能與膽紅素競爭與白蛋白結合。但在治療濃度範圍這些副作用可以忽略。在通常使用的治療劑量下,甲基黃嘌呤潛在的腦血管收縮作用不是主要問題,腦血流及氧合沒有發生變化,晶體後纖維瘢痕的發生率也無增加。很難證實茶堿的使用與NEC之間的關係。在減少呼吸暫停發生同時,甲基黃嘌呤可能的確減少了NEC發生的危險性。基礎代謝率可能輕微增加,這一作用的影響在攝入熱量有限的早產兒尤其明顯,可表現為體重減輕或體重不增和生長緩慢。盡管甲基黃嘌呤存在這些多種效應,尚未見有對患兒的生長發育造成嚴重影響的報道。

  (9)若在最理想的治療水平下呼吸暫停仍持續存在,應注意尋找引起呼吸暫停的其他潛在病因。另一方麵,甲基黃嘌呤治療可能掩蓋了以呼吸暫停為表現的其他一些情況,特別是新生兒敗血症。應注意到有25%的新生兒,特別是極低體重兒,可能對甲基黃嘌呤無效,此時可能需要輔助通氣或選擇其他藥物治療。

  (10)多沙普侖(doxapram)是一呼吸興奮劑,用於治療茶堿治療無效的持續性新生兒呼吸暫停。對呼吸暫停的初期治療,其療效並不優於茶堿。其副作用如流涎、緊張不安、肝功損害、胃腸道刺激及高血壓限製了它的應用,但開始以0.5mg/(kg·h)小劑量持續靜注,需要時慢慢增加到2.5mg/(kg·h),這些副作用可減少。盡管其衍生物keto-doxapram副作用很少,它的廣泛使用仍有待於進一步的藥物動力學研究。其他一些可用於治療新生兒呼吸暫停的藥物包括:阿米三嗪(都可喜)及內啡肽的拮抗藥如納絡酮。它們的治療價值仍有待於證實。

  4、出院計劃甲基黃嘌呤治療通常要持續到患兒發育到35~37周,及沒有明顯的呼吸暫停發作1周以上。有些患兒的呼吸暫停發作可能持續至37~40周,而這時他們可能準備出院,應對這些患兒進行重新評估以發現呼吸暫停的病因。應注意是否存在神經係統問題、貧血、引起氣道梗阻的解剖因素以及喂養困難如反流等。對那些停藥後呼吸暫停再次發作的患兒應繼續使用茶堿,可每過1個月試行撤藥。應盡量避免出院後繼續藥物治療及在家監測。大家都認為,發育不成熟所致的呼吸暫停不是家庭監測的指征,且在家中進行藥物治療與家庭監測存在明顯的消極影響,包括家庭壓力及經濟負擔。然而,有一些病例是需要進行家庭監測的,這些呼吸暫停病兒往往存在一些特殊問題,如曾有明顯危及生命的情形、慢性肺部疾病、氣管切開術等。應給這些家庭盡量提供心理支持,家人也應熟練掌握心肺複蘇技術及如何使用提供給他們的監測儀。

  二、預後

  呼吸暫停常常是各種疾病的一種嚴重臨床症狀,出現呼吸暫停者預後較差,繼發性呼吸暫停患兒病死率較高,易發生不可逆性神經係統的損害。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