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原因
複發性潰瘍的發生與首次手術術式選擇或技術操作不當有關,也可因患者有高胃泌素血症或術後服用某些致潰瘍藥物有關。
1、迷走神經切斷不完全:迷走神經切斷術後各家報道術後潰瘍複發率不一致,低的可達1。5%,高的可達30%,如此大的差異,說明與手術者技術或切斷不完全有關。提高手術者技巧與經驗是防止或減低迷走神經切斷術後潰瘍複發率的關鍵。
2、胃切除範圍不足:對於DU手術,切除遠端胃應達75%以上,如若胃切除範圍不足60%,則術後複發率成倍升高。因為胃切除範圍不夠,殘留壁細胞過多,使胃酸仍處於高分泌狀態。
3、胃竇黏膜殘留:胃竇黏膜能分泌胃泌素,如手術術式的選擇致胃竇黏膜殘留,G細胞分泌大量胃泌素,致使潰瘍複發。如行Bancrart手術時胃竇黏膜剝離不夠徹底則引起複發性潰瘍。
4、空腸輸入袢過長或堿性腸液轉流:距屈氏韌帶越遠的空腸,其抗酸能力越差,如空腸輸入袢過長,則易致吻合口空腸側潰瘍。此外如行輸入袢與輸出袢之間的側相吻合或行Rotx-en-Y胃空腸吻合術時,因堿性膽汁和胰液被轉流,也容易並發吻合口空腸側潰瘍。
5、胃瀦留:迷走神經幹切斷術後或選擇性胃迷走神經切斷術後,由於胃張力低下並發胃瀦留,則胃壁擴張刺激胃竇部黏膜G細胞不斷釋放胃泌素或直接刺激黏膜和黏膜下層中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結果是胃酸分泌增加。
6、其他:如患者在術前就有高胃泌素血症,如胃竇G細胞增生症、胃泌素瘤、多發性內分泌瘤Ⅰ型、甲旁亢等可致胃泌素水平增高。另外術後病人長期服用致潰瘍藥物如激素、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
複發潰瘍並發出血的發生率為50%~60%,出血量多較大而致命。穿孔的發生率1%~5%。更多見慢性穿透,穿入結腸可引起胃-空腸-結腸瘺,發生率約10%,此時多有腹痛、腹瀉、消化不良、噯氣,時有糞便臭味或嘔吐時含糞渣,很快消瘦。
複發性潰瘍發生的時間,多在術後半年後至數年內發生,但有的病人可在術後短期內或遲至十幾年後才發生,疼痛仍是複發性潰瘍的主要表現,疼痛較重但部位常與術前不同,可在中腹,左,上,下腹,背部,節律性消失,食物或抗酸劑緩解作用不明顯,國外也有報道疼痛隻有40%的病例中出現,常伴有惡心,嘔吐等症狀,原因多為吻合口水腫,痙攣或幽門管,十二指腸球部出口梗阻等。
1、因人而異,適度鍛煉:要根據消化性潰瘍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和興趣,選擇適宜的運動項目、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對於中年以上的患者,應特別注意其心血管係統的功能情況,是否能夠與所選擇的運動鍛煉方法相適應
2、循序漸進,逐漸加大運動量:在開始進行運動鍛煉時,運動量以小為宜隨著患者機體健康狀況的改善,運動量可逐漸加大,達到應有的運動強度後即應當維持在此水平上堅持鍛煉,嚴禁無限製加大或突然加大運動量,以免發生不良反應
3、選擇適宜時間:消化性潰瘍患者不宜在飯後進行劇烈運動,也不應在劇烈運動後立即進食一般較大運動量的體育鍛煉應在飯後1小時後進行,飯後進行一般散步;則有助於消化和吸收
4、全身運動,相互配合:消化性潰瘍患者的運動療法,要注意全身運動與局部運動相結合,才能取得較好的康複保健作用一般以全身運動為主,同時注意配合一些適當的按摩治療,對症狀改善可有一定幫助,可能對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有一定作用,以促進潰瘍的愈合
5、持之以恒,長期堅持:運動療法對於消化性潰瘍的康複保健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非一日之功,隻有長期堅持,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因為機體的神經係統、內髒器官及肢體功能的完善,身體體質的增強,是要通過多次適當運動量的刺激和強化,才能獲得的通常,消化性潰瘍的症狀消失較快,但潰瘍愈合需要一定時間
1、胃液分析:潰瘍術後患者BAO>5mmol/h,MAO>15mmol/h,則提示潰瘍複發,如BAO增加而MAO不增加則說明壁細胞處於高分泌狀態,可能存在胃泌素瘤等高胃泌素血症的病因,若MAO增高而BAO不增高,說明壁細胞總數仍存留較多,胃切除範圍不夠,行迷走神經切斷術後,BAO>2.0mmol/h或MAO>15mmol/h,則提示迷走神經切斷不完全。
2、胃泌素測定:血清胃泌素>500ng/L則可能為胃泌素瘤,胃竇部G細胞增生症或胃竇黏膜殘留,須進一步做鈣激發試驗或促胰液素激發試驗,如血清胃泌素>1000ng/L則可確診為胃泌素瘤。
3、血清鈣測定:以除外甲旁亢多發性分泌腫瘤Ⅰ型綜合征。
4、核素掃描:胃黏膜可攝取和分泌99mTc,如十二指腸殘端有殘留的胃竇黏膜,經靜脈注射99mTc,在相應區域即出現放射性濃集,其特異性達100%。
5、剛果紅試驗:剛果紅可於術前或術中局部應用,如迷走神經切斷不全,相應部位胃黏膜的酸分泌使pH≤3時,則剛果紅即轉為藍黑色。
6、假餐試驗:是檢測迷走神經切斷是否完全的一種較好的辦法,囑病人咀嚼早餐後全部吐出,流1h假餐酸分泌量,皮下注射五肽胃泌素6μg/kg,再測高峰酸分泌量(PAO),若SAO/PAO
7、纖維胃鏡檢查:纖維胃鏡的檢查對診斷有重要意義,它可明確地作出胃炎與潰瘍的鑒別診斷,但在施行BillrothⅡ式手術或胃空腸吻合術後發生於吻合口空腸側的潰瘍常不易被發現,須仔細觀察,最好選用側視型內窺鏡,BillrothⅠ式手術後的複發潰瘍多位於吻合口之胃側,用不吸收縫線作吻合,有時可出現縫線膿腫,亦可產生類似潰瘍的症狀,有時在胃鏡下可觀察到吻合口潰瘍之中心即為不吸收之縫線。
8、X線檢查:上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對複發性潰瘍之診斷不如對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診斷可靠,一般認為僅有50%左右的準確率,因此鋇餐造影檢查陰性,並不能排除複發性潰瘍,吻合口潰瘍在鋇餐造影檢查時並不一定出現龕影,有時可根據吻合口的壓痛和激惹即可做出診斷。
在術後近期行鋇餐造影檢查,常將正常吻合口的突起或缺損誤診為吻合口潰瘍,這是由於吻合口的水腫或吻合口縫線的影響所形成的假象所致,因此,術後的鋇餐檢查以6~8周為宜。
一、複發性潰瘍食療方
1、肝鬱氣滯型
臨床表現胃脘悶脹,痛引兩脅,得噯氣或矢氣稍減,鬱怒則脹滿痛甚,噯氣泛酸,納呆食少,舌苔薄白,脈弦。
(1)柚皮粥
配方:鮮柚子皮1個,粳米60克。
製法:將柚皮的內外刮洗幹淨,清水浸泡1日,切成塊放入砂鍋內,加水煮沸,下粳米,用文火煮粥,加入蔥、鹽、味精調味即可。
功效:舒肝理氣,健脾開胃。
用法:每日1劑,可作早餐食用。
(2)佛手豬肚湯
配方:豬肚1個(約500克),鮮佛手15克,生薑4片。
製法:將豬肚去肥油,漂洗幹淨,再用開水氽去腥味。佛手、生薑、豬肚一齊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文火煮1~2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用法:飲湯食肉,佐餐食用。
(3)枳殼青皮豬肚湯
配方:豬肚1個(約500克),枳殼12克,青皮6克,生薑4片。
製法:將豬肚去肥油,漂洗幹淨,再放入開水氽去腥味。枳殼、青皮、生薑、豬肚一齊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後,文火煮2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理氣和胃止痛。
用法:飲湯食肉,佐餐食用。
(4)麥芽青皮飲
配方:生麥芽30克,青皮10克。
製法:將生麥芽、青皮一同加適量清水煮沸後去渣。
功效: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用法:用法;每日1劑,代茶飲。
(5)橘餅粥
配方:橘餅3個,粳米50克。
製法:將桔餅切碎,與梗米一起放鍋內煮粥。
功效:理氣和胃。
用法:每日1次,作早點食用。
2、脾胃虛寒型
臨床表現胃脘隱隱作痛,痛時喜溫喜按,饑餓加重,得食則減,受涼或勞累易發,多食脘腹痞脹,麵色萎黃,倦怠乏力,四肢欠溫,時嘔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潤,脈沉細而濡軟無力。
(1)胡蘿卜燒羊肉
配方:羊肉1000克,胡蘿卜50o克。
製法:羊肉切塊,胡蘿卜切成轉刀塊。起鍋(不放油),將胡蘿卜先炒10分鍾,至半熟,盛起,備用。起油鍋,放植物油3匙,用旺火燒熱油後,先人生薑5片,隨即倒入羊肉,翻炒5分鍾,加黃酒3匙,至炒出香味後,加細鹽、醬油、冷水少量。再燜燒10分鍾,倒入砂鍋內,放人胡蘿卜、橘皮,加清水約3大碗,用旺火燒開,加黃酒1匙後,改用小火慢燉約2小時,至羊肉酥爛透香時,離火。
功效:暖胃補虛,祛風除寒。
用法:佐餐食。
(2)黑棗糯米粥
配方:黑棗7個,糯米40克。
製法:黑棗、糯米洗淨,倒入小鍋內,加清水2大碗,旺火燒開後,改用中火煮半小時,加紅糖1匙,生薑末少許,再煮片刻,離火。
功效:補中除寒,溫脾養胃。
用法:作早餐或作點心食用。
(3)桂花蓮子羹
配方:糖醃桂花2克,蓮子60克。
製法:蓮子用開水泡脹,浸1小時後,剝衣去心。將蓮肉倒入鍋內,加清水適量,小火慢燉約2小時,至蓮子酥爛,湯糊成羹,加白糖、桂花,再燉5分鍾,離火。
功效:溫中散寒,補心益脾,暖胃止痛。
用法:作早餐或作點心食用。
(4)羊肉湯
配方:羊肉250克。
製法:如常法煮湯。
功效:健脾和胃,溫中散寒。
用法:佐餐食用,可常食。
(5)橘花茶
配方:橘花、紅茶末各3~5克。
製法:上二味,以沸水衝泡10分鍾,代茶飲。
功效:溫中理氣,和胃止痛。
用法:每日1劑,不拘時溫服。
3、脾虛血瘀型
臨床表現胃脘刺痛而持久,痛處固定、拒按,食後加重,或伴有嘔血、黑便。舌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或澀。
(1)雞子殼粉
配方:雞子殼粉6克,食鹽2克,維生素C片0。6克。
製法:雞子殼(即雞蛋殼)搗碎研末,取6克雞子殼粉,與食鹽、維生素C片混勻,裝瓶備用,以上為1日量。
功效:和胃止血。
用法:每日3次,分服,3~5日為1個療程。
(2)山楂山藥鯉魚湯
配方:鯉魚1條(約300克),山楂30克,淮山藥30克。
製法:鯉魚洗淨切塊,起油鍋,用薑片熗鍋,把山楂、淮山藥、鯉魚一齊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武火煮沸,文火煮1~2小時,調味即成。
功效:補脾益氣,活血化瘀。
用法:飲湯食肉,佐餐食用。
(3)仙鶴草粥
配方:仙鶴草20克,三七粉10克,糯米250克。
製法:先將糯米加水適量煮成粥,然後放入仙鵒草及三七粉,再煮20分鍾即可。
功效:養血補中,止血消炎。
用法:每日2次適量服之。連服5日為1個療程。
(4)墨魚粥
配方:幹墨魚1條,粳米100克,香菇50克,冬筍少許。
製法:墨魚去骨洗淨,切成細絲。香菇和冬筍也分別切成細絲。在砂鍋裏放入清水、墨魚、料酒,熬煮至魚肉爛。然後加入粳米、香菇、冬筍熬粥,待粥成時,用食鹽、味精、胡椒粉調味即可。
功效:養血和血。
用法:可作早晚餐食用。
4、寒熱錯雜型
臨床表現胃脘疼痛,痛時喜暖喜按,痞悶不適,嘔逆食少,口幹口苦,大便秘結,舌胖有齒印,苔黃或黃白相兼。脈弦或數。
(1)土豆蜜膏
配方:鮮土豆1000克,蜂蜜適量。
製法:土豆切絲,搗爛絞汁,將土豆汁放在鍋中先以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熬濃縮至稠黏時,加入蜂蜜一倍。再煎至稠黏時停火,待冷裝瓶備用。
功效:和胃調中。
用法:每日2次,每次1湯匙。空腹時食。
(2)鮮包菜飴糖汁
配方:鮮包菜、飴糖適量。
製法:將包菜用冷開水洗淨後搗爛,置消毒紗布中絞汁。
功效:清熱止痛,愈合潰瘍。
用法:每日早晚飯前,取鮮包菜汁1杯加溫後,加入適量飴糖飲服。每日2次,每10日為1個療程。
(3)潰瘍茶
配方:茶葉、白砂糖各250克。
製法:上二味加清水適量;煮數沸,候冷沉澱去渣,貯於潔淨的容器中加蓋,於幹燥處貯藏。經6~12日後,若色如陳酒,結麵如羅皮,即可服用,若未結麵,則要經7~14日,就可飲用。
功效:和中化濕,消炎斂潰。
用法:每日2次,早晚將上茶蒸熱後各服1調羹
二、複發性潰瘍吃哪些對身體好
1、選擇營養價值高,細軟易消化的平衡膳食:如牛奶、酸奶、雞蛋、豆漿、魚、瘦肉等,經加工烹調使其變得細軟易消化、對胃腸無刺激;同時補充足夠熱能、蛋白質和維生素;半流質期三大營養素比例約為:碳水化物60%,蛋白質15%,脂肪25%;流質期為碳水化物60%,蛋白質20%,脂肪20%。
2、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對胃酸起緩衝作用,可中和胃酸,但蛋白質在胃內消化又可促進胃酸分泌。所以供給足夠蛋白質以維持機體需要,每天按lg/kg供給,促進潰瘍修複;若有貧血,至少應按1。5g/kg。
3、不需嚴格限製脂肪:因其可抑製胃酸分泌;適量脂肪對胃腸粘膜沒有刺激,但過高可促進膽囊收縮素分泌增加,抑製胃腸蠕動,胃內食物不易進入十二指腸,引起胃脹痛,可供給60-70g/d;宜選擇易消化吸收乳酪狀脂肪,如牛奶、奶油、蛋黃、奶酪及適量植物油。
4、碳水化物:既無刺激胃酸分泌作用,也不抑製胃酸分泌,每天可供給300-350g;選擇易消化食物,如厚粥、麵條、餛飩等。
三、複發性潰瘍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避免機械性和化學性刺激過強食物:機械性刺激增加對粘膜損傷,破壞粘膜屏障,如粗糧、芹菜、韭菜、雪菜、竹筍及幹果類等;化學性刺激會增加胃酸分泌,對潰瘍愈合不利,如咖啡、濃茶、烈酒、濃肉湯等。
2、禁忌易產酸食物:如地瓜、土豆、過甜點心及過酸食品等;易產氣食物,如生蔥、生蒜、生蘿卜、蒜油、洋蔥等;
3、忌生冷食物:如大量冷飲、冷拌菜等;
4、忌堅硬的食物:如臘肉、火腿、香腸、蚌肉等;
5、忌強烈的調味品:如胡椒粉、咖喱粉、芥末、辣椒油等。
一、中藥辨證分型治療
1、肝胃不和證:治以疏肝和胃,方用四逆散加減:柴胡9g、積實6g、小白芍12g、陳皮9g、製半夏9g、元胡9g、烏賊骨18g、生甘草5g。
2、脾胃濕熱證:治以清熱化濕,方用小陷胸湯加減:黃蓮6g(或黃芩9g)薑半夏9g、土茯苓15g、白術9g、陳皮9g、木香9g、佩蘭9g、桃仁4g。
3、氣滯血瘀證:治以祛瘀止痛,方用失笑散加減:蒲黃9g、赤芍9g、元胡9g、川楝子9g、烏賊骨15g、側柏葉12g、三七3g(分二次衝服)、阿膠9g、灶心土30g、生甘草6g。
4、脾胃虛寒證:治以溫胃健脾,方用黃芪建中湯加減:炙黃芪15g、桂枝9g、白芍12g、幹薑9g、炙甘草9g、大棗四個、元胡9g、金鈴子9g、吳茱萸9g、白術12g、茯苓15g。
二、中醫治則歸納起來有如下方法:
1、健脾法:包括健脾益氣和溫中健脾,常用方為四君子湯、理中湯、黃芪建中湯等。
2、疏肝和胃法:常用方為四逆散、逍遙散等。
3、清肝泄熱法:常用方為左金丸、半夏瀉心湯等。
4、活血化瘀法:常用方為血府逐瘀湯、隔下逐瘀湯。
5、滋養胃陰法:常用方為養胃湯、六味地黃湯。
6、收斂製酸法:常用方為烏貝散、錫類散及其改進方785,常用的單味藥有甘草、川貝、白芨、三七、大黃等。
三、西醫治療
1、藥物治療:先行H2受體阻滯劑、質子泵抑製劑、生長抑素等治療。較多報道,治療6~8周以後約70%可痊愈。一旦停藥複發率可達80%以上。加用抗幽門螺杆菌抗生素,如四環素、甲硝唑、鉍劑三聯抗生素可降低複發率。但非手術治療仍僅適應於病情輕、潰瘍小或無手術條件的病例。
複發潰瘍並發症多,尤其是可引起致命的大出血,因此多主張手術治療。
2、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應去除病因,方能治愈。術式的選擇應個體化,根據首次術式並結合病因合理選擇。
(1)首次術式為單純胃空腸吻合者:宜改行胃大部切除術或迷走神經幹切斷術加行胃竇切除術。
(2)首次術式為胃大部切除者:如胃切除範圍不足,應首選迷走神經幹切斷加胃再切除術。如胃切除範圍已達75%,無胃竇殘留,則行迷走神經幹切斷術。如有胃竇殘留,則須切除。如空腸輸入袢過長,應予糾正重建吻合口。
(3)首次術式為迷走神經切斷加胃引流者:應改行迷走神經幹切斷加胃竇切除術。若胃竇切除有困難,則可行單純迷走神經幹切斷術。
(4)首次術式為高選性迷走神經切斷術:則可改行胃大部切除術或迷走神經幹切斷加胃竇切除術。
(5)如係胃泌素瘤或甲旁亢者,則行相應的手術去除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