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全腹> 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

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簡介

相關問答

  遷延性腹瀉指病程在2周~2個月;慢性腹瀉指病程>2個月,國外把兩者合一起統稱遷延性腹瀉(persistent diarrhea)。難治性腹瀉診斷依據:①發病年齡小,多見於3個月以下小嬰兒;②病程>2周;③合並有營養不良與生長發育障礙;④經一般治療無 效;⑤預後嚴重,病死率高。

【詳情】

01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1、宿主因素

  (1)年齡:遷延性腹瀉多發生在1歲以內,難治性腹瀉多發生在3個月以內。

  (2)營養不良,容易使腹瀉遷延,持久腹瀉又促進營養不良,互為因果,惡性循環。(3)免疫功能低下,首都兒科研究所腹瀉研究組,觀測29例遷延與慢性腹瀉患兒免疫功能。發現糞便SIgA顯著低於正常;CD4降低,CD8增高,CD4/CD8比值降低。說明體液與細胞免疫功能均降低。印度的研究表明,小兒由母乳改用動物乳喂養,1個月內遷延性腹瀉發病率增加2~3倍,這可能由於減少了母乳內的保護因子及動物乳易受汙染有關。

  2、腸道微生物的作用

  弧菌和病毒(包括輪狀病毒)不引起遷延性腹瀉,除此之外,國外報道多種引起急性腹瀉的病原均可在遷延性腹瀉糞便中檢出。它們可分2組:

  (1)急性與遷延性腹瀉分離率相等的病原菌:如痢疾杆菌,沙門菌,產毒素大腸杆菌,空腸彎曲菌,耶氏菌,難辨梭狀芽孢杆菌等。采用相應抗生素治療之後,遷延性腹瀉比較難以消除,可能與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有關。

  (2)遷延性腹瀉分離率較高的病菌:它們有吸附型大腸埃希杆菌(EAEC),致病性大腸埃希杆菌(EPEC)和隱孢子蟲。這些被認為是遷延性腹瀉的重要病原。據觀察中國小兒遷延性腹瀉,病原分離率低,主要是腸道消化功能沒有恢複而致腹瀉遷延不愈,因此在沒有獲得病原前,最好不要盲目應用抗生素。

  3、腸黏膜繼續損害

  浙江醫大附屬兒童醫院采用空腸黏膜活檢,15例做了掃描電鏡,11例作了透視電鏡。均有超微結構異常,表現為絨毛萎縮,嚴重者表麵壞死,小腸上皮細胞損害,胞漿溢出,細胞脫落。17例出現吸收上皮細胞表麵微絨毛損害及糖萼丟失,表明腸細胞吸收麵積減少,引起黏膜損傷及吸收障礙因素有微生物侵犯,雙糖吸收障礙(尤其是乳糖)和蛋白過敏。由於腸黏膜損傷,屏障功能不全,吸收相當量的帶有抗原性的完整蛋白質,觸發免疫機製,損傷黏膜。膽汁中含有膽酸,其作用是使食物中的脂肪微粒化,易被吸收。當腸內細菌過度繁殖,膽酸被分解,從而影響脂肪吸收引起脂肪瀉,另外腸內細菌可將膽酸轉變為二羥膽酸(dihydroxybileacid),也可將食物中未被吸收的脂肪轉變為羥脂肪酸(hydroxyfaltyacid),這兩種代謝產物一旦進入結腸,促使結腸分泌亢進引起腹瀉。

  4、黏膜修複遲緩

  動物實驗證實,蛋白質-能量營養不良延緩腸黏膜修複,微量元素鋅、鐵,維生素A,B12和葉酸缺乏也影響腸黏膜修複。

  二、發病機製

  1、感染性腹瀉的發病機製

  (1)病原體吸附在腸黏膜表麵:但並不侵入和損傷黏膜,主要靠產腸毒素或細胞毒素引起宿主產生分泌性腹瀉。腸黏膜上皮細胞不受損害,腸道黏膜完整,大便為稀水樣,鏡檢無白細胞。該類腹瀉以霍亂為代表(包括O139型霍亂),產毒性大腸埃希杆菌(ETEC)腸炎,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產氣夾膜梭狀芽孢杆菌,不凝集弧菌,蠟樣芽孢杆菌及某些變形杆菌等所引起的腹瀉都屬於這一類。

  腸毒素引起腹瀉的機製,以霍亂研究得最為充分。這些腸毒素是通過激活腺苷酸環化酶(AC)來啟動一係列病理機製的。AC可使細胞內的三磷酸腺苷(ATP)轉變為環磷酸腺苷(cAMP),進而促進細胞內一係列酶反應,導致腸細胞分泌功能增加,大量水和電解質排出,臨床上表現大量腸液丟失和劇烈腹瀉。

  在這類以分泌性腹瀉為主的疾病中,除了霍亂腸毒素以外,大腸埃希杆菌(ETEC),和沙門菌分泌的毒素,血管活性腸肽(VIP),前列腺素(PG)均可與黏膜細胞受體結合,激活上述的腺苷酸環化酶-cAMP係統,增加cAMP的濃度,引起大量腸液分泌和臨床腹瀉。

  除了感染性腹瀉以外,血管活性肽瘤(VIP瘤),通過該瘤釋出的VIP能激活腸黏膜的腺苷酸環化酶,刺激小腸大量分泌,出現霍亂樣嚴重水泄,亦稱為“胰性霍亂”。還有胃分泌瘤、甲狀腺髓樣瘤,某些神經節瘤,惡性類癌綜合征,分泌性絨毛腺瘤都被認為是引起分泌性腹瀉的疾病。這些非感染性疾病是通過VIP、激肽、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從而啟動腺苷酸環化酶-cAMP係統,使cAMP增加,導致腸液大量分泌而引起腹瀉的。

  (2)病原體直接侵入上皮細胞:並在上皮細胞繁殖,破壞,進而進入固有層繼續繁殖,並引起腸的炎症反應,導致腸黏膜彌漫性水腫,充血,腸腔內含黏液血性滲出物,黏膜壞死,形成淺表潰瘍。臨床表現腹痛,腹瀉,裏急後重,黏液膿血便為特征。以細菌性痢疾為代表。屬於這類腹瀉的還有:沙門菌腸炎,彎曲杆菌腸炎,耶菌腸炎,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腸炎(EIEC),出血性大腸埃希杆菌(EHEC)腸炎及阿米巴痢疾等。

  (3)破壞腸黏膜絨毛上皮細胞:病原體以破壞腸黏膜絨毛上皮細胞為主要機製的腹瀉。這類病原體主要侵犯小腸絨毛上皮細胞,使腸上皮細胞變形,不規則,形成絨毛空胞,上皮細胞脫落,新生之腸上皮細胞功能不健全,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出現吸收不良現象。這類腹瀉的特點為:①禁食可減輕腹瀉。②腸腔內滲透壓高於血漿滲透壓。③糞內未吸收的電解質和其他物質形成其滲透壓。大便內可含有較多脂肪成分。這類腹瀉也以水樣便為主。屬於這類腹瀉的疾病有:輪狀病毒、腸腺病毒,諾瓦克病毒等所致的腹瀉。此外致病性大腸埃希杆菌(EPEC)腸炎,隱孢子蟲腸炎等也屬於這一類。

  感染性腹瀉,病原複雜,臨床表現各異,因此發病機製也不是單一的,不少疾病同時通過幾種機製而引起腹瀉。

  2、非感染性腹瀉的發病機製

  (1)滲透性腹瀉(osmoticdiarrhea):是指對一種可吸收的溶質發生吸收障礙,小腸遠端和結腸的滲透壓增高,導致液體由血漿向腸腔反流增加,使腸內容體積增大,腸管擴張,腸蠕動加速而引起的腹瀉。這種情況常見於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正常情況下,如果攝入食物是高滲性的,在食糜到達屈氏(Treitz)韌帶時,液體即快速跨過十二指腸上皮細胞反流入腸腔,使之成為等滲性的。這部分液體必須在小腸遠端再吸收。小腸近端對水和各種離子的通透性較高,Na、Cl?順濃度梯度不斷地分泌而在小腸遠端和結腸,由於通透性減低,且未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所形成的滲透壓又可以抵製正常情況下,由Na、Cl-主動運轉驅動的水分再吸收,使大量液體向腸腔反流。到小腸遠端時,Na、Cl-被主動再吸收,而未吸收的碳水化合物未被再吸收,這就導致腸腔內的Na濃度遠低於血漿濃度。未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還可進一步代謝為短鏈脂肪酸,如丙酸鹽、丁酸鹽、H2、CO2和甲烷,形成附加的滲透負荷,進一步加重了腹瀉。滲透性腹瀉的另一個特點是具有相當大的滲透間隙(osmoticgap),一般大於50。滲透間隙可以用下列公式計算:〔Na(mmol/L)K(mmol/L)〕×2=測得的糞便重量滲透濃度(osmolality)mmol/L。如食物中沒有吸收不良的溶質,則測得的Na、K濃度之和乘以2等於290。滲透性腹瀉時,如糞便中電解質濃度降低,提示從結腸排出的等滲糞液中有其他滲透性物質在起滲透作用。滲透性腹瀉的另一特點是小嬰兒在腸道中吸收不良的碳水化合物被細菌發酵,形狀乳酸,甲酸等小分子有機酸,使糞便的pH降低,一般pH〈5。5。綜上所述:滲透性腹瀉具有以下共同特點:①禁食後腹瀉即停止。②糞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和分解的食物或藥物成分。③腸腔內的滲透壓超過血漿滲透壓。④糞便中的電解質含量不高。⑤糞便的酸堿度降低(pH〈5。5)。

  滲透性腹瀉大多是由於對食物的消化和分解不完全所引起的。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在腸中必須經酶的作用才能消化吸收,如先天性酶缺乏,胰腺分泌不足或肝膽汁分泌減少或排泄受阻時,不完全消化的食糜成為不吸收的溶質,使腸腔內的滲透壓高於血漿,從而導致滲透性腹瀉。如先天性蔗糖酶異麥芽糖酶缺乏症(congenitalsucraseisomaltasedeficiency),或成人及年長兒的原發性遲發性乳糖酶缺乏症(primarydelayedlactasedeficiency)等。此外緩瀉劑乳果糖(lactulose)或鎂乳(milkmagnesia)也可以引起滲透性腹瀉。

  (2)分泌性腹瀉(secretorydiarrhea):腸道對水和電解質的吸收是腸道吸收與分泌的淨差。但總的說來正常人吸收大於分泌。如胃腸分泌大量增加超過正常的吸收能力,腸內過多的水分與電解質就造成腹瀉。這類腹瀉被稱為分泌性腹瀉。有人認為所有腸吸收細胞均具有吸收和分泌兩種功能。另有人認為黏膜隱窩細胞是具有分泌功能的基本解剖單位,吸收則依靠腸絨毛腔麵上皮細胞。當上皮細胞的絨毛遭到大量破壞時,吸收減少,分泌增加則導致分泌性腹瀉。但許多分泌性腹瀉可以發生在小腸形態完全正常的患者。分泌性腹瀉的機製涉及多種因素,腸毒素,血管活性腸肽(VIP),降鈣素,前列腺素,血清素等,以及胃和胰的高分泌,膽酸,脂肪酸,緩瀉劑等有刺激分泌的作用。其中腸毒素通過啟動cAMP,刺激大量腸液分泌的機製研究得比較清楚。先天性失氯性腹瀉也屬於分泌性腹瀉。分泌性腹瀉具有如下特點:①排出大量水樣或米湯樣糞便,每天可達5升左右。②糞便含大量電解質與血漿滲透壓相同。③糞便中無膿血和脂肪。④一般無腹痛。⑤腸黏膜組織學檢查基本正常。⑥禁食後腹瀉仍不停止。單純性分泌性腹瀉少見,多數腹瀉病常表現為分泌性、炎症性、滲透性腹瀉與腸道功能紊亂等幾種機製並存。

  (3)吸收不良性腹瀉:小腸吸收不良是腹瀉的重要發病機製之一。在正常情況下,消化道內的液體,98%被重吸收,這就要求消化道要有足夠的麵積與健全的吸收功能。凡能損害消化道內吸收麵積,影響消化道吸收功能的疾病,均可影響腸內液體重吸收而導致腹瀉。吸收不良性腹瀉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

  ①黏膜透過性異常:這是由於小腸黏膜細胞的絨毛或微絨毛變形和萎縮引起小腸有效吸收麵積的縮小,使黏膜透過水和電解質減少。此種腹瀉見於小兒乳糜病,熱帶和非熱帶脂肪瀉(熱帶和非熱帶口炎性腹瀉)等。

  ②吸收麵積減少:如遠端小腸切除,可影響膽鹽的吸收而過多地進入結腸。膽鹽刺激腸黏膜導致脂肪吸收不良和嚴重水瀉。

  ③腸黏膜充血:各種原因引起腸道黏膜充血水腫影響營養物質吸收,從而發生腹瀉。

  ④細菌繁殖過多:細菌分泌的毒素影響消化酶的作用,其分解產物可結合膽鹽,使脂肪失去形成微膠粒的能力,以致妨礙食物的消化吸收,引起脂瀉和腹瀉。

  ⑤吸收抑製:某些原因導致腸道黏膜吸收抑製。

  ⑥淋巴梗阻:腸道或腸係膜淋巴結的淋巴瘤、結核病、惡性組織細胞病、原發性腸道淋巴管擴張症、腸係膜淋巴結或乳糜池為癌腫所轉移時,均可由於淋巴梗阻而發生脂肪吸收不良和腹瀉。

  (4)腸道運動紊亂所致腹瀉:腸道運動減弱和停滯可因細菌過度生長而導致腹瀉。腸蠕動亢進,則減少食物通過時間,影響水分的吸收,也可以引起腹瀉。結腸運動異常引起的腹瀉見於嬰兒結腸易激惹綜合征。此外,迷走神經切除術後、胃切除術後,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病時亦可見到。腹膜炎,腹腔和盆腔炎症亦可反射性地引起腸蠕動增加而致腹瀉。腸蠕動增加性腹瀉的特點為:①糞便稀爛或水樣。②便檢查少見炎性細胞。③腸鳴音明顯亢進。④常伴有腹痛。腸道運動紊亂所致的腹瀉一般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在排除其他腹瀉後考慮此種病機。

02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並發腹痛、嘔吐、脫水、酸中毒、休克等,應考慮相應的診斷。一般發熱多考慮各種感染;腹痛與侵襲性腹瀉,滲出性腹瀉關係密切,分泌性腹瀉很少腹痛;嘔吐應多考慮胃及小腸病變;脫水,酸中毒及休克與腹瀉失水及電解質的程度有關;嚴重腹瀉如霍亂,嚴重感染如中毒痢等,常見脫水、休克。

03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有哪些典型症狀

  1、遷延性腹瀉

  大便次數增多,每天≥4次,大便性狀有改變,呈水樣便、黏液或膿血便,腹瀉病程≥2周。

2、難治性腹瀉

  發病年齡較小,3個月以下多見,腹瀉病程超過2周,合並營養不良與生長發育障礙,經一般治療無效,預後較嚴重。

 3、直接由於吸收不良引起的表現

  體重減輕,生長發育延遲,麵色蒼白,可有舌炎,腹部膨脹和產氣增多引起的不適。多有腹瀉,如為脂肪消化不良則大便色淡,軟便,油質泡沫樣,量多,有惡臭,這種糞便往往易沾在便器上,不易衝掉。

  4、繼發於吸收不良的各種缺乏症的表現

  營養缺乏的範圍和程度與原發性疾病的病情輕重以及受累的胃腸道的區域和大小有關。可有維生素D及鈣缺乏,出現驚厥、手足搐搦及骨骼、牙齒發育遲緩。脂溶性維生素K吸收不良可引起凝血酶原減少而致皮膚紫癜及出血傾向,核黃素缺乏可致舌炎和口角炎。蛋白質吸收不良可導致低蛋白血症性水腫,通常見於下肢。

 5、遷延性腹瀉與營養的關係

  在腹瀉期間生長發育可能減慢或停止,尤其在限製飲食時可發生體重下降。

04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應該如何預防

  提倡母乳喂養,合理喂養,防止營養不良,促進小兒生長發育注意飲食衛生,防止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對於(急性)腹瀉病患兒掌握治療原則,合理用藥、調整飲食,防止病程遷延,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案,促進小兒康複,必要時加強支持治療,防止發生遷延、慢性腹瀉病

05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糞便檢查

  高倍顯微鏡(400倍)白細胞〉15個,紅細胞少量即可臨床診斷菌痢;白細胞≤15診斷腸炎。鏡檢亦可查見蟲卵,塗片可查見阿米巴滋養體、霍亂弧菌。

  二、血清免疫學檢查

  各種抗原抗體免疫學試驗有助於各種感染性腹瀉的病原學診斷,如肥達反應對傷寒、副傷寒的確診。

  三、X線檢查

  X線在透視下,動態觀察食管、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直至肛門,整個消化道的運動功能,形態,有無潰瘍,有無占位性病變都有很重要的診斷價值。

  四、超聲波檢查

  腹部B超對胃腸、肝膽的形態,占位性病變等提供形態學診斷依據。

  五、磁共振成像(MRI)

  MRI對肝髒腫瘤,特別是肝髒惡性腫瘤與囊性病變的鑒別診斷很有意義。還可以用於炎性腸病及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淋巴瘤和外傷後腸壁血腫的診斷。

  六、CT檢查

  在小兒腹部疾病的鑒別診斷中起重要作用,主要用於腹部包塊,腹腔膿腫、外傷、肝、胰等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

  七、纖維胃鏡、纖維結腸鏡檢查及腹腔鏡檢查

  上消化道內鏡包括3種:纖維內鏡,電子內鏡及被動式小腸鏡。這些內鏡具有影像清晰,可以拍照,錄像,活檢,便於治療,目前已廣泛用於兒科臨床。腹腔鏡檢查可在直視下或取活體組織做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八、病理檢查

  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對腹瀉的確診具有決定意義。通過組織學檢查,為疾病的確診提供了病理診斷。

 九、呼吸試驗

  由於方法簡便,無創傷性,且適合於各年齡組兒童患者,因此可廣泛應用於胃腸病臨床,成為診斷胃腸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1、氫呼氣試驗

  (1)乳糖氫呼氣試驗(lactosehydrogenbreathtest):

  用於診斷乳糖吸收不良。

  (2)蔗糖氫呼氣試驗:

  用於診斷原發性蔗糖-異麥芽糖缺乏。

  (3)診斷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的氫呼氣試驗:

  可用於診斷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2、二氧化碳呼吸試驗

  (1)檢測脂肪吸收:

  14C標記的三油酸甘油酯呼吸試驗為檢測脂肪吸收不良簡便可靠的方法。

  (2)檢測糖類吸收:

  應用天然富含13C-乳糖呼吸試驗,可以診斷乳糖吸收不良。

  (3)診斷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14C-甘氨膽酸試驗可用於診斷小腸細菌過度生長。

  (4)尿素呼吸試驗:

  用於檢測幽門螺杆菌。除了用於診斷外,還可以用於抗菌治療後追蹤檢查,該試驗能準確反映幽門螺杆菌的陰轉、複發及再感染,因此可以作為療效判定及篩選有效藥物時的重要手段。

06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病人的飲食宜忌

  遷延性和慢性腹瀉的孩子大多是因為體內缺乏相應的酶所導致的。雙糖酶缺乏的孩子,吃含雙糖(包括蔗糖、麥芽糖、乳糖)的食物腹瀉加重,大便水樣,酸堿度(pH)降低,由於酸性大便刺激,容易發生尿布皮炎。通過測定大便雙糖含量可確定診斷。這些孩子可食用不含雙糖的飲食,如豆漿奶(即鮮豆漿加10%或15%葡萄糖)。因人乳和牛乳乳糖含量較高,所以乳糖酶缺乏的孩子不能吃人乳或牛乳。如將人乳或牛乳做成酸乳,乳糖含量下降,可以食用。
  乳糜瀉的孩子不能吃麥類食物,因各種麥類食物均含麥醇溶蛋白,應該改食動物乳、米類、雞蛋、瘦肉及豆類食物。
  牛乳過敏的孩子最好改吃人乳,因為幾乎所有孩子都能耐受人乳,不需顧及人乳過敏問題。牛乳過敏可自然緩解,所以停喂牛乳6個月後,可再試喂牛乳,這樣做可判定牛乳過敏狀態是否已經消失。

07西醫治療小兒遷延與慢性腹瀉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遷延與慢性腹瀉患兒宜到醫院治療。

  1、液體療法

  積極做好液體療法,預防脫水、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2、營養治療

  此類病人多有營養障礙,因此繼續飲食是必要的治療措施,禁食是有害的。

  (1)繼續母乳喂養。

  (2)人工喂養者應調整飲食,6個月以下小嬰兒,用牛奶加等量米湯或水稀釋,喂2天後逐漸恢複正常飲食,或用酸奶,也可用奶-穀類混合物,每天喂6次,以保證足夠的熱量。6個月以上的幼兒可用已習慣的日常飲食,選用稠粥、麵條,並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魚肉等,但需由少到多。

  (3)靜脈營養:少數嚴重病例口服營養物質不能耐受,應加支持療法。有條件可采用靜脈營養。方案:10%脂肪乳每天2~3g/kg,複方結晶氨基酸每天2~2。5g/kg,葡萄糖每天12~15g/kg,電解質及多種維生素適量,液體每天12~15ml/kg,熱卡每天209~376kJ/kg(50~90kcal/kg),通過外周靜脈輸入。總液量在24h內均勻輸入(最好用電腦輸液泵控製速度),好轉後改用口服。

  3、藥物療法

  抗菌藥物應慎用,僅用於分離出有特異病原的患兒,並要依據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補充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鋅、維生素A、C、B、B12和葉酸,同時給予微生態療法。

  (1)腸黏膜保護劑:為雙八麵體蒙脫石粉。適用於急性水樣便腹瀉(病毒性或產毒素細菌性)及遷延性腹瀉。該藥能吸附病原,固定毒素,然後隨大便排出體外,並能加強胃腸黏膜屏障功能,促進腸黏膜的修複。

  常用有雙八麵體蒙脫石(思密達),療效較好。現今已有國產雙八麵體蒙脫石粉,也可試用。每袋0。3g,劑量:〈11=""3=""3=""d=""30min=""1=""2=""3=""d=""2=""3=""4=""d=""〉3歲,每次1袋,3次/d。

  (2)微生態製劑:目的在於補充腸道正常菌群,恢複微生態平衡,重建腸道天然生物屏障保護作用。

  常用有雙歧杆菌、乳酸杆菌、糞鏈球菌、蠟樣芽孢杆菌等。有效品種有:口服雙歧杆菌三聯活菌製劑(培菲康)、雙歧杆菌(麗珠腸樂)、雙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糞鏈球菌(金雙歧)、促菌生、地衣芽孢杆菌(整腸生)、乳酶生等。其中菌製劑口服雙歧杆菌三聯活菌製劑(培菲康)、雙歧杆菌(麗珠腸樂)、雙歧杆菌/嗜酸性乳杆菌/糞鏈球菌(金雙歧)等為雙歧杆菌(腸道微生態的主要菌種),列為優選。這些製劑一定要保持有足夠數量的活菌,沒有活菌的製劑是無效的。微生態製劑即時止瀉效果並不好,急性腹瀉不要作為常規應用,適用於遷延與慢性腹瀉伴有明顯腸道菌群紊亂的患兒。

  綜上所述,治療小兒腹瀉最好是中西醫結合,做到合理用藥,可以加快腹瀉治愈。

 4、非感染性腹瀉的治療

  (1)食餌性腹瀉:調整飲食,繼續母乳喂養。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的患兒,用稀釋牛奶或奶製品喂養兩天,然後恢複正常飲食,兒童則采用半流易消化食物,然後恢複到正常飲食。

  (2)症狀性腹瀉:積極治療全身性原發病。

  (3)糖源性腹瀉:少數是由於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多數是由於急性腸炎時較大麵積的損傷了小腸微絨毛,造成雙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吃進去的乳糖不能被消化,在腸內形成高滲物質,引起滲透性腹瀉,使腹瀉遷延,此時采用去乳糖飲食,病兒可以很快治愈。

  去乳糖飲食:有去乳糖奶粉或去乳糖豆奶粉;簡易的方法是采用豆漿喂養,100ml豆漿加葡萄糖5~10g,代替牛奶或母乳喂養。

  (4)過敏性腹瀉:有些患兒在應用無雙糖飲食後腹瀉仍不改善,需要考慮蛋白過敏,改用其他含蛋白飲食。

  5、中醫治療

  我國中醫中藥治療小兒腹瀉積累了豐富經驗,有較好的效果,常用辨證方藥如下:

  (1)濕熱瀉:夏、秋季多見,適用於急性水樣便腹瀉,病毒性或產毒素性細菌感染。

  症候表現:起病急,腹瀉頻繁,大便稀或水樣,肛門灼紅,發熱,煩鬧,口渴喜飲,惡心嘔吐,食欲減退,小便黃少,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則:清熱利濕、分利止瀉。方藥:葛根黃芩黃連湯加減。

  常用藥:葛根、黃芩、黃連、炙甘草、茯苓、車前子、蒼術等。

  發熱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

  嘔吐:加半夏、生薑。

  成藥有:葛根芩連微丸、蒼苓止瀉口服液、雙苓止瀉口服液等。

  (2)脾胃虛寒瀉:適用於急性腹瀉之後的遷延與慢性腹瀉。

  症候表現:病程大於2周,時輕時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納差,麵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滑。

  治則:溫中健脾、固澀止瀉。方藥:參苓白術散合桃花湯加減。

  常用藥:黨參、蒼術、白術、茯苓、山藥、肉蔻、丁香、赤石脂、石榴皮、雞內金、烏梅等。

  (3)脾腎虛寒瀉:適用於重症難治性腹瀉。多見於3個月以下小嬰兒伴重度營養不良。

  症候表現:腹瀉日久,久治不愈,腹瀉頻繁,大便色淡不臭,形體消瘦,麵色蒼白,四肢發涼,舌淡少苔,脈微弱。

  治則:溫補脾腎、固澀止瀉。方藥:附子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熟附子(先煎)、紅人參(先煎)、蒼術、甘草、幹薑4g、赤石脂、茯苓、山藥等。

  (4)脾虛瀉:適用生後即腹瀉或病後伴發腹瀉。

  症候表現:病程遷延,時輕時重,時發時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納差,神情倦怠,形體消瘦或虛胖,舌質淡,苔薄白,脈緩弱。

  治則:健脾益氣、固澀止瀉。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

  常用藥:黨參、茯苓、白術、蒼術、山藥、陳皮、焦三仙、雞內金、赤石脂

  脫肛:加黃芪、升麻。

  成藥:有啟脾丸,香橘丹。

  (5)傷食瀉:由於飲食不當引起的腹瀉。

  症候表現:脘腹脹滿,疼痛,痛則欲瀉,瀉後痛減,大便溏稀帶奶瓣,不消化,味酸臭,納差,惡心嘔吐,性急好哭,夜睡不安,舌質淡紅,苔白厚膩或淡黃膩,脈滑數。

  治則:消食導滯、理氣止痛。方藥:保和丸加減。

  常用藥:藿香、陳皮、焦三仙、萊菔子、茯苓、半夏、木香、白芍、元胡、雞內金等。

  成藥:有至寶錠,小兒百壽丹,脾可欣等。

二、預後

  積極查明病因,采用綜合治療方案,多數能使病情緩解,逐漸痊愈,但如並發嚴重感染或屬難治性腹瀉則死亡率高,如今腹瀉多數死於遷延性與難治性腹瀉病。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