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流行性腹瀉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細菌
致病細菌中以大腸埃希杆菌較為常見。致病性大腸埃希杆菌、產毒性大腸埃希杆菌和出血性大腸埃希杆菌都曾發生過新生兒流行性腹瀉。鼠傷寒沙門菌也是流行性腹瀉的重要病原。鼠傷寒菌分布廣泛,對人和某些動物都可引起疾病。其他一些細菌,如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產氣單胞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誌賀菌、產氣杆菌、嗜鹽菌等也可引起新生兒腹瀉。
2、病毒
輪狀病毒是引起新生兒流行性腹瀉的最常見病原之一,主要經糞口途徑傳播。健康成人可作為帶毒者,已感染的新生兒也是重要感染原。輪狀病毒在環境中較穩定,不易自然滅活,可通過護理人員傳播。
3、真菌
長時間使用抗生素可繼發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較多見。
4、寄生蟲
滴蟲、梨形鞭毛蟲、隱形孢子蟲等也可引起新生兒流行性腹瀉。
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常見的並發症有尿布皮炎、鵝口瘡、泌尿道感染、中耳炎、肺炎、敗血症、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營養不良、吸收不良、低鉀血症、低鈣低鎂血症、多種維生素缺乏(包括維生素K)、貧血等。
新生兒流行性腹瀉的臨床症狀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一、消化道症狀
患兒腹瀉每天數次較多。部分患兒腹瀉可達10多次。大便性狀與病原有關,可呈稀水樣便、黏液便、血樣便。患兒常有食欲不振、腹脹、嘔吐。
不同病原所致的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各有一定特點。
1、大腸埃希杆菌腸炎:患兒大便為水樣、蛋花湯樣,有腥臭味。產毒性大腸埃希杆菌腸炎大便為稀水樣;侵襲性大腸埃希杆菌腸炎大便呈黏液膿血樣,有腥臭味,量不多。
2、鼠傷寒沙門菌腸炎:大便性狀多變,可呈水樣、黏凍樣,黑綠色或灰白色,有明顯的腥臭味。
3、輪狀病毒腸炎:患兒起病急,常發熱,大便稀水樣,量多,腥臭味可不明顯。
4、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大便多為黃綠色、暗綠色,水樣,有腥臭味。
5、真菌性腸炎:大便呈黃綠色稀水樣,或豆腐渣樣,泡沫多。
二、全身症狀
患兒常有發熱、精神萎靡、哭吵不安。嚴重者出現嗜睡、麵色蒼白、唇周發紺。
三、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新生兒腹瀉常在短時間內發生脫水、酸中毒、低鈉血症、低鉀血症等並發症。嚴重者麵色發灰、四肢發涼、尿少,出現休克。
四、其他
有些患兒同時伴有其他部位感染,如肺炎、中耳炎、尿路感染、鵝口瘡、敗血症等。
新生兒流行性腹瀉在預防方麵,應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帶小兒到人多的公共場所去避免接觸病兒
2、注意衛生小兒使用的玩具和能夠觸摸到的家具,要勤用清水衝洗吃東西前要洗手家長在喂孩子吃奶或吃飯前也要把手洗幹淨洗手時要用流動水衝洗
3、不要吃生冷食品吃熟食時,一定要注意出廠日期、品種質量外售熟食最好不吃
4、預防病毒感染冷熱要均勻,預防感冒
新生兒流行性腹瀉的檢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疑有輪狀病毒腸炎時,早期大便培養陽性率較高,可做大便塗片電鏡檢查或做病人血清補體結合試驗,或測抗體、抗原。
2、新生兒腹瀉導致電解質代謝或酸堿平衡紊亂,應及時測血氣、血生化或心電圖觀察低鉀表現,以及時發現及時糾正。
腹瀉小兒應調整飲食。如正在添加輔食的孩子要暫停輔食或減少次數與輔食量。幼兒應停止喂含油脂多的食品。小嬰兒如有母乳應盡量吃母乳。有惡心嘔吐的患兒,除了應給易消化的食物外,還應注意少量多次,緩慢喂水喂飯。當腹瀉嘔吐特別嚴重時,可以減少喂食次數。
新生兒流行性腹瀉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控製感染
根據病原及藥敏結果,選用抗生素。對革蘭陰性杆菌,可選用頭孢第三代抗生素或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安美汀)。病毒性腹瀉不必使用抗生素。真菌性腸炎應停用抗生素,選用製黴菌素。
2、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對新生兒腹瀉要隨時觀察是否有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要及時予以糾正。新生兒個體差異較大,補液量也要個體化。對輕、中度脫水,補液量不宜過多。對重度脫水有循環衰竭者,先給予2∶1等張液20ml/kg,靜脈滴注。新生兒腹瀉易發生低鈉血症和低鉀血症。
3、糾正酸中毒
用碳酸氫鈉糾正酸中毒。糾正酸中毒的目標是使pH不低於7.25。
4、其他治療
治療時可用雙八麵體蒙脫石(思密達),每次0.5g,2~3次/d。腹瀉時間較長者需用微生態調節劑,如雙歧杆菌(麗珠腸樂)。