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端螺旋體肺炎是感染了鉤端螺旋體而引起的。鉤端螺旋體呈細長絲狀,圓柱形,有12~18個螺旋,兩端有鉤,長6~20μm,呈活躍的旋轉式運動,有較強的穿透力,革蘭染色陰性,在暗視野顯微鏡下較易見到發亮的活動螺旋體。電鏡下觀察到其結構主要為外膜、鞭毛(軸絲)和柱形的原生質體(菌體)3部分。鉤端螺旋體需氧,營養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培養基中生長良好,鉤端螺旋體對幹燥及一般消毒劑極為敏感,可迅速被殺滅。至1986年,全世界已發現23個血清群和200個血清型。我國已知有19群74型,鉤端螺旋體的型別不同,對人的毒力、致病力也不同,某些鉤端螺旋體有溶血素或其他毒素。
各種有毒力的鉤端螺旋體經人體破損的皮膚(或正常皮膚)或鼻、眼、口腔、胃腸黏膜進入機體。病原體穿透力極強,可迅速穿過血管壁或淋巴管進入血液循環,在血液中大量繁殖,並侵入各器官和組織。在潛伏期內產生菌血症,菌血症持續1周左右出現毒血症,造成全身毛細血管、肺、肝、腎、心、中樞神經係統等器官損害。
鉤端螺旋體肺炎的並發症表現多樣,以眼部(葡萄膜炎、虹膜睫狀體炎症)和腦部(無菌性腦膜炎,閉塞性腦動脈炎)的表現最為突出,發生於晚期(免疫反應期)。
眼部的並發症以葡萄膜炎為主,其中多為前部葡萄膜炎(虹膜睫狀體炎),常出現玻璃體混濁,虹膜表麵有白色沉著物。其次為視網膜及視神經等改變,還有一些患者並有鞏膜、瞳孔、眼肌的改變。多數在病期2~8周內出現。絕大多數預後良好,也有少數遷延時間較長或複發的。
神經係統的並發症表現為晚期腦病。患者在急性期後可出現持續性頭痛、頭昏或肢體麻木等症狀,在病後2~5月出現中樞性肢體癱瘓及運動性語言障礙為主的神經係統症狀,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精神症狀。目前認為,晚期腦病並發症可能由於過敏反應引起的腦血管管腔狹窄或閉塞性病變,進而造成腦組織供血障礙所致。
潛伏期2~28天,一般7~12天,因受染者免疫水平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臨床表現複雜多樣。
1、早期(感染毒血症期)
發病後3天以內,主要表現為突然寒戰、發熱,體溫可達39℃,多呈弛張熱型,可伴有頭痛、無力、結膜充血或出血,腓腸肌痛及壓痛可在第1天出現,淋巴結腫大第2天出現,以腹股溝及腋窩部為多。
2、器官損傷期
病後3~10天,根據症狀分為不同的臨床類型。
(1)流感傷寒型:為早期症狀的繼續,無明顯或嚴重器官損害及功能不全。
(2)黃疸出血型:即外耳病(Weil’sdisease),國內較少見。
(3)腦膜腦炎型:發病數天即出現腦膜刺激症,重者可抽搐、昏迷、腦疝、呼吸衰竭以及各種神經損害症。
(4)肺出血型:在早期感染中毒症候群的基礎上,出現咯血但無明顯肺部囉音和呼吸功能障礙者,稱肺出血普通型,如有感染中毒敗血症反應的同時,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缺氧和窒息,迅速發展的囉音以及X線表現雙肺彌漫性出血陰影,稱為肺彌漫性出血型,此型發展快,病情進展分3期。
①先兆期:患者麵色蒼白,煩躁逐漸加重,呼吸、心率進行性增快,肺部有散在的、逐漸增多的幹、濕囉音,可有血痰或咯血。
②出血期:如先兆期內未及時治療,短期內麵色極度蒼白、唇發紺、煩躁、呼吸心率顯著加快,第一心音減弱或出現奔馬律,雙肺布滿濕囉音,多數有不同程度的咯血。
③垂危期:如病情未能控製,可在短期內(1~3天)病情迅速加劇,表現極度煩躁不安、神誌模糊,甚至昏迷,喉有痰鳴,極度發紺,大口鮮血從口,鼻湧出(呈泡沫狀),可發生窒息,心率減慢,呼吸不規則甚至停止,上述演變過程短則數小時,長則12~24h,該病的發病機製可能由於機體對病原體及其有毒物質的超敏反應的結果,其理由:發病迅速、凶猛,恢複亦迅速,肺部病灶消失快,未見血管破裂,大出血是經過充血,淤血和溢血3個過程;激素治療有特效;凝血功能正常,未見DIC表現。
3、後期
起病7~14天後,大部分病人很快恢複;部分病例經早期感染中毒症狀後,無中期明顯器官損害,即進入後期,表現為後期的並發症。
預防鉤端螺旋體肺炎首先要管理傳染源,包括滅鼠、管理好家畜及動物宿主的檢疫,及時發現並隔離病人切斷傳染途徑,加強個人防護,采用多價疫苗對易感人群及疫水接觸的勞動者進行預防接種,對實驗室、流行病學工作人員以及新入疫區的勞動者,疑及感染者尚無症狀時,可肌內注射青黴素G80萬~200萬U/d,連續2~3天,作為預防用藥
鉤端螺旋體肺炎臨床表現複雜,因而早期診斷較為困難,易誤診、漏診。應結合流行病學特點、早期的臨床症狀和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綜合判斷。
1、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升高。血中轉氨酶和膽紅素增高。
(2)病原體檢查鉤端螺旋體病的間接熒光抗體染色采用黑底熒光法鏡下直接查找,發病10天內可從血液或腦脊液中分離出鉤端螺旋體,第2周尿中可檢出病原體。用熒光抗體染色法及甲苯藍染色等方法直接鏡檢,陽性率達50%,有助於早期診斷,將患者的血液或其他體液接種於動物,分離到病原體,可確診。
(3)血清學試驗凝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特異的抗體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凝集素一般在病後7~8天出現,以1∶400效價為陽性,可持續數月到數年。間隔2周雙份血清效價增高4倍以上為陽性,近年通過PCR方法可在該病早期診斷鉤端螺旋體病。
2、其他輔助檢查
X線表現輕症者有肺部模糊的網狀陰影或肺紋理紊亂增粗,病變廣泛。中度者雙肺呈小點狀或雪花小片影,密度低,邊界模糊,可有部分融合成2cm大小的陰影。
鉤端螺旋體肺炎臨床表現複雜,因而早期診斷較為困難,易誤診、漏診。應結合流行病學特點。早期的臨床症狀和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綜合判斷。
1、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數正常或輕度升高。血中轉氨酶和膽紅素增高。
(2)病原體檢查鉤端螺旋體病的間接熒光抗體染色采用黑底熒光法鏡下直接查找,發病10天內可從血液或腦脊液中分離出鉤端螺旋體,第2周尿中可檢出病原體。用熒光抗體染色法及甲苯藍染色等方法直接鏡檢,陽性率達50%,有助於早期診斷,將患者的血液或其他體液接種於動物,分離到病原體,可確診。
(3)血清學試驗凝溶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測定特異的抗體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凝集素一般在病後7~8天出現,以1∶400效價為陽性,可持續數月到數年。間隔2周雙份血清效價增高4倍以上為陽性,近年通過PCR方法可在該病早期診斷鉤端螺旋體病。
2、其他輔助檢查
X線表現輕症者有肺部模糊的網狀陰影或肺紋理紊亂增粗,病變廣泛。中度者雙肺呈小點狀或雪花小片影,密度低,邊界模糊,可有部分融合成2cm大小的陰影。
鉤端螺旋體肺炎患者的飲食應以高營養、清淡、易消化為宜,忌辛辣油膩食物。不要吃大魚、大肉、過於油膩之品肺炎患者在膳食中不應加入辣椒、胡椒、芥末、川椒等調味品。戒煙戒酒。鉤端螺旋體肺炎食療方:
1、芹菜溜鯉魚
原料:鯉魚250克,鮮芹菜50克,澱粉、薑絲、蒜絲、醬油、白糖、醋、精鹽、味精、黃酒、泡酸辣椒、菜油適量。
製作:將鯉魚切成絲,芹菜切段,把醬油、白糖、醋、味精、黃酒、鹽、澱粉,上湯調成汁。炒鍋置旺火上,下油燒至5成熱,放人魚絲溜散,瀝去餘油,放薑絲、泡酸辣椒。芹菜段炒出香味,而後烹入芡汁,放人亮油,起鍋即可。
功效:鯉魚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止咳下氣等功效;芹菜有平肝清熱、祛風利濕、養神益氣等功效。鯉魚芹菜合食,適用於急慢性肺炎的輔助治療。
2、兔肉蘑菇絲
原料:熟兔肉100克,蘑菇50克,蔥白25克,辣椒油、醬油、醋、白糖、香油、芝麻醬、花椒粉、味精適量。
製作:將熟兔肉、蔥白分別切絲,蘑菇煮熟。蔥、蘑菇墊底,兔絲蓋麵,盛入盤內。用醬油把芝麻醬分次調散,香油調勻成味汁,淋於兔絲卜即可食用。
功效:免肉有清熱解毒、益氣健脾、祛濕涼血、利便等功效,蘑菇有解毒潤燥、益氣補脾、化濕止瀉等功效。兔肉蘑菇合食,適用於治療急性肺炎。
3、鵪鶉百合湯
原料:鵪鶉1隻,百合25克,生薑、蔥、味精、細鹽適量。
製作:將鵪鶉殺後去毛、去腳爪、去內髒洗淨,放人開水中焯一下,撈出切塊;將百合掰瓣,洗淨,備用。將薑、蔥洗淨,薑拍破,蔥切段。鍋置於旺火上,倒入適量清水,放人鵪鶉,燒開,下百合、薑塊、蔥段,改用小火燉至鵪鶉熟時,加入鹽、味精燜數分鍾,入湯碗即可食用。
功效:鵪鶉肉有補五髒、益肝清肺、清熱利濕、消積止瀉等功效;百合有潤肺止咳、養陰清熱、清心安神等功效。二者同食,適用於急慢性肺炎。
4、瘦肉白菜湯
原料:瘦肉、大白菜心各100克,薑、蒜、鹽、味精、雞油少許。
製作:瘦肉切絲,白菜洗淨、切絲,放入沸水中,剛熟時撈出,放清水漂淨,濾幹水分待用;鍋置於旺火上,下雞油燒五成熟,放人蒜,炒金黃色,再加瘦肉合炒,加入細鹽,入湯煮熟,再加白菜心煮沸,放入味精即可食用。
功效:瘦肉有補中益氣、生津潤腸功效;大白菜性平,味甘,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除煩通便等功效。瘦肉、白菜合食,適應於急慢性肺炎。
一般鉤端螺旋體肺炎的治療早期應臥床休息,給予高熱量、維生素B和維生素C,保持水、電解質平衡,出血嚴重者應及時應用止血劑和輸血。肺大出血者應讓病人保持鎮靜,酌情應用鎮靜劑,並就地搶救,減少搬動過程中出現的意外情況。
早期應用有效抗生素,可改善預後。如治療過晚,髒器功能受損,治療作用就會減低。青黴素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熱、縮短病程、防止和減少出血的功效,成人首次劑量為40萬U,以後治療劑量120萬~160萬U/d,分3~4次肌內注射,避免發生赫氏反應,療程7天或體溫正常後2~4天。重症病例青黴素160萬~240萬U/d,分4次肌內注射,並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其他抗生素如慶大黴素、鏈黴素、紅黴素、氨苄西林亦有一定療效。
赫氏反應多發生於首劑青黴素注射後30min,因大量的鉤端螺旋體被殺滅後,釋放毒素所致。其症狀為突然寒戰、高熱、頭痛和全力酸痛,心率和呼吸加快,並可伴有血壓下降、四肢厥冷、休克等,一般持續30min至1h,偶爾導致肺彌漫出血,應立即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如氫化可的鬆200~300mg靜脈滴注,並用抗休克、鎮靜藥治療。
近年國內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療本病取得較好療效,兩藥均可口服且副作用小。咪唑酸乙酯(咪唑酸酯)成人劑量首劑1g,以後每天4次,每次0.5g,體溫正常後2~4天停藥。重症者可增至3g/d,分3次口服,病情好轉後減為2g/d,療程5~7天。約8%病例出現赫氏反應,但反應較輕,不需要特殊處理。主要的不良反應為消化道症狀、皮疹等。甲唑醇成人劑量首劑1g,以後3~4次/d,每次0.5g,療程5~7天。該藥無赫氏反應,部分病人有頭暈、腸鳴等,偶有皮疹、口幹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