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將間葉源性腫瘤由以平滑肌腫瘤為主的觀念轉到以胃腸道間質瘤為主的觀念。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病有環境因素和環境因素。
1、環境因素:
環境因素是胃間質瘤的產生因素中比較重要的一種。胃間質瘤的病因與各地方的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經常食用黴變、醃製、熏烤等食物,或過多攝人食鹽,都可能增加胃間質瘤發生的危險性。熏製的魚肉含有較多的3,4-苯並芘,發黴的食物含有很多真菌毒素,醃製的食物中有亞硝酸類,這些物質都有致癌作用。所以大家要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拒絕垃圾食品,多吃水果蔬菜。
2、環境因素:
研究表明,胃間質瘤的病因與遺傳也有關係,患者家屬中胃間質瘤發病率高於比一般人都高,這些人可能是由於生活環境與飲食習慣相似,增加了胃間質瘤的發病機會,這也表明了遺傳因素在胃間質瘤發病中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
胃腸道間葉源性腫瘤在胃腸道腫瘤中隻占少數,但卻種類繁多,形態複雜,過去由於病理學技術的限製,胃腸道許多混有平滑肌纖維或神經束的梭形細胞腫瘤,常被診斷為平滑肌源性腫瘤或神經源性腫瘤,現在的研究認為其中大多數為c-kit陽性或CD34陽性類似Cajal間質細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的間葉性腫瘤,即目前的定義的胃腸道間質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經源性腫瘤隻占極少數。
胃腸道間質瘤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3%,多發於中老年患者,40歲以下患者少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GIST(胃腸道間質瘤)大部分發生於胃(50~70%)和小腸(20~30%),結直腸約占10~20%,食道占0~6%,腸係膜、網膜及腹腔後罕見。GIST病人20-30%是惡性的,第一次就診時約有11~47%已有轉移,轉移主要在肝和腹腔。胃腸道間質瘤常見並發症;預後GISTs總的5年生存率為35%,腫瘤完全切除5年生存率50~65%,不能切除者生存期;lt;12個月,腫瘤位置,大小,核分裂數和年齡均與預後有關,食道GISTs預後最佳,而小腸GISTs預後最差。
GISTs(胃腸道間質瘤)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占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3%,多發於中老年患者,40歲以下患者少見,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大部分GISTs發生於胃(50~70%)和小腸(20~30%),結直腸約占10~20%,食道占0~6%,腸係膜,網膜及腹腔後罕見。
GISTs的症狀依賴於腫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無特異性,胃腸道出血是最常見症狀,表現為嘔血或者黑便。而在食管,吞咽困難症狀往往也常見,部分病人因腸穿孔就診,可增加腹腔種植和局部複發的風險。
GISTs病人第一次就診時約有11~47%已有轉移,轉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結和腹外轉移即使在較為晚期的病人也較為罕見,轉移瘤甚至可發生在原發瘤切除後30年,小腸GISTs惡性程度和淋巴結轉移率最高,而食道GISTs惡性程度低,因此,嚴格來說,GISTs無良性可言,或至少為一類包括潛在惡性在內的惡性腫瘤。
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隻要在平常生活中注意以下生活和飲食方麵的細節,就能很好的預防胃腸道間質瘤的發病因素
1、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多在陽光下運動,多出汗可將體內酸性物質隨汗液排出體外,避免形成酸性體質
2、有良好的心態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可見壓力是重要的癌症誘因,中醫認為壓力導致過勞體虛從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失調,體內代謝紊亂,導致體內酸性物質的沉積;壓力也可導致精神緊張引起氣滯血淤、毒火內陷等
3、不要過多地吃鹹而辣的食物,不吃過熱、過冷、過期及變質的食物;年老體弱或有某種疾病遺傳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堿量高的堿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吸煙,世界衛生組織預言,如果人們都不再吸煙,5年之後,世界上的癌症將減少1/3;其次,不酗酒煙和酒是極酸的酸性物質,長期吸煙喝酒的人,極易導致酸性體質發現疾病及時治療是關鍵
CT、胃鏡及超聲胃鏡檢查、消化道造影可確定GISTs(胃腸道間質瘤)大小、局部浸潤、轉移、位置等的判斷,具體檢查如下。
一、體檢:部分腫瘤較大的患者可觸及腹部活動腫塊、表麵光滑、結節或分葉狀。
二、.實驗室檢查:患者可出現貧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潛血陽性。
三、影像學特點:
1、胃鏡及超聲胃鏡檢查
對於胃GIST,胃鏡可幫助明確腫瘤部位及大小。超聲內鏡對於胃外生性腫瘤可協助診斷,協診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潤狀況、轉移等。部分患者可獲得病理學診斷。
2、CT檢查
CT平掃發現腫瘤多呈圓形或類圓形,少數呈不規則形。良性腫瘤多小於5cm,密度均勻,邊緣銳利,極少侵犯鄰近器官,可以有鈣化表現。惡性腫瘤多大於6cm,邊界不清,與鄰近器官粘連,可呈分葉狀,密度不均勻,中央極易出現壞死、囊變和出血,腫瘤可出現高、低密度混雜,鈣化很少見。增強CT可見均勻等密度者多呈均勻中度或明顯強化,螺旋CT尤以靜脈期顯示明顯。這種強化方式多見於低度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壞死、囊變者常表現腫瘤周邊強化明顯。CT消化道三維重建對於腫瘤可協助診斷,協診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潤狀況、轉移等。
3、18FDG-PET和18FDG-PET/CT
CT,MRI等影像學方法隻是評估腫瘤的大小,腫瘤的密度以及腫瘤內的血管分布,不能反應腫瘤的代謝情況,用18氟脫氧葡萄糖的PET檢查可以彌補以上物理學檢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腸道間質腫瘤是一種高代謝的腫瘤,利用腫瘤內強烈的糖酵解反應攝取高密度的18氟脫氧葡萄糖跟蹤顯影,對早期轉移或者複發比CT敏感,並且在評估腫瘤對化療藥物的反應時明顯優於其它物理學檢查方法,PET與CT聯合掃描方法能同時評估腫瘤的解剖和代謝情況,對腫瘤的分期以及治療效果的評估優於CT,也為其它實體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療效判斷提供了一個參考。
4、其他輔助檢查
X線鋇餐示邊緣整齊、園形充盈缺損,中央可有“臍樣”潰瘍龕影,或表現為受壓、移位。腸係膜上動脈DSA對於小腸GIST診斷、腫瘤定位具有重要意義。
胃腸道間質瘤除了一般治療方法外,通過飲食療法也能緩解症狀。胃腸道間質瘤患者飲食宜清淡為主,合理搭配膳食。要飲食營養均衡,多吃蔬果,忌辛辣刺激食物。
傳統的GISTs(胃腸道間質瘤)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雖最近在GISTs病理及基礎研究取得很大進展,新的化療藥物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手術治療仍是目前取得臨床治愈的最佳治療方法。
1、手術治療及原則
由於GISTs的潛在惡性,對臨床懷疑GISTs均應按惡性腫瘤手術原則進行,由於GISTs往往質地脆,血供豐富,且通過血液及腹膜轉移,手術時應特別注意避免腫瘤破潰及擠壓,對腸道GISTs應先結紮供應和回流血管。術中對可疑病例也不應切取活檢,除非腫瘤不能根治。
GISTs一般不宜腫瘤摘除,胃的GISTs直徑5cm的應按胃癌D2清掃範圍手術。小腸GISTs因報道的淋巴結轉移率達7~14%,故主張常規行淋巴清掃,腸段切除至少距腫瘤10cm。對於直腸GISTs,特別是下段GISTs,有時手術處理十分困難,由於術前難以判斷其惡性程度,對於直徑5cm或術後複發者,應在術前充分征求患者意願前提下,在保肛與擴大手術中作出抉擇。對於有局部浸潤或遠端轉移的應在可根治前提下行聯合髒器切除術。
2、化療
傳統的化療GISTs當作平滑肌肉瘤治療,常用方案為阿黴素+順鉑(AD方案),臨床緩解率
伊馬替尼(Imatinib)化療。伊馬替尼是c-kit激酶活性抑製劑,已於2000年第一次應用於臨床,主要用於不能根治手術的病人,也有用於高危GISTs的報道。應用方法為400~800mg/天,連續12~24個月。據Ⅱ期臨床研究PR達63%,SD達20%;Ⅲ期臨床研究尚缺乏遠期隨訪報道,但據報道6月的PFS超過70%。伊馬替尼用於GISTs新輔助化療,也有小樣本成功的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