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全腹> 旅行者腹瀉

旅行者腹瀉簡介

相關問答

  旅行者腹瀉(travelers diarrhea)係指在旅行期間或旅行後,每天有3次或3次以上未成形糞,或未成形糞次數不定但伴有發熱、腹痛或嘔吐。引起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可分為非侵襲性和侵襲性兩類。非侵襲性,其臨床特征是全身中毒症狀不明顯,無發熱或明顯腹痛,腹瀉為水樣便、量多,不伴有裏急後重,易導致失水與酸中毒,大便內無炎性細胞,病程一般較短。侵襲性,臨床特征是全身毒血症狀較明顯,有發熱、腹痛和裏急後重,腹瀉多為黏液血便,或血性水便,便次多而量少。

【詳情】

01旅行者腹瀉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旅行者腹瀉(DT)的病因眾多,目前認為DT並非由於氣候、食物或水土等因素所致,絕大多數DT具有傳染性,其病原有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偶見原蟲和蠕蟲感染。近年來隨著微生物學鑒定技術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應用,臨床上又發現不少新的腸道病原體,但仍有20%~35%的腹瀉患者未能檢出病因,而被稱為“非特異性急性胃腸炎”。現將已知DT的主要病原體列舉如下。

  關於病原學各地報道不一,主要取決於當地流行的致病菌譜、流行菌(毒)株和當地人群的免疫狀況。在全世界範圍內,產毒性大腸埃希杆菌(ETEC)被認為是最常見的病原菌,占40%~70%,其高檢出率尤以非洲和中美洲為甚。最近有報道稱黏附-積聚性大腸杆菌(EAEC)在世界範圍內是僅次於ETEC的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誌賀菌屬在世界範圍內也相當常見,空腸彎曲菌則多見於前往亞洲的旅行者。雖然霍亂在印度次大陸和拉丁美洲是一種重要的腹瀉性疾病,但它很少侵擾旅行者。泰國的氣單胞菌屬特別常見。在東南亞的沿海地區,副溶血弧菌比較多見。旅行者偶可因病毒、原蟲和蠕蟲的侵襲而發生腹瀉,但三者加起來隻占旅行者腹瀉病因的10%~15%。國內有學者對來自全國18個省、市、自治區237例旅行者腹瀉患者進行病原學及感染因素調查,共檢出致瀉菌14種118株,檢出率為49.79%,以致病性弧菌、致瀉性大腸埃希杆菌及變形杆菌為主。

  多種病原體的混合感染引起的腹瀉為10%~33%,泰國在35例DT中有33%病例檢出2~4種病原體,其意義尚難確定。此外,尚有l0%~30%的病例未檢出病原體,腹瀉原因可能是飲食習慣的改變及非病原體因素。

02旅行者腹瀉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根據引起旅行者腹瀉的發病原因不同,並發症往往不同。

  1、偶爾感染性結腸炎可暴發性發作,並伴有中毒性巨結腸。

  2、伴發的關節炎或Reiter綜合征(非淋病性關節炎、結膜炎、尿道炎)可並發侵襲性腹瀉,如病因係空腸彎曲菌或小腸結腸耶爾森菌時尤為如此。

  3、沙門菌屬的全身性侵襲可導致骨、關節、腦膜和膽囊的局灶性感染。

  4、Guillain-Barré綜合征(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是一種彎曲菌屬感染的並發症。

  5、EHEC感染可並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6、極少部分患者可出現菌血症或轉移性感染。部分患者腹瀉後出現持續數月的吸收不良。

03旅行者腹瀉有哪些典型症狀

  引起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可分為非侵襲性和侵襲性兩類。霍亂、ETEC、EAEC、病毒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大多數細菌多屬於非侵襲性病原體,由於病原體為非侵襲性,多無組織學變化,其感染主要在小腸,故其臨床特征是全身中毒症狀不明顯,無發熱或明顯腹痛,腹瀉為水樣便、量多,不伴有裏急後重,易導致失水與酸中毒,大便內無炎性細胞,病程一般較短。侵襲性病原體所致腹瀉,腸道病變明顯,可排出炎性滲出物,主要累及結腸。其臨床特征是全身毒血症狀較明顯,有發熱、腹痛和裏急後重,腹瀉多為黏液血便,或血性水便,便次多而量少。大便鏡檢時有大量膿細胞和紅細胞,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彌漫性充血性炎症及淺表潰瘍等。誌賀菌、沙門菌、EIEC、產氣莢膜杆菌、耶爾森菌、空腸彎曲菌和某些特殊的病毒性腹瀉等均屬此類型。同一種病原體可有多種腹瀉的發病機製參與,故其臨床表現可重迭出現或先後出現。

04旅行者腹瀉應該如何預防

  預防旅行者腹瀉需提高旅遊者的衛生意識,出外旅遊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確保飲食、飲水衛生飲用符合衛生標準的水和飲料,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水果吃前應清洗、去皮或消毒食具、牙具和飲具應經常清洗或消毒餐前便後及接觸汙物後洗手氣候變化時,避免過熱或受涼目前尚無預防腹瀉的特效藥,有報道每天服用大劑量次水楊酸鉍可明顯降低DT的發病率,其機製可能是該藥可防止病原菌吸附於腸黏膜小劑量使用該藥液和藥片的效果不明但鑒於每天要攝入相當於8~12片阿司匹林量的水楊酸,因此有出血性疾患者應禁用

  使用無害的微生物(如乳杆菌屬,雙歧杆菌),使之定植於腸道內,從而抑製致病微生物的生長的概念已經存在數十年之久事實表明這一方法是可行的,但對於現有乳杆菌來說,長期定植很困難目前正在采用分子遺傳學方法以生成定植能力更長(也許治療效能也更佳)的菌株現在已經有了口服霍亂活疫苗,其中最成功的活疫苗來源於霍亂弧菌01,其生成霍亂毒素和其他霍亂弧菌毒素(封閉毒素帶和副霍亂腸毒素)的基因已被敲除目前正在開發的口服疫苗有輪狀病毒、ETEC、誌賀菌屬和沙門菌屬

05旅行者腹瀉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旅行者腹瀉的臨床檢查主要是針對感染病原體的鑒別。
 一、實驗室檢查
1、糞便白細胞分類:玻片下滴亞甲藍2滴,將糞便標本在其中塗勻,加蓋玻片2~3min後鏡檢,滲出性病變主要為多核白細胞,傷寒、過敏性反應多為單核細胞。
2、糞便培養病原菌:連續3次的常規糞便培養,必要時還可重複。過去常規進行誌賀菌和沙門菌的檢出,已大大不夠,除采用雙硫與血液瓊脂培養基外,應根據可疑致病菌選用相應的選擇性培養基與培養條件,厭氧培養(如彎曲菌、難辨梭杆菌、產氣莢膜杆菌等)、含有抗生素的選擇性培養基(如彎曲菌)、堿性或含鹽培養基(如霍亂弧菌及其他弧菌),以及國內提出的冷增菌及堿化處理後雙硫平板檢測耶爾森菌等。選擇糞便中的膿液及黏液部分,及時接種;最好是病人服用抗菌藥物前采樣。采用多種特殊培養基,在不同含氧情況下培養;挑取多個菌落作各種鑒定,是提高陽性培養結果的關鍵。輪狀病毒雖已能成功分離,但手續繁瑣,要求條件高,檢出時間長,非一般實驗室所能完成。
 3、循環抗體的測定:大多數抗體檢測係統(包括血凝抑製法、ELISA法等),對病毒和細菌均具有特異性。已用血清抗體滴度的變化來測定諾瓦克類病毒的流行、輪狀病毒和ETEC的鑒定。但免疫熒光對藍氏賈第鞭毛蟲抗體則易出現交叉反應。
 4、腸毒素的檢測
  (1)生物學鑒定:用乳鼠灌胃法鑒定ST毒素(因其分子量過小,其他免疫診斷有困難)、親水氣單胞菌腸毒素等。也可用家兔腸襻分泌試驗檢測ST和LT腸毒素。
  (2)組織培養法:已能用Y1腎上腺細胞、中國田鼠卵細胞(CHO)等組織培養細胞,進行細胞毒素和LT腸毒素的分類。
  (3)Biken試驗:由Elek和Ouchtertory試驗的原理組成。在瓊脂板上產LT克隆,能與抗霍亂抗血清形成沉澱線來區別腸毒素。
5、病毒RNA凝膠電泳:可直接從糞便標本中提取病毒RNA,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和銀染色法,按特征性RNA電泳圖譜,進行輪狀病毒的分類與快速診斷。
二、其他輔助檢查
1、電鏡與免疫電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病毒形態及特異性抗原顆粒的檢出,用ELISA法檢測輪狀病毒雖已大大超過電鏡檢查,但電鏡對其他致腹瀉性病毒如腺病毒、冠狀病毒等,仍屬需要。對隱孢子蟲的結構和生活循環可進行觀察,電鏡掃描對腸道微生物,能獲得特殊形象,但手續過繁。
 2、免疫學檢查:包括ELISA、固相放射免疫法及反向被動血凝法。用於檢測糞便中細菌、病毒抗原、血清中特異性抗體,特別以單克隆抗體為診斷試劑應用以來,大大提高了靈敏性與準確性,已用於大腸埃希杆菌LT腸毒素、輪狀病毒、嬰幼兒腹瀉病毒的鑒定和阿米巴、藍氏賈第鞭毛蟲抗原、抗體等的檢測。
3、氣相色譜儀:已較普及地用於對厭氧菌的鑒定,如用於難辨梭狀芽孢杆菌的快速診斷等。
4、聚合酶鏈反應(PCR):特異擴增病原體目的基因,簡便、快速、敏感,不需培養可直接用於糞便檢測,是目前感染性腹瀉,尤其是病毒性腹瀉病原診斷的一種理想技術。
5、芯片技術:DNA芯片技術或基因芯片是指同時將極其大量的探針分子固定到固相(玻璃片或矽片)支持物上,借助核酸分子雜交配對的特性將DNA樣品的序列信息作高通量、高效率的解讀和分析的技術。

06旅行者腹瀉病人的飲食宜忌

  患者腹瀉減輕後,仍需在飲食方麵多加注意。

  1、選擇容易消化的流質飲食如菜湯、稀粥、蛋湯、蛋羹、牛奶等。

  2、飲食宜清淡少油膩,既滿足營養的需要,又能增進食欲。可供給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醬菜、大頭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為宜。

  3、保證水分的供給,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獼猴桃汁、紅棗汁、鮮橙汁、西瓜汁等以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欲。

  4、多食含維生素C、E及紅色的食物,如西紅柿、蘋果、葡萄、棗、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雞蛋等。

07西醫治療旅行者腹瀉的常規方法

  旅行者腹瀉(DT)通常係一自限性疾病,不需特殊處理而自愈。然而,口服補液和靜脈輸液有助於補充所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大多患者不至於迅速脫水,因此含礦物質水(含葡萄糖的低張液體)通常足以迎合對水、電解質的需要。以下提供簡單電解質液配方:1000ml水加1湯匙鹽、1湯匙蘇打及4湯匙糖;1000ml水加1湯匙鹽及8湯匙糖。這兩種配方,均可加少量的蘋果汁、橙汁或蜂蜜等調味。旅行者發生腹瀉時,應禁食8~12h(若為嬰幼兒,仍應盡量以簡單的食物喂食),並補充電解質液,不要喝牛奶,待症狀改善後,可喝清燉肉湯、清淡食物,避免蔬菜水果;之後,可增加瘦肉、煮蛋等食物;若有胃腸痙攣的情形,可用熱水袋敷腹部,改善痙攣情形。許多病人不需其他治療。
  病情嚴重者應住院治療。治療時,應針對腹瀉類型,有所側重。分泌性腹瀉以補液療法為主,病因治療為輔;侵襲性腹瀉除補液外,尚需積極進行病因治療。
  1、對於細菌性腹瀉,現多選用氟喹諾酮類抗生素。微生態療法有助於恢複腸道正常菌群的生態平衡,抑製病原菌定植和侵襲,有利於控製腹瀉,常用雙歧杆菌、嗜乳酸杆菌和糞鏈球菌製劑。腸黏膜保護劑能吸附病原體和毒素,維持腸細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與腸道黏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強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擊,如十六角蒙脫石(思密達)。止瀉藥物有腸蠕動抑製劑,鴉片類藥物(如洛呱丁胺)作用於腸壁的阿片受體,阻止乙酰膽堿和前列腺素的釋放,從而抑製腸蠕動,通過增進Na+-Cl-協同轉運的間接作用或抑製由鈣依賴性促分泌素誘導的分泌的直接作用,減少水和電解質的丟失。該藥有其嚴格的適應證和禁忌證,宜在醫生指導下用藥。此外還有收斂藥(如鉍劑、活性炭)和抗腸液分泌藥等。
  2、由隱孢子蟲、環孢子蟲、等孢子蟲等引起的DT,如果患者免疫功能健全,症狀多較輕,一般無需化學藥物治療,給予支持和對症治療即可。
  3、對於由真菌引起的DT,在支持和對症治療的同時,應積極進行抗菌治療。病毒性腹瀉大都為自限性,對小兒與衰弱者應注意糾正脫水。
  對於所有將要進入腹瀉高危地區的旅行者來說,對他們進行自我藥物治療的指導是有必要,特殊的藥物治療應根據旅行的地區、季節和旅行者的年齡來決定。在腸致病菌對甲氧苄啶(TMP)耐藥不常見的地區,應首選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片治療。如果在腸致菌病對甲氧苄啶(TMP)耐藥很常見的地區旅行(如南美洲和南亞等地),則需帶上喹諾酮類抗菌藥物,隻要是氟喹諾酮類藥物之一即可。如果旅行者期望得到最滿意的自我治療,那麼在便攜式藥品包中還應帶上洛呱丁胺(氯苯呱酰胺)、次水楊酸鉍和體溫計等。在特殊情況下使用的另外兩種藥物是呋喃唑酮和甲硝唑(滅滴靈)。呋喃唑酮對許多腸致病菌(如誌賀菌屬、沙門菌屬、腸毒性大腸埃希杆菌、甲氧苄啶耐藥的細菌等)和藍氏賈第鞭毛蟲屬均有抑菌作用,不能服用片劑的嬰兒還可用混懸液代替。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