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引起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但一般認為是由多種原因聯合所致,其中以早產和感染最為重要。
1、早產早產是NEC的重要發病因素,因免疫功能差,腸蠕動差,加之出生時易發生窒息,造成腸壁缺氧損傷,使細菌侵入。
2、感染感染是NEC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多為克雷白杆菌、大腸埃希杆菌、銅綠假單胞菌等腸道細菌。
3、缺氧與缺血在新生兒窒息、呼吸疾病、休克等缺氧缺血情況時腸壁血管收縮,導致腸黏膜缺血缺氧、發生壞死,隨著恢複供氧,血管擴張充血,擴張時的再灌注會增加組織損傷。
4、喂養進食和交換輸血都可增加腸壁的再灌注,成為誘發疾病的原因,導致腸道受細菌的侵襲。一旦開始喂養,為腸道細菌繁殖提供了充足的底物。腸道喂養一直被認為是NEC的發病因素,感染、窒息的早產兒過早、過量喂牛乳,可誘發NEC。但喂養導致NEC的觀點仍然存在爭議,有報道延遲至2周開始喂養的早產兒NEC發生率反而高於早喂養者。
5、其他臍動脈或靜脈插管、換血療法、紅細胞增多症、動脈導管開放、低體溫等情況時,NEC發生率較高。
二、發病機製
在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患兒中,小腸中通常有3個因素出現:持續的腸缺血損害、細菌定植、腸腔內底物(如經腸喂養)。
1、腸壁缺氧和炎症損傷早產兒免疫功能差、腸蠕動差,食物停留時間長,易使細菌生長;牛乳滲透壓較高,感染、窒息的早產兒過早過量喂牛乳,可加重腸壁黏膜損傷,誘發NEC。出生時窒息造成腸壁缺氧損傷,使細菌得以侵入,過多細菌生長及其毒素可使缺氧的腸壁發生炎症。炎症時組織釋放的細胞因子,如血小板活化因子、α腫瘤壞死因子、前列腺素等,加重炎症反應,促使NEC的發生。克雷白杆菌對食物中的乳糖有較強的發酵作用,產生的氫氣使腸壁產生囊樣積氣。
2、缺氧與再灌注損傷缺血性損害可由於缺氧性損害,如新生兒窒息、呼吸係統疾病,所觸發的原始潛水反射,引起的腸係膜動脈痙攣,導致腸道的血流明顯減少;在換血過程中,敗血症時期或用高張力配方奶喂養時,腸道血流減少,導致腸缺血性損害。同樣,休克、先天性心髒病等缺血情況時,可減少體循環血流,或動脈血氧飽和度的降低,導致腸黏膜缺血缺氧、發生壞死;恢複供氧、進食和交換輸血時的再灌注,增加了組織損傷。
3、病理改變NEC可累及整個小腸和結腸,但好發部位多在回腸遠端和升結腸近端,輕症時壞死腸段隻有數厘米,重症時可伸延至空腸和結腸部位,但一般不影響十二指腸。細菌可滲透過腸壁,產生氫氣並積聚,產生X線上特征性的腸壁積氣,氣體並可進入門靜脈,通過腹部X線平片或肝髒B超可見到肝髒上麵的門靜脈積氣,隨著病變的進展,可導致整層腸壁的壞死、穿孔,腹膜炎,敗血症和死亡。早期病變主要為腸黏膜及黏膜下層充血、水腫、出血、壞死。進展期病變範圍擴大,累及肌層,嚴重者腸壁全層壞死,可並發腸穿孔和腹膜炎。
如病情進展,腸壞死從黏膜層開始,逐漸累及腸壁全層,導致腸穿孔、腹膜炎和腹水。1/3的新生兒可發生敗血症,並發多髒器功能不全、DIC等。敗血症是指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環,並在血中生長繁殖,產生毒素而發生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敗血症伴有多發性膿腫而病程較長者稱為膿毒血症。
男嬰多於女嬰,以散發病例為主,無明顯季節性,出生後胎糞正常,常在生後2~3周內發病,以2~10天為高峰,在新生兒腹瀉流行時NEC也可呈小流行,流行時無性別,年齡和季節的差別。
1、腹脹和腸鳴音減弱:患兒先有胃排空延遲,胃瀦留,隨後出現腹脹,輕者僅有腹脹,嚴重病例症狀迅速加重,腹脹如鼓,腸鳴音減弱,甚至消失,早產兒NEC腹脹不典型,腹脹和腸鳴音減弱是NEC較早出現的症狀,對高危患兒要隨時觀察腹脹和腸鳴音次數的變化。
2、嘔吐:患兒常出現嘔吐,嘔吐物可呈咖啡樣或帶膽汁,部分患兒無嘔吐,但胃內可抽出含咖啡或膽汁樣胃內容物。
3、腹瀉和血便:開始時為水樣便,每天5~6次至10餘次不等,1~2天後為血樣便,可為鮮血,果醬樣或黑便,有些病例可無腹瀉和肉眼血便,僅有大便隱血陽性。
4、全身症狀:NEC患兒常有反應差,神萎,拒食,嚴重病例麵色蒼白或青灰,四肢厥冷,休克,酸中毒,黃疸加重,早產兒易發生反複呼吸暫停,心律減慢,體溫正常或有低熱,或體溫不升。
NEC可發生暴發流行,具有傳染性,因此,如果短期內發生數例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應將患病兒隔離,並對其餘接觸嬰兒進行評估,對直接或間接接觸過的新生兒和早產兒需每天檢查腹脹的出現和大便性質的改變一旦出現腹脹應警惕NEC的發生對極小的或患病早產兒通過使用全腸道外營養而延遲數天或數周喂養,然後在數周的時間內,緩慢增加腸道喂養,可降低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的發生
糞便隱血試驗(OBT)糞細菌培養維生素K動脈血氣分析血常規便常規腹腔穿刺腹部平片腹膜後充氣造影塗片。
1、周圍血象:白細胞增高,分類核左移,血小板減少。
2、血氣分析和電解質測定:可了解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程度,指導液體和靜脈營養液的治療。
3、糞便檢查:外觀色深,隱血陽性,鏡檢下有數量不等的白細胞和紅細胞,大便細菌培養以大腸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多見。
4、血培養:如培養出的細菌與糞培養一致,對診斷NEC的病因有意義。
5、腹部X線平片檢查:對診斷NEC有非常大的價值,要多次隨訪檢查,觀察動態變化。
(1)早期表現:
①小腸輕,中度脹氣,結腸可少氣或脹氣。
②腸腔內可有小液平。
③腸壁黏膜及腸間隙增厚。
④腸管排列紊亂,外形僵硬,管腔不規則或狹窄變細。
(2)進展期變化:
①腸腔脹氣加重,液平增多,呈階梯狀,提示病變累及肌層。
②腸壁黏膜下層出現積氣,表現為密集的小泡沫樣透亮區,稱腸壁囊樣積氣(pneumatosiscystoidesintestinalis),漿膜下積氣呈細條狀,半弧形或環狀透亮影。
③腸壁積氣時間較長,氣體可從腸壁上升至門靜脈,導致門靜脈積氣,在肝的門脈處呈現樹枝樣向上的透亮影,可在4h內被吸收消失。
④腸管固定。
⑤腹腔積液,急性腸穿孔時出現氣腹,如穿孔處被腸係膜覆蓋封閉,逸出的氣體被吸收後,X線片上可以不易顯示。
6、細菌培養:腹腔穿刺液塗片及培養大多為杆菌,手術時所取腹腔液作細菌培養,陽性率高。
7、腹部B超:可見肝實質及門脈內間歇出現微小氣泡。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一、治療
1、禁食對有可能發生NEC的患兒或懷疑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患兒,應立即禁食,具體時間應視病情而定,可先禁食1~2天,觀察病情的發展,計劃下一步治療。
對確診的患兒,症狀輕的禁食3~5天,重的禁食7~10天,大部分患兒同時需要胃腸減壓。禁食期間營養和液體主要從腸外營養液補充,可以從周圍靜脈滴入。待腹脹、嘔吐消失、腸鳴音恢複、食欲恢複、大便隱血試驗陰轉時,才可開始喂養。
開始進食時,先試喂5%糖水3~5ml,2~3次後如無嘔吐及腹脹,可開始喂奶。以新鮮母乳為最好,宜從少量開始;人工喂養開始宜少量稀釋奶,3~5ml/次,如能耐受逐漸緩慢加量,每次增加1~2ml,切忌用高滲乳汁。如胃中有積乳則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加奶後如症狀複發,需再次開始禁食。原病變較重且範圍廣泛者,可引起乳糖酶暫時性缺乏,應暫避免乳汁喂養,以免引起腹脹、腹瀉等症狀。
2、胃腸減壓為常規措施,用連接吸引器的雙腔鼻胃管來減輕腸道積氣。
3、抗感染應立即全身應用抗生素,根據細菌學檢查結果選用抗生素,在未報道前可先選用頭孢第三代抗生素,如頭孢氨塞肟或頭孢曲鬆,劑量50~80mg/(kg·d),靜脈滴注;或β-內酰胺酶抗生素(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和氨基糖苷類藥物。另外也應考慮抗厭氧菌藥物(如克林黴素,甲硝唑)的應用,多黏菌素E有中和毒素作用(每天口服10~15mg/kg)。懷疑為胃腸道感染引起發病或血培養陽性者,抗生素的選用應根據感染的細菌而定。治療須持續10天.
4、靜脈補充液體及維持營養NEC患兒因為廣泛的腸道炎症和腹膜炎可導致第三間隙相當多的液體喪失。常發生水、電解質平衡紊亂,保持水、電解質平衡非常重要。需及時補液、糾正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小兒禁食期較長,禁食期間必須靜脈補液,注意營養補充。適當的腸外膠體和晶體液體輸注以維持循環,在腸道修複的同時,需要全腸道外營養14~21天。
(1)液量:根據日齡每天總液量為100~150ml/kg。
(2)熱卡:病初保證每天209.2kJ/kg(50kcal/kg),以後逐漸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一般用葡萄糖,每天5~18g/kg,血糖>7.28mmol/L,應減少糖的輸入;如血糖多次測定>11.2~16.8mmol/L,應加用胰島素0.25~0.5U/kg。
(4)蛋白質:常用6%小兒氨基酸注射液,開始以每天0.5g/kg,按每天0.25~0.5g/kg遞增,最大量為每天2.5g/kg。輸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證熱量的前提下,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故使用時要求非蛋白質與蛋白質熱量之比約10∶1,每克氨基酸氮輸入時要求熱量為628~837kJ。
(5)脂肪:常用10%脂肪乳劑(Intralipid),開始每天0.5g/kg,按每天0.25~0.5g/kg遞增,最大量每天3g/kg,輸注速度為,胎齡33周者每小時不超過3.0ml/kg。
(6)電解質:一般每天供給鈉3~4mmol/kg,鉀2~3mmol/kg,氯2~3mmol/kg,與上述營養物質配成1/4~1/5張液體輸入。但應監測血電解質濃度,隨時調整。鉀的濃度不應大於3‰。如有額外丟失(嘔吐、腹瀉及胃腸減壓)則需提高氯化鈉的供給,一般配成1/3張液體輸入。如存在酸中毒,可每次給5%碳酸氫鈉3~5ml/kg,必要時根據血氣檢測調整。
(7)各種微量元素及維生素:常用微量元素注射液(安達美)每天1ml/kg,水樂維他(含各種水溶性維生素)每天1ml/kg,維他利匹特(含各種脂溶性維生素)5ml/d。
5、改善循環功能NEC患兒常發生休克,休克原因多為感染性、低血容量或多髒器功能衰竭所致。需擴容,應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等。
6、對症治療病情嚴重伴休克者應及時治療,擴容除用2∶1含鈉液外,還可用血漿、人血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血管活性藥物可選用多巴胺、酚妥拉明等,並可給氫化可的鬆每次10~20mg/kg,每6小時1次。缺氧時應麵罩吸氧。觀察病情發展,及時手術。
7、外科治療約有1/3病例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指征為:
(1)病情惡化: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嬰兒,在經過非手術治療後,臨床和實驗室情況惡化時,也應考慮手術治療。
(2)腸穿孔、腹膜炎:腸穿孔和嚴重腸壞死有氣腹或腹膜炎體征或通過腹腔穿刺抽出膿性物質時,需要外科手術治療,切除壞死和穿孔的腸段,如果殘留腸段顯示無缺血,可作腸段重新吻合術。隨著敗血症和腹膜炎的改善,腸道營養可經數周或數月後重新建立。
(3)腸道狹窄:少數嬰兒經非手術治療後數周或數月發生腸道狹窄,通常在脾曲處的結腸,需要切除狹窄腸段來重新恢複腸道的正常結構。
二、預後
本症是新生兒消化係統極為嚴重的疾病,病死率高達20%~40%。約2/3發生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新生兒存活,通過積極的支持治療和慎重及時的外科幹預可改善預後。約70%病例需要非外科手術性治療,5%~30%患兒手術後可能發生回腸和結腸吻合部的狹窄或發生短腸綜合征,術後需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