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全腹>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簡介

相關問答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首先於1967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樣腹瀉的大兒童和成人中發現,常誤為菌痢。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在多數情況下屬於自限性疾病,多於1~2周內痊愈.

【詳情】

01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由EIEC引起的腸道傳染病。EIEC是1967年從“痢疾”病人大便中分離獲得的一組致腹瀉大腸埃希杆菌。EIEC與誌賀菌有類似的生化特性,無動力,對乳糖不發酵或發酵緩慢,有共同抗原,均為侵襲性致病菌,也稱痢疾樣大腸埃希杆菌,可侵入上皮細胞,並在其中生長繁殖,引起炎性反應。要注意對兩者進行鑒別,鑒別培養基有枸櫞酸鹽培養基、醋酸鈉培養基。常見之O血清型有:O28、O29、O32、O112、O124、O136、O143、O144、O152、O164、O167等。EIEC不產生腸毒素,主要侵犯結腸,形成腸壁潰瘍。致病毒力強,隻要10~100個細菌即可發病。汙染水和食物可引起暴發流行,也可因接觸傳播,形成散發病例。成人、兒童均可發病。

二、發病機製

  EIEC侵襲腸黏膜上皮細胞,細菌死亡後釋放出內毒素,破壞細胞形成炎症和潰瘍,引起腹瀉。臨床較少見,主要侵犯較年長兒童和成人。臨床表現類似菌痢。

02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的腸外並發症並不多見。

  1、菌血症主要見於兒童,有營養不良、鐮狀細胞貧血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國外已有100多例,國內也有少數病例報道,合並菌血症者症狀較嚴重,病死率高達46%。菌血症多見於發病後1~2天,抗生素治療有效。

  2、溶血尿毒症綜合征主要見於痢疾誌賀菌感染。有些病例開始時有類白血病反應,繼而出現溶血性貧血及DIC。部分病例出現急性腎衰竭,腎髒大小動脈均有血栓及腎皮質壞死,腎小球及動脈壁有纖維蛋白沉積,約半數病例鱟試驗陽性,多數病例血清中免疫複合物陽性。內毒素血症可能和發病有關,但其他細菌引起的內毒素血症並無類似表現。本病預後嚴重。

  3、關節炎多發生於菌痢後2周內,可能為變態反應所致,主要累及大關節,可引起膝、踝關節紅腫、滲液。關節液中有凝集誌賀菌的抗體,血清抗“O”效價正常。用激素治療可以迅速緩解。

03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有哪些典型症狀

  為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膿血便,症狀與菌痢不易鑒別,確定診斷必須有EIEC血清凝集試驗陽性,同時大便培養所得之大腸埃希杆菌作豚鼠角膜試驗亦陽性,治療同菌痢,對於重症需抗菌治療。

04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應該如何預防: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在多數情況下屬於自限性疾病,多於1~2周內痊愈,預後和下列因素有關:

  1、年老體弱,嬰幼兒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並發症多,預後嚴重;

  2、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較高,尤其是呼吸衰竭型;

  3、痢疾誌賀菌Ⅰ型引起症狀較為嚴重,而福氏菌易致慢性,耐藥性菌株則影響療效;

  4、采用適當抗菌藥物對清除感染有重要作用,用藥不當,療程不足,治療不及時均影響療效

05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標本:腸道外感染取中段尿、血液、膿液、腦脊液等,腹瀉者取糞便。

 2、分離培養與鑒定:糞便標本直接接種腸道杆菌選擇性培養基。血液需先經肉湯增菌,再轉種血瓊脂平板。其他標本可同時接種血瓊脂平板和腸道杆菌選擇性培養基。37℃孵育18~24小時後,觀察菌落並塗片染色鏡檢。采用一係列生化反應進行鑒定。腸致病性大腸杆菌須先作血清學定型試驗。必要時檢定腸黴毒素。泌尿係統除確定大腸杆菌外,還應計數,每毫升尿含菌≥100,000時,才有診斷價值。

06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病人的飲食宜忌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宜飲食清淡衛生為主,合理搭配膳食。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詳情請谘詢醫生。)

07西醫治療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感染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1、一般治療:症狀明顯的患者必須臥床休息,按照腸道傳染病消毒隔離。飲食以流質為主。病情好轉後改用稀飯、麵條等。忌食生冷、油膩及刺激性食物。有失水者應酌情補液。對嬰兒失水在體重5%~10%範圍,可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口服補液鹽溶液(ORS),每升水中含葡萄糖20g、氯化鈉3.5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經我國各地試用近2000例,平均有效率為96.9%。對反複嘔吐或嚴重脫水者,可考慮先靜脈補液,盡快改為口服補液。

2、抗菌治療:近年來EIEC對各種藥物及抗生素的耐藥性逐年增長,目前對常用抗菌藥物如磺胺、鏈黴素、氯黴素與四環素大多耐藥,臨床療效相應降低。細菌可呈多重耐藥性。所以對於EIEC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當地流行菌株藥敏試驗或患者大便標本培養的結果進行選擇,避免無針對性的濫用。在一定地區內注意輪換用藥。抗菌藥物療效的考核應以糞便培養陰轉率為主,治療結束時陰轉率應達90%以上。常用藥物包括下列幾種:

  (1)喹諾酮類藥物:具有抗菌譜廣,口服易吸收等優點,近年耐藥株逐漸增多,耐藥性也可通過質粒介導。對誌賀菌感染常用環丙沙星400~600mg/d,分2次或3次口服,療程3~5天。其他新的喹諾酮類藥物,對誌賀菌感染也有效。

  (2)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唑):劑量為2片/次,2次/d,療程7天。根據我們使用結果,治愈率可達95%以上。近年來耐藥性逐步增長,療效有下降趨勢。對有磺胺過敏,白細胞減少及肝、腎功能不全者忌用。

  (3)抗生素:EIEC對常用抗生素如氯黴素、鏈黴素、氨苄西林大多均已耐藥,部分菌株對多西環素仍然較敏感。多數致病菌體外試驗對卡那黴素、慶大黴素仍較敏感,但僅能注射用藥,即時效果較好,由於腸壁組織內藥物濃度較低,不向腸腔排泌,不易清除細菌,易複發,宜和甲氧苄啶口服合用。國內外的研究表明,頭孢菌素類抗生素亦對誌賀氏菌有較好的療效,必要時也可選用。

3、中藥治療:小檗堿0.3g/次,4次/d,7天為一療程。或用生大蒜口服,或馬莧煎劑口服,或用白頭翁湯煎劑口服,均有一定效果。

二、預後

  EIEC所致的腹瀉病死率較高。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