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全腹> 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

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簡介

相關問答

  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是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該病首先於1967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樣腹瀉的大兒童和成人中發現,常誤為菌痢。主要在大兒童及成人中致病。臨床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膿血便。症狀與菌痢不易鑒別。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主要在大兒童及成人中致病。新生兒對此菌易感性差。至今未有在小嬰兒中暴發的報道。曾有在學校、部隊、社團及醫院內流行的情況,但較多為散發病例。該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是該病也是有一定危險的,所以應重視對待。

【詳情】

01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是由EI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IEC是1967年從“痢疾”病人大便中分離獲得的一組致腹瀉大腸埃希杆菌。EIEC與誌賀菌有類似的生化特性,無動力,對乳糖不發酵或發酵緩慢,有共同抗原,均為侵襲性致病菌,也稱痢疾樣大腸埃希杆菌,可侵入上皮細胞,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引起炎性反應。要注意對兩者進行鑒別,鑒別培養基有枸櫞酸鹽培養基、醋酸鈉培養基。常見之O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EIEC不產生腸毒素,主要侵犯結腸,形成腸壁潰瘍。致病毒力強,隻要10~100個細菌即可發病。汙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發流行,也可因接觸傳播,形成散發病例。成人、兒童均可發病。簡單一點說病因就是EIEC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細菌死亡後釋放出內毒素,破壞細胞形成炎症和潰瘍,引起腹瀉。臨床較少見,主要侵犯較年長兒童和成人。

02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的並發症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菌血症,菌血症主要見於兒童,有營養不良、鐮狀細胞貧貧血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國外已有100多例,國內也有少數病例報道,合並菌血症者症狀較嚴重,病死率高達46%。菌血症多見於發病後1~2天,抗生素治療有效。

  第二種是溶血尿毒症綜合征,溶血尿毒症綜合征主要見於痢疾誌賀菌感誌賀菌感染。有些病例開始時有類白血病反應,繼而出現溶血性貧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現急性腎衰竭,腎髒大小動脈均有血栓及腎皮質壞死,腎小球及動脈壁有纖維蛋白沉積,約半數病例鱟試驗陽性,多數病例血清中免疫複合物陽性。內毒素血症可能和發病有關,但其他細菌引起的內毒素血症並無類似表現。本病預後嚴重。

  第三種是關節炎,關節炎多發生於菌痢後2周內,可能為變態反應所致,主要累及大關節,可引起膝、踝關節紅腫、滲液。關節液中有凝集誌賀菌的抗體,血清抗“O”效價正常。用激素治療可以迅速緩解。同時由於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是具有一定危險的,所以一定要更加的小心謹慎處理應對不同的並發症,在必要的時候及時去醫院應診,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03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有哪些典型症狀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表現為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膿血便。症狀與菌痢不易鑒別,確定診斷必須有EIEC血清凝集試驗陽性,同時大便培養所得之大腸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治療同菌痢,對於重症需抗菌治療。EIEC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細菌死亡後釋放出內毒素,破壞細胞形成炎症和潰瘍,引起腹瀉。臨床較少見,主要侵犯較年長兒童和成人。臨床表現類似菌痢。當然無論什麼情況,在出現這些症狀之後都應該立即就醫,不能忽視。以防病情加重。

04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1.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在多數情況下屬於自限性疾病,多於1~2周內痊愈所以對幾個情況的預防需要特殊注意:

  2.老體弱、嬰幼兒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並發症多,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加強預防;

  3.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較高,尤其是呼吸衰竭型,如果有相關症狀要立即就醫;

  4.痢疾誌賀菌Ⅰ型引起症狀較為嚴重,而福氏菌易致慢性,耐藥性菌株則影響療效,所以在預防上麵要小心謹慎;

  5.采用適當抗菌藥物對清除感染有重要作用用藥不當、療程不足、治療不及時均影響療效綜上所述,最重要的就是免疫力底下人群可以長期采用抗菌藥物來增強免疫力來保持自己身體健康

05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的確診必須大便培養。所得之大腸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所以去各個醫院也可以根據檢查項目判斷此醫院在這個病上麵是否有相關權威。該病不能夠預診,必須要確定診斷必須有EIEC血清凝集試驗陽性,所以千萬不能嫌麻煩不親自去醫院,為了健康一定要腳踏實地。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主要應與菌痢進行鑒別,這些疾病容易與該病混淆,雖然病狀有些相似,但是相差其實還是很多的,如果治療方法錯誤很可能會耽誤治療乃至加重。所以一定要明確分清。

06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病人的飲食宜忌

  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病人應注意飲食調理。發病初期正是腸道急性充血、水腫、發炎和滲出的嚴重階段,此時腸蠕動活躍或處於痙攣狀態,其消化吸收功能都比較弱,所以,在起病後8~12小時內,患者可吃流質食物,如大米粥、雞蛋麵糊、細掛麵等。如腹瀉嚴重或出汗較多,還應適當給病人多喝一些湯水,以補充體內水、維生素和電解質的不足。

  好轉期可給患者吃些容易消化及營養豐富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如薄餛飩皮、蒸蛋羹等。宜采用少食多餐的方法,每日進食4~5次。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不宜喝牛奶和吃大量的蔗糖。

  恢複期要特別注重節製飲食,飲食上宜吃些清素、軟爛、溫熱的食物,避免過早地進食肥肉、油炸食品、生冷堅硬的食品以及多纖維食物,如芹菜、黃豆芽、韭菜、蒜苔等。恢複期後2~3天左右,即可按正常飲食進餐。

07西醫治療腸侵襲性大腸杆菌感染的常規方法

  在西醫治療方麵,由於近年來EIEC對各種藥物及抗生素的耐藥性增長,目前對常用抗菌藥物如磺胺、鏈黴素、氯黴素與四環素大多耐藥,臨床療效降低。所以對於EIEC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當地流行菌株藥敏試驗或患者大便標本培養的結果進行選擇,避免無針對性的濫用。在一定地區內注意輪換用藥。抗菌藥物療效的考核應以糞便培養陰轉率為主,治療結束時陰轉率應達90%以上。

  常用藥物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喹諾酮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口服易吸收等優點,近年耐藥株逐漸增多,耐藥性也可通過質粒介導。對誌賀菌感染常用環丙沙星400~600mg/d,分2次或3次口服,療程3~5天。其他新的喹諾酮類藥物,對誌賀菌感染也有效。

  第二種是甲氧苄啶:劑量為2片/次,2次/d,療程7天。根據我們使用結果,治愈率可達95%以上。近年來耐藥性逐步增長,療效有下降趨勢。對有磺胺過敏,白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第三種是抗生素:EIEC對常用抗生素如氯黴素、鏈黴素、氨苄西林大多均已耐藥,部分菌株對多西環素仍然較敏感。多數致病菌體外試驗對卡那黴素、慶大黴黴素仍較敏感,但僅能注射用藥,即時效果較好,由於腸壁組織內藥物濃度較低,不向腸腔排泌,不易清除細菌,易複發,宜和甲氧苄啶口服合用。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亦對誌賀氏菌有較好的療效,必要時也可選用。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