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腎久病,耗氣傷陽,以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腎陽,則最終導致脾腎陽氣俱虛。
脾腎陽虛證的病因較為複雜,如年老體弱,勞倦內傷,久病不愈等均可引起本證。根據病情發展變化的不同情況,有由脾及腎與由腎及脾之分。由脾及腎者,多為脾胃本弱,或為飲食所傷,或憂思傷脾,或寒濕困脾,或因泄瀉、痢疾、水腫等病日久遷延不愈致脾陽虛衰。
脾虛則運化無力,不能化生精微以充腎,或水濕內停,影響腎陽蒸化水液的功能,日久導致腎陽不足,最終而成脾腎陽虛證。至於由腎及脾者,或因先天稟賦不足,腎陽素虧,或後天調養失慎,房勞傷腎,或久病耗傷腎陽,而腎陽先虛,則脾陽失於溫煦;或腎水泛濫,使脾陽受傷。日久則形成脾腎陽虛證。總之,無論脾陽虛衰,或腎陽不足,在一定條件下,均可發展成為脾腎陽虛證。
中醫脾腎陽虛是指由脾腎陽氣虧虛,溫化失權,表現以泄瀉或水腫為主症的虛寒證候。本證多由脾、腎久病耗氣傷陽,或久泄久痢,或水邪久踞,以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腎陽,終則脾腎陽氣俱傷而成,以瀉痢浮腫,腰腹冷痛,並伴見虛寒之象為審證依據。
腎為先天之本,腎陽是一身陽氣之根本,脾髒依靠腎陽的溫煦才能正常運化水穀精微,運化水濕。
脾為後天之本,脾運化水穀精微以充養全身,腎所藏之精雖稟受於先天,但須不斷繼養於後天。
腎主水液,也須和脾主運化水濕的功能相配合,才能維持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
因此,脾腎兩髒相互依賴,以保證運化水穀精微和水液代謝功能的正常進行。
脾腎久病,耗氣傷陽,以致腎陽虛衰不能溫養脾陽,或脾陽久虛不能充養腎陽,則最終導致脾腎陽氣俱虛。
脾腎陽虛多由感受寒邪較重,或久病耗氣損傷脾腎之陽氣,或久瀉不止,損傷脾腎之陽,或其他髒腑的虧虛,累及脾腎兩髒等引起。脾虛陽氣不足,多引起大腸功能失調,表現為或腹瀉,或便秘。吸收不良綜合症、潰瘍性結腸炎、習慣性便秘常出現或伴有此症。脾腎陽虛的症狀表現包括以下三個麵:
1、陽虛寒盛,氣機凝滯,而見麵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腹中冷痛。
2、水穀失運而見腹部脹,久瀉久痢,甚或五更泄瀉,下利清穀。
3、水濕泛濫,而見小便不利,麵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或見小便頻數,餘瀝不盡,或夜尿頻仍。舌質淡胖而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細弱,也為陽氣虧虛之象。
脾腎陽虛給患者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日常生活中注意飲食可有效預防脾腎陽虛的發生可以適當吃以下食物:
1、 羊肉羹:煮熟的瘦羊肉80克,用刀背砍成泥狀,置碗中,注入60毫升羊肉湯,放少許鮮薑汁、蒜泥、料酒、味精、鹽、澱粉,拌勻後置籠上蒸45分鍾,熱食
2、 尖椒雞丁:尖辣椒100克,掰成拇指甲大小;雞胸脯肉60克,切成丁塊,以料酒、鹽、鮮薑汁、蒜泥煨好後,入油鍋過至九成熟撈起,然後以油鍋旺火爆炒尖椒至七成熟,放入雞丁,炒熟後置盤中,以雞湯加入適量鹽、味精勾欠,澆汁於雞丁、尖椒上即可,熱食
3、 核桃仁粥(宜於陽虛便秘):
核桃仁30克,研成膏狀,注入50毫升熱水拌勻濾汁;秈米50克煮粥,米熟爛後將核桃汁加入再煮,待無核桃生油氣後即可,熱食
4、 糯米粥(宜於陽虛泄瀉):
糯米50克,狗肉湯250毫升,文火燉煮成稀糊狀,加適量胡椒、味精即可,熱食
脾腎陽虛的症狀表現包括三個方麵:(1)陽虛寒盛,氣機凝滯,而見麵色白,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腹中冷痛;(2)水穀失運而見腹部脹,久瀉久痢,甚或五更泄瀉,下利清穀;(3)水濕泛濫,而見小便不利,麵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或見小便頻數,餘瀝不盡,或夜尿頻仍。舌質淡胖而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細弱,也為陽氣虧虛之象。根據症狀表現即可診斷,不需要做其他檢查。
脾腎陽虛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保健:
陽虛泄瀉者:泄瀉多於黎明之前發生,腹部作痛、腸鳴即瀉、瀉後則安;陽虛便秘者,大便艱澀、排出困難、腹中冷痛;兩者的共同之處是都有麵色蒼白、手腳發涼、喜暖怕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遲。
宜食食物:
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豬肚、淡萊、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陽虛便秘者:宜食既溫補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香菇、靈芝、薤白、海參、海蝦等。
陽虛泄瀉者:宜食既溫補又止瀉的食物,如糯米、鏈魚、河蝦、幹薑、花椒等;具有收澀止瀉的食物,如石榴、烏梅、蓮子、芡實等。
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傷陽氣,或滋膩味厚難以消化的食物或藥物,如蘆薈、粳米、蕎麥、蓧麥、豆腐、豬肉、鴨肉、鬆子、花生、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萊、菠菜、龍眼、香蕉、蜂蜜等。
陽虛便秘者:還需忌食收澀止瀉、可加重便秘的食物,如蓮子、石榴、芡實、烏梅、糯米、河蝦等。
陽虛泄瀉還需忌食具有潤下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銀耳、海參、海蝦、牛奶、兔肉、龍眼、桃子、蘿卜等。
脾腎陽虛,病症名。多因勞倦內傷,憂思傷脾,運化失職,久瀉、久痢不止,而致脾病及腎,脾腎兩虛;或黃疸、積聚等病日久,脾肝俱病而及腎;或水腫日久,導致脾腎陽虛,陰寒內盛,水邪泛濫。多采取中醫治療方法,目前西醫沒有更好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